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冠
(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分院,辽宁 沈阳 110001)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是指产妇生产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其中,产后2 h内为产后出血的高发时期,很多产妇会出现晚期产后出血,晚期产后出血指的是产后1~2周内发生子宫大量出血,严重威胁了产妇的生命安全[1]。为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临床务必要将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以最大程度保障产妇与胎儿的生命安全。
采纳2018年1月份至2018年12月份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100例,根据其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3~34岁,平均(28.57±5.43)岁,初产妇36例,经产妇14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4~34岁,平均(29.16±4.84)岁,初产妇38例,经产妇12例。两组产妇均已知情本次研究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两组产妇病例资料未见明显差距,可进行下一步研究(P>0.05)。
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围产期护理,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对引发产后出血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详细如下:(1)引发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①宫缩乏力。很多产妇对于分娩有着程度不一的恐惧感,导致其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导致体力消耗过度,从而出现宫缩乏力,以引发产后出血。②胎盘因素。很多产妇经多次妊娠或者人工流产后,会粘连前置胎盘,以导致产后出血。③软产道损伤。分娩时助产士保护会阴方式错误、使胎儿娩出速度过快等因素均可导致软产道损伤,以致产后出血。④凝血障碍。造成凝血障碍的主要原因为死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因素,少数产妇是由自身原发性血液疾病引起,从而导致产后出血发生。
(2)相关预防措施:①加强护患沟通,护理人员应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对其进行分娩相关知识讲解,并遵医嘱协助产妇进行各项产前检查,在此基础上,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分娩改变,并将心理障碍缓解。②加强护理人员、助产士、医生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其总体工作能力。③产后密切检测产妇各项生命体征,并在产房内观察2 h,未发现异常后即可送至病房,一旦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应迅速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加强生命体征检测,在此基础上,迅速进行输血治疗,并对其出血原因进行分析。
对比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产妇例数/总产妇例数)*100%。
将数据纳入SPSS 22.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产妇出现产后出血2例,产后出血率为4%,对照组产妇出现产后出血8例,产后出血率为16%,观察组产妇的产后出血率明显更低,(x2=8.001,P=0.005),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产后出血为临床中常见的分娩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也是造成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产后出血多在产后2 h内发生,阴道流血为该病症的典型临床表现,出血较为严重的产妇往往会合并失血性休克,如不及时进行处理,极易导致死亡,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就目前来看,引发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以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障碍为主,很多产妇对分娩没有正确了解,对于分娩有着程度不一的恐惧感,对胎儿的安全情况过度担心,这一系列精神因素影响了分娩过程,增加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2]。除此之外,多次流产、自身原发血液性疾病、医护人员在分娩时操作不当也可引发产妇产后出血,因此,医护人员务必要对引发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定制相关预防护理措施,以保障产妇生命安全。
加强护患沟通,对其进行相关健康知识讲解,以提高产妇的自我认知能力,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产妇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可显著改善其心理状态,以正确的心态迎接分娩。在此基础上,定期对产科护理人员、助产士及医生进行培训,以将其工作能力提高,避免分娩时某一环节出现差错,产后加强对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检测,并留置产房观察,以避免其出现产后出血。在本文中,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引发产后出血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更低(P<0.05)。
综上所述,对引发产后出血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