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19-02-11 12:24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激光医疗美容学组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水杨酸痤疮色素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激光医疗美容学组

中华医学会皮肤激光技术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激光亚专委会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激光美容学组、皮肤美容学组

1 化学剥脱术的概念及发展史

化学剥脱术又称化学换肤术,是通过化学物质作用于皮肤表层引起皮肤不同水平的可控损伤,从而诱导皮肤表层和真皮结构重建,起到治疗作用。目前化学剥脱术已成为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在皮肤科及美容相关科室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用于痤疮、黄褐斑、皮肤光老化、角化性疾病、炎症后色素沉着、痤疮瘢痕等治疗。

早在古埃及时期即有关于化学剥脱术的记载,那时的人们发现酸牛奶洗脸可改善皮肤,而酸牛奶中的有效成分即是乳酸[1,2]。现代医学对化学剥脱术的应用起于19 世纪后期。欧洲的皮肤科医生先后将苯酚、巴豆油、水杨酸、雷锁辛及三氯醋酸等用于治疗雀斑、黄褐斑和色素沉着等[3,4]。19 世纪40 年代开始,苯酚等化学剥脱剂开始被用于治疗痤疮瘢痕。此后,Jessner 溶液、Baker-Gordon 溶液、α 羟基酸等被研发并沿用至今[5]。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化学剥脱术的概念和技术已逐渐成熟和完善。

依据化学剥脱剂作用的深度,可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化学剥脱术。常用的化学剥脱剂包括α 羟酸、β 羟酸、复合酸。目前化学剥脱术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①痤疮:用于轻、中度痤疮的辅助治疗、改善痤疮后的色素沉着;②色素性疾病: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等;③瘢痕:轻度萎缩性或增生性痤疮瘢痕;④光老化:可改善细纹;⑤表皮增生性疾病:脂溢性角化病、毛周角化病等。

2 常用化学剥脱剂类型

2.1 浅层化学剥脱剂

2.1.1 α 羟酸(alpha hydroxyacid,AHA)在羧酸的α位上链接一个羟基。从水果及乳制品中提炼而来,如苹果(苹果酸)、葡萄(酒石酸)、柠檬和柑橘(柠檬酸)、苦杏仁(扁桃酸)、甘蔗(甘醇酸)和酸牛奶(乳酸)。低浓度的AHA 能降低角质层细胞之间的连接,高浓度(50%以上)的AHA 能促进表皮松解[6]。

2.1.2 β 羟酸(beta hydroxyacid,BHA)羟基位于羧酸的β 位,如水杨酸。水杨酸提取自白桦、冬青叶和柳树皮,具有温和的镇痛、抗菌、溶解角质的作用[6]。常用浓度10%~30%[6,7]。

2.1.3 辛酰水杨酸(lipohydroxy acid)水杨酸的脂溶性代谢物,溶解角质的能力强于水杨酸,常用浓度为5%~10%,同样具有抗菌、抗炎、溶解角质的作用[6]。

2.1.4 Jessner 溶液 100 ml 溶液中含有水杨酸、雷锁辛和乳酸各14 g,常用于浅表剥脱,也可用作三氯醋酸化学剥脱前的预处理[6,7]。

2.1.5 丙酮酸(pyruvic acid)区别于AHA 的是羧基被羰基取代。浓度40%~70%时可转化成乳酸[6]。

2.1.6 雷锁辛(resorcinol)即间苯二酚。雷锁辛具有角质松解和杀菌作用,10%~50%的浓度可用于治疗痤疮、痤疮瘢痕、化脓性汗腺炎和黄褐斑等[6]。

2.2 中层化学剥脱剂

三氯醋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可使表皮蛋白沉降而产生“白霜”,反应迅速,无需中和。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化学剥脱剂使用[6]。高浓度(>50%),中浓度(35%~50%)和低浓度(10%~30%)有不同程度的结霜反应[6,7]。可用于治疗痤疮瘢痕、水痘瘢痕以及睑黄瘤等[6]。

2.3 深层化学剥脱剂

2.3.1 苯酚(phenol)又称石碳酸或羟基苯,是一种芳香烃,来源于煤焦油,常用浓度为88%。浓度>80%的苯酚可引起蛋白质快速且不可逆的变性,阻止其向皮肤深层渗透。相反,当苯酚被稀释到<50%时可发挥溶解角质的作用,并可渗透入真皮,进一步造成更大的破坏,增加系统性吸收的风险[6]。

2.3.2 Baker-Gordon 溶液 配方含有88% 苯酚(3 ml)、巴豆油(3 滴)、六氯酚液体肥皂(8 滴)和蒸馏水(2 ml)。巴豆油可促进苯酚的渗透和吸收。六氯酚液体肥皂作为乳化剂,可增加表面张力,阻碍酚渗透,平衡苯酚和巴豆油的刺激性和浸渍效果[6]。

2.3.3 其他配方 由不同浓度的苯酚、巴豆油、蒸馏水、六氯酚、橄榄油和甘油组成。如Litton、Brown和Venner-Kellson溶液[6]。

3 化学剥脱术的作用机制

3.1 对表皮的作用

化学剥脱术改变表皮细胞更新时间或速率。由于表皮的更新建立在角质细胞脱落速率和角质层生成的基础上,Scholz 等[8]采用丹磺酞氯荧光标记法来评估外涂AHA 后皮肤细胞更新的速度,发现使用后的表皮更新时间较对照组增快34%,且表皮更新速率随AHA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该结果表明化学剥脱术可加快皮肤的新陈代谢速度;通过改善过度堆积的角质细胞,改变皮肤的透亮度,减少色素颗粒[6]。

AHA 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促进氧化性色素颗粒还原为颜色较浅的色素颗粒。同时下调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并通过剥脱作用加速表皮更替和使黑素颗粒脱落,从而淡化色斑、提亮肤色[9]。

化学剥脱术能通过活化类固醇硫酸酯酶和丝氨酸蛋白酶,降解角质形成细胞间的桥粒连接,促使老化角质层脱落,减少角质堆积,使角质层排列更致密整齐。同时清除堆积在皮脂腺开口处的死亡细胞,疏通皮脂腺的排泄,从而避免毛囊口被皮脂堵塞,使其导管口角化趋于正常[10]。

3.2 对真皮的作用

化学剥脱术通过启动皮肤损伤修复的重建机能,激活真皮内成纤维细胞的合成和分泌功能,使胶原蛋白、黏多糖合成增多,弹性纤维重新排列,真皮内乳头数量增加,使皮肤厚度增加,并变得紧实有弹性,从而达到除皱及减少皱纹产生的作用。Ditre 等[11]对平均接受6个月AHA 治疗的光老化患者进行检测,发现其皮肤厚度平均增加25%,其中真皮乳头层厚度增加明显,弹性纤维比治疗前延长、增粗及稠密,胶原纤维的数量和致密度也明显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12]化学剥脱术可刺激内聚葡萄糖胺与其他细胞间基质的合成,在皮肤内形成稳定的毛细血管网,增加黏多糖和透明质酸含量,提高皮肤的保水能力,提高水饱和度,保持皮肤柔润,富有弹性;释放出更多的透明质酸,使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含水量增加,具有较好的柔软性。

由于皮肤是一个整体,不同的细胞之间通过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因此,即使浅层化学剥脱术只作用于表皮层细胞,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表皮和真皮乳头层的皮肤结构发生变化。例如AHA 不但可以加速角质层细胞的新陈代谢,还能通过刺激角质形成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IL)-1α等细胞因子,参与真皮基质的降解和胶原生成,同时还可以渗透到真皮,直接加速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13]。

4 化学剥脱术的主要适应证及禁忌证

4.1 适应证

-痤疮、玫瑰痤疮[14-16]

-表皮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如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17,18]

-瘢痕[19]

-皮肤光老化[20]

-光电治疗前的预处理

-其他:毛周角化病、鱼鳞病、皮肤淀粉样变病等[21,22]

4.2 绝对禁忌证[23]

-不切实际的预期

-一般状况差,精神病患者或情绪不稳定者,或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

-妊娠和哺乳期

-对化学剥脱制剂或其成分过敏

-瘢痕疙瘩病史

-皮肤敏感状态,施术部位患有接触性皮炎、湿疹等过敏性皮肤病或活动性单纯疱疹、脓疱疮等感染性皮肤病,或未愈合的创面

-术后不能严格防晒者

4.3 相对禁忌证

-近3 个月接受过激光、冷冻及其他形式(各种类型)的皮肤磨削术者

-半年内有口服维A 酸类药物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慎重治疗

5 化学剥脱术治疗方法

5.1 术前准备

治疗前,首先要向患者介绍化学剥脱术的相关信息(如治疗时间、疗程、可能的疗效及术后注意事项等),并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和预期,确保患者的需求和预期与化学剥脱术的适应证、治疗过程与预期疗效相符,并就合理的治疗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其次要详细回顾患者的既往史、过敏史、医疗美容治疗史,口服外用药物史及护肤品使用情况,排除禁忌证。就患者的皮肤类型(Fitzpatrick 分型)、皮肤耐受性、色素沉着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评估;尤其需要注意对患者皮肤敏感状态进行评估。完成口头沟通后,需要针对医患沟通的内容、术后可能的并发症和风险以及术前拍照授权等事宜签署知情同意书。

完全卸妆后,拍摄患者治疗前照片。如果治疗区为面部,应在适宜的光线下拍摄患者治疗前面部正位、左右45 度和90 度角的侧位照片[24]。

5.2 操作方法

5.2.1 清洁皮肤 术前应使用卸妆产品或洁面乳对治疗区进行卸妆和清洁,清洁时要温和,忌用磨砂膏等去角质产品。清洁后选择性使用含乙醇、丙酮或其他功效较强的清洁剂进行二次清洁,可促进化学剥脱剂的渗透深度和均匀度。

5.2.2 保护创面和皮肤薄嫩部位 如果存在皮肤破溃区,如痤疮破溃处的皮肤,修眉、剃须后区域,应涂抹凡士林覆盖,避免化学剥脱剂对创面的刺激;在口角、木偶纹、鼻唇沟、外眦等皮肤皱褶区域,宜涂抹凡士林覆盖,避免化学剥脱剂聚集而治疗过度;使用湿棉垫覆盖眼眶部保护眼周薄嫩区域。

5.2.3 涂刷化学剥脱剂 在做好充分地皮肤保护之后,可以将化学剥脱剂均匀地涂刷于治疗区。化学剥脱剂浓度的选择应从低浓度开始,皮肤耐受以后,可以逐次增加浓度。如甘醇酸,常用的浓度有20%、35%、50%和70%。面部选择的起始浓度为20%,躯干部选择的起始浓度为35%,皮肤耐受以后可逐渐递增浓度。涂刷化学剥脱剂宜按照一定的顺序涂刷,如额部、鼻背、下颌、面颊部,避免随意重复涂刷。一般涂刷一遍即可,重点治疗区可以适当重复。涂刷力度应均匀,涂刷力度过大可能增加治疗强度。涂刷时应注意,浓度越高,停留时间越长,化学剥脱剂作用越强,疗效越显著,但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也会增加。

5.2.4 中和化学剥脱剂 对于需要中和的化学剥脱剂,应选用相应的碱性中和液对残余的化学剥脱剂进行中和,如10%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不需中和的化学剥脱剂,可使用清水洗去残留溶液。治疗终点的判断有三种不同的情况:①已出现理想的终点反应,如甘醇酸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均匀红斑或形成点状白霜;水杨酸治疗过程中出现伪霜反应;三氯醋酸治疗过程中出现白霜和红斑反应等;②出现了过度的治疗反应,如强烈的不适感,疼痛超过6 级,或是出现了水疱、皮肤发白/灰白表现;③未出现前面两种情况,但是已达到预期的治疗时间,例如甘醇酸,一般治疗进行3~5 min 即可进行中和。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应立即终止治疗。如果以上反应只是出现在局部,而非整个治疗区,亦可先对局部进行中和。中和过程可反复多次,直至喷洒中和液后皮肤表面不再产生泡沫且皮肤不再感觉刺痛为止。对于皮肤敏感的患者,可在中和后,用大量清水清洗中和后残留的液体,以尽量减少中和后液体对于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5.3 术后护理

-术后即刻使用保湿面膜和(或)冷喷、冷敷处理,缓解皮肤的刺激不适,并适量涂抹保湿类产品

-术后1~2 d 内,局部可能出现发红或疼痛,可采用冷敷或冷喷舒缓刺激感

-术后3~7 d 内,治疗区可能出现脱屑或结痂,应让痂皮自然脱落,切忌强行撕脱,以防出现色素沉着

-术后7 d 内避免高温环境,如热敷、热喷、泡温泉、蒸桑拿等

-术后避免揉搓皮肤,慎用其他角质剥脱剂,如维A 酸类药物、去角质护肤品等。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和保湿剂,可使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的修复类产品;术后早期建议严格防晒

-视患者皮肤恢复情况,术后1~2 周内尽量避免使用彩妆

6 影响化学剥脱术疗效的相关因素

影响化学剥脱术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主要与化学剥脱剂的性质、治疗方法、皮肤状态及皮损状况相关[6,24,25-28]。

6.1 化学剥脱剂的性质

与化学剥脱剂的浓度/pH 值(浓度越高/pH 值越低,剥脱层次越深,剥脱效果越好,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亲脂性(亲脂性越高,相同时间内透皮吸收越强)和分子量(分子量越小,经皮渗透越强,单位时间内的作用效果越强)有关。

6.2 治疗方法

术前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洁面或使用脱脂剂,可增加化学剥脱剂的渗透深度和均匀度。治疗时,化学剥脱剂在皮肤的停留时间越长,剥脱作用越明显,特别是AHA,在到达一定时间后必须使用碱性溶液中和,作用时间过长可能会引起皮肤灼伤。术后一定要加强保湿,半年内避免强烈日晒。

6.3 皮肤状态及皮损状况

皮肤组织的解剖位置、表皮完整性、附属器官密度和皮肤厚度也影响化学剥脱剂的剥脱深度[5,6]。不同的剥脱剂对组织损伤的程度不同,同一种剥脱剂对不同部位皮肤的剥脱效果也不同,如眼睑、腹股沟等部位皮肤较薄,剥脱作用较强,而掌跖部位角质层较厚,剥脱作用相对较弱。此外,术前要全面评估皮肤屏障的完整性,选择合适的化学剥脱剂,并根据皮肤状况决定剥脱剂的浓度和停留时间。不同肤色对化学剥脱剂的反应不同,肤色越深越难以观察到皮肤发红的现象。此外,不同的化学剥脱剂对不同的皮损疗效不同,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选择不同的化学剥脱剂。

7 皮肤科应用示例

化学剥脱术通过促进表皮更替和真皮重塑[29],已成为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7.1 单独治疗

7.1.1 甘醇酸 常用浓度为20%、35%、50%、70%,对角化过度及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有较好的作用[30]。首次治疗:以20%为起始浓度,涂于患者面部或皮损处,避开眼周及口周,停留3~5 min。四肢、躯干部以20%或35%为起始浓度。当患者出现红斑、白霜或不适时,以碱性中和液(10%碳酸氢钠)中和后冷敷10 分钟。再次治疗:持续使用首次治疗时浓度,直到皮肤能够安全耐受这一浓度达5~7 min,皮肤较厚部位或皮损坚实处可酌情延长至10 min 再考虑选择高浓度的甘醇酸,或根据患者上次治疗后反应,复诊时依次增加甘醇酸浓度,即第1 次为20%,第2 次为35%,第3 次为50%,第4 次为70%。50%以下浓度,治疗间隔一般为2~4 周;50%及以上浓度,治疗间隔一般为4周。4~6 次为1 个疗程。治疗间隔3 个月以上者,需从20%浓度开始重新治疗[31,32]。

7.1.2 水杨酸 30%水杨酸可用于浅层化学剥脱。国内目前使用的是以泊洛沙姆407 作为增溶剂的乳剂型水杨酸,即超分子水杨酸。外涂皮肤后的即刻浓度为5%~8%,稀释状态下浓度增至30%。水杨酸具有抑制皮脂分泌及抗炎的作用,安全性高。可用于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玫瑰痤疮(丘疹脓疱型)、毛孔粗大等[33]。首次治疗:将超分子水杨酸涂抹面部或皮损处,停留5~30 min,根据皮肤耐受情况,用清水或乙醇促渗。患者出现白霜或不能耐受时,用清水洗净后冷敷10~20 min;再次治疗:可适当延长超分子水杨酸在皮肤的停留时间。根据患者皮肤状况和耐受程度,治疗间隔一般为2~4周,3~8 次为1 个疗程。术后3~7 d 后每晚外用2%超分子水杨酸10~30 min,可增加疗效。

7.1.3 复合酸 将不同类型的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单酸组合在一起,不同的单酸作用机制互相弥补,以增强疗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Jessner 液、20%甘醇酸+10%水杨酸复合酸、SRS(sustained release system)复合酸等。以法国美帕SRS 复合酸为例,其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把5 种或5 种以上的酸复合在一起。通过缓释技术,多层、多靶点、缓慢持续释放复合酸[34-36],无需中和液中和。不同复合酸治疗方法稍有差异,在此不赘述。

7.1.4 三氯醋酸 使用浓度为10%~100%,常用于浅层和中层剥脱。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痤疮瘢痕(冰锥状)、病毒疣、睑黄疣等。三氯醋酸具有较强的蛋白凝固作用,使用时不需碱性溶液中和。治疗时应蘸取少量溶液,以避免过度反应。

7.2 联合治疗

化学剥脱术可以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微针、射频、激光、强脉冲光等,联合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化学剥脱术可以联合点阵激光、脉冲染料激光、强脉冲光、射频等光电技术治疗痤疮;联合Q 开关1064 nm 激光、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及炎症后色沉等色素性疾病。化学剥脱术可与光电治疗交替进行,其间需间隔2~4 周。也可在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和强脉冲光术前使用化学剥脱术,可使皮肤表面光滑、减少光的散射,提高疗效,但同时也可增加皮肤损伤的风险。因此,需根据患者的皮肤类型、耐受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期间密切监测皮肤反应,术后做好护理。

下面将以痤疮为例介绍化学剥脱术与药物、光电技术等的联合治疗。

7.2.1 甘醇酸/水杨酸/复合酸联合抗生素治疗[37,38]治疗方法:口服米诺环素/多西环素每次50 mg,每日1~2 次;或外用抗生素如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夫西地酸乳膏等治疗痤疮,每日2 次;同时采用甘醇酸/水杨酸/复合酸治疗,治疗方法同痤疮单独刷酸法。注意:因甘醇酸可能增加皮肤敏感性及对紫外线的吸收,而四环素类药物具有光敏性,两者联合应用时需做好日光防护。

7.2.2 水杨酸/复合酸联合异维A 酸治疗中重度痤疮治疗方法:口服异维A 酸10 mg,每日1~2 次;同时采用超分子水杨酸或复合酸治疗,治疗方法同痤疮单独治疗方法。注意:联合应用会加重皮肤干燥,须加强保湿。

7.2.3 甘醇酸/水杨酸/复合酸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痤疮[39]每次甘醇酸/水杨酸/复合酸治疗间隔2 周后行强脉冲光治疗,或者在化学剥脱治疗后冷却皮肤,即刻联合低能量强脉冲光治疗,选择皮肤微潮红反应为治疗能量,5 次为1 疗程。

7.2.4 甘醇酸/水杨酸/复合酸联合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痤疮 每次甘醇酸/水杨酸/复合酸治疗2周以后进行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激光治疗后3~4 周可再行化学剥脱治疗。5 次为1疗程。

8 不良反应以及预防处理原则

化学剥脱术的不良反应包括持续性红斑、水肿、渗出、色素异常、反应性痤疮、瘢痕、感染、接触性皮炎、粟丘疹、接触性荨麻疹等[40,41]。术中及术后即刻出现的红斑、刺痛、烧灼感等不适属于正常的治疗反应,可自然消退。若红斑持续时间超过3 周或伴有水肿、渗出,则可能增加患者出现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素减退及瘢痕的风险,必要时可以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配合冷喷、冷敷以及应用医学护肤品等对症处理。

化学剥脱术后护理不当(尤其是未能按要求防晒)会导致炎症后色素沉着。化学剥脱剂浓度越高,渗透的深度越深,发生色素沉着的几率越大。患者皮肤的个体差异也可能是出现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原因之一。若出现色素沉着可外用氢醌、维A 酸等,多数患者3~6 个月可恢复[41,42]。

化学剥脱剂能够促进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角栓的溶解及剥脱,使过度堆积的皮脂通过疏通后的导管向外排泄。同时由于化学剥脱剂存在一定的刺激性,可能导致部分痤疮患者的皮肤发生反应性炎症,在治疗后出现暂时性皮损增多或炎症加重。对于这类出现反应性痤疮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待皮损好转后慎重选择继续治疗的时机[43]。

化学剥脱剂浓度过高或停留时间过长、术后强行脱痂、护理不当发生感染等均可导致瘢痕的发生。因此进行化学剥脱术时应谨慎选择化学剥脱剂的浓度,合理控制停留时间。若术后出现结痂或脱屑,应教育患者避免搔抓,待其自然脱落。化学剥脱术后若发生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应及时选择敏感药物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接触性皮炎、粟丘疹、接触性荨麻疹等不良反应,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在进行化学剥脱术前应对患者进行仔细评估和健康教育;术中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29],选择合适的化学剥脱剂浓度,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反应并进行疼痛评分,及时中和或清洗化学剥脱剂。术后应加强护理,注意保湿及防晒[44]。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化学剥脱剂浓度及治疗的时间间隔,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9 化学剥脱术的发展趋势

9.1 化学剥脱剂的发展

第一代α 羟酸中除了常用的甘醇酸,侧链中含有苯基的杏仁酸(具有更强的脂溶性)也逐渐应用于临床[45]。第二代α 羟基酸多聚羟酸(polyhydroxy acid,PHAs)如葡萄糖酸内酯,比甘醇酸更加温和,并且有抗氧化及更强的保湿效果[46]。第三代α 羟基酸乳糖酸(bionic acid,BAs)具有更好的吸水性和抗氧化作用,对炎症性皮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7]。

以聚乙二醇为溶剂的水杨酸制剂可以减少乙醇带来的皮肤刺激,并且减少水杨酸的系统吸收,进一步提高水杨酸化学剥脱的安全性[48]。

复合酸体现了多种较低浓度酸之间的协同作用,如水杨酸联合杏仁酸,杏仁酸可缓慢、均匀地渗透;水杨酸作用迅速并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发生率;故两者联合在深肤色痤疮患者中显示出更好的安全性[49]。但其作用的强度和安全性与其配方的pH值、配方缓冲范围及控缓释技术有关。

9.2 化学剥脱术适应证的拓展

除了痤疮、黄褐斑、光老化外,化学剥脱对于炎症性、色素性和角化性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如水杨酸化学剥脱被应用于红斑及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可以改善炎症性丘疹、脓疱及红斑[50];化学剥脱术还可用于治疗脂溢性角化症、毛周角化病、日光性角化病等表皮增殖性疾病[51],以及膨胀纹、黑眼圈、皮肤淀粉样变、摩擦性皮肤黑变病等。

9.3 联合治疗方面的发展

近年来化学剥脱术与多种其它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展现出更好的疗效和非常好的相容性和安全性:如与低能量的1064 nm Nd-YAG 激光联合治疗黄褐斑[52];与脉冲染料激光(595 nm)联合治疗活动性痤疮;与强脉冲光交替治疗痤疮后色素沉着[53]等。

10 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10.1 医疗机构资质要求

10.1.1 化学剥脱术只能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进行。

10.1.2 医疗机构应设置专门的咨询诊室和照相室,同时建立术前谈话制度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及建立完整的患者治疗档案;应设置专门的治疗室,室内无菌物品必须按无菌消毒要求定期消毒。

10.1.3 化学剥脱术中使用的药品应有批准文号,专柜保存,专人管理,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做好药品使用登记。

10.1.4 开展化学剥脱术的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日常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常规。定期进行业务学习、考核制度完备。

10.2 专业人员基本要求

10.2.1 进行化学剥脱术治疗的医护人员须具有皮肤科执业医师或护士资格,护士需在医师指导下操作。

10.2.2 从业人员应经过化学剥脱术专业技能培训,掌握化学剥脱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掌握药物的基本知识和作用原理;掌握操作基本过程、相应疗效、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其基本防治方法。

10.2.3 专业人员应遵守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并做好患者的术前谈话和术后宣教。

猜你喜欢
水杨酸痤疮色素
色素热舞
1565nm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的疗效观察
水杨酸联合果酸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听话”的色素
甜油的生产及色素控制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HPLC法同时测定氯柳酊中氯霉素和水杨酸的含量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