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多主体间跨界合作的策略选择
——基于草根组织突破资源困局的个案分析

2019-02-11 08:58崔月琴
山东社会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心语草根志愿者

崔月琴 沙 艳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自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部署社会建设的工作任务,并首次提出要“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以来,十八大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十九大提出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以及《慈善法》的正式出台,这一发展过程呈现出党和政府对社会组织功能与价值的肯定,营造出促进社会组织长足发展的利好性政策环境。在党和国家新的社会发展理念主导下,政治领域的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与国企改制、社会领域的多元治理与社会组织的规范发展,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新态势,同时也显现出国家的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格局的变迁及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形成。

社会组织的发育成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但对大量的刚刚建立的社会组织来说,资源结构的不均衡、资源使用的行政化干扰、资源获取的过度商业化取向等问题仍然构成社会组织的资源困局[注]崔月琴、王嘉渊、袁泉:《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社会组织的资源困局》,《学术研究》2015年第11期。。其中草根组织作为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自发成立的组织类型,区别于由政府支持的官办组织,草根组织发展的运行实践与统一性政策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主要表现为资源来源的有限性,即草根组织能够获取的资源总量有限,组织的资源来源渠道缺乏,窄化了组织的发展空间,导致许多草根组织发展进程缓慢,能力不足,常常陷入困境。

学界关于草根组织资源困境及实践策略的相关研究,主要倾向于:一是借助资源依赖理论呈现草根组织因依赖政府资源面对着组织发展难题;二是草根组织面对组织发展的资源困境,采取非正式的迂回型实践策略;三是草根组织为突破资源困境而建构自身发展的自主性的研究等。学界的已有研究更多地基于国家—社会的研究框架,立足于政府—组织间互动关系视角。本文以草根组织跨界合作为视角,基于长春心语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心语协会)的公益实践,力图完整地呈现其为突破资源困局而寻求不同互动主体的合作、渗透与融合的模式,其实质正是体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背景下多元主体的共建、共享的内在蕴涵,以此希冀为正在发育的草根组织突破资源困境,探寻生存之道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心语协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资源困境

心语协会自1996年创立之始至今,已走过23年的发展历程,并积极活跃在助残、助学、心理援助、道德倡导等公益领域,以“倡导奉献,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坚持“为公益组织、青少年及残障人士提供成长支持”的使命,希冀实现“人人参与慈善”的组织愿景。心语协会的创始人于海波会长患有先天性的脆骨症,但她自强不息,自学了汉语言文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并获大专学历。起初于海波女士作为嘉宾主持受邀参加谈话类型的节目,许多观众遇到问题愿意与她沟通,正是这种被需要感促使于海波女士萌生了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的想法。1995年,她开通了“心语热线”的公益咨询电话,面向公众免费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而后又设立了信箱。伴随着电话与信件的与日俱增,工作压力与工作强度也逐日增加,于女士想要通过成立社会组织以组织化的方式提供服务,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吉林团省委和长春团市委的大力支持,并于1996年10月正式注册为长春心语志愿者协会。

在心语协会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初创期到不断发展完善的成长过程。心语协会发展的初创期,也可称为迷茫期,是组织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组织目标尚不明确,尚未形成正式的组织管理模式;组织没有活动经费不能独立地开展活动,其办公场所需要进行租赁,办公用品需要志愿者的援助,组织面临着岌岌可危的生存问题。心语协会在经历了初创的摸索后,通过接触和学习国内发展较好的NGO,不断明确组织发展的公益目标和方向,逐渐确定了组织在公益领域的主导方向——助学、助残和心理支持,使组织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组织进一步朝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2002年始,心语协会围绕着组织目标,从探索弱势群体的社会需求出发,申请基金会、政府的社会服务项目,拓展组织资金的获取渠道,自主性、创新性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心语协会在加强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及专业化能力建设的前提下,拓宽公益领域,固化组织的优势资源,使其不断走向自我完善,形成了以基金会、政府采购、企业、个人等途径为主的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协会积极利用媒体“扩音器”的作用,加强与媒体合作,提高了公众的知晓度。2013年心语协会进入多元发展期,也是组织革新式发展的新时期。这一年心语协会承接了德国米苏尔基金会的残疾人资助就业服务平台及驿站项目,创办了“残疾人生活及劳动技能培训班”,开设了手工制作、手机维修及电子商务等培训课程,并致力于帮扶残疾人就业的“生命之光残友驿站”的建设,现今已在所属市周边建成了10个残友驿站。2015年以来心语协会连续举办了四届“东北三省民间组织交流论坛”,搭建政府、基金会、高校与草根组织之间的交流平台,并为初创期的公益组织提供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运作及资源联结等成长性支持。

心语协会作为自下而上自主发展的草根组织,带有明显的民间性与自发性,相较于依托政府资源而建立的官办组织而言,存在“先天不足,后天缺乏”的资源困局。特别是地处东北的草根组织,具有先天的不足。一方面,其资源来源的结构性空间狭窄。东北地区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相较于经济发达城市略晚,政府仍掌握着资源的控制权与配置权,社会组织自主活动性空间较窄,组织发展面对的自由流动性资源总量较少,加之地域性政策的颁布与执行也相对滞后;另一方面,资源获取渠道单一,组织易形成对外界资源较强的单向依赖,减弱了组织应对外界风险环境的防御能力。心语协会在发展过程中积极面对以上诸多资源困局,融合不同主体间的资源优势,达成并建立起与政府、企业、高校等多主体间的互动与合作。

二、心语协会跨界合作的实践策略

心语协会作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企业等其他主体的发展理念、运作逻辑、管理模式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创造了跨界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便实现不同主体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整合,建构起组织的社会支持网络和有效的社会资本。心语协会跨界合作的实践策略伴随着组织发展脉络而进行着变迁与调整,其间兼具着组织自身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从而鲜活地呈现出心语协会不同发展阶段中跨界合作策略的动态性。

(一)从迷茫追随到做好“助手”

政府处于国家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的中心。在中国的制度情境下,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政府的政治态度息息相关,特别是自下而上建立起来的草根组织,它们的行动和政治态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秩序和稳定。“对于中国真正的NGO进行研究,就是要将眼光置于这些草根组织,特别是其对地方政治的影响。”[注]张紧跟、庄文嘉:《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策略——以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为例》,《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因此草根组织保持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是至关重要的。

心语协会在其成长过程中始终受到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呵护,并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心语协会成立之初,获得吉林团省委、长春团市委的支持得以成功注册,由于初创时期组织缺乏明确的理念和目标,只是附和着政府部门做些宣传活动,并希冀获取政府的支持与认可,正如于会长所表述的,初创时期“我们是一个力争被了解、被认可的过程,我们尊重主管单位的管理,在这个政治环境下,我们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和要求”[注]本文中所引用的访谈资料均来自2016年10月—2017年1月笔者(第二作者)在心语协会实习期间进行的调研。,采用跟随着政府活动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未能获取来自政府方面有效的资源支持,组织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困境。

面对组织的生存困境,心语协会在学习发达地区NGO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明确组织理念和目标,围绕着组织理念着手申请项目,扩宽与多元主体合作的领域,组织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在助残、助学等领域开展社会服务,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空白,从而获得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心语协会已成为吉林省公共服务的公益品牌,在做好“助手”的过程中获取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心语协会近十年来的办公场所由所在区政府或社区提供,助残服务的“益乐工坊”由长春市残联提供;政府为协会招聘公益性岗位派发人员3人,由政府为其提供工资开支;协会承接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关于残障人士的助残培训项目和残疾人婚恋项目,并持续多年为残障人士提供技能培训,现已扩展到长春市以外的十几个市县,残疾人的婚恋项目每年也做得有声有色,影响广泛。同时心语协会成立了党支部,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监督,增强政府对其的信任。于会长谈及政府支持时表示:“就获取政府支持来讲,我们一直非常知足,这些也基于以往我们与领导的沟通。我们所做的事情,也是服务于本地的社区,比如说儿童那块,残障人士问题,也的确都是面临的社会问题,我们一直认为我们应该是政府的助手,应该是与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2016年心语协会“相恋星期六”残疾人婚恋项目、残疾人居家就业项目、勤志少年自信成长计划三个项目,在长春市公益创投及南关区公益微创投项目中通过资格审查,获得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达9万元。

(二)从徒劳式的迎合到理念认同的互动

企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成长,掌握着雄厚的市场资源,作为“理性经济人”,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力求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现如今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需要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讲,与非营利性组织的合作不乏是树立企业形象的好策略,同时国家出台了相应了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可享受税收优惠和荣誉奖励。心语协会成立之初缺乏充足的资金,采取了迎合的姿态渴求能够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资金,协会举办活动、提供社会服务,但结果不容乐观。正如于会长所说:“协会刚开始成立之初,我们主动联系企业希望一起合作开展公益项目,我们没什么名气,又没有官方背景,基本没有合作意向,主动寻求合作的更是没有”。心语协会逐渐意识到组织应“向内发展”,加强组织内部建设,规范组织的各项制度,开展符合服务对象需求的公益活动,同时心语协会秉持开放的态度学习外界先进的组织发展模式并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宣传组织的公益理念,扩大组织影响力,吸引了一些企业主动与协会基于理念认同基础上的合作。“在市场社会的场域内,跨部门合作是企业为规避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采取的一种战略”[注]张毅:《在社会—商业的互动中理解NGO的跨部门影响战略》,载微信公众号:公益慈善学园,2016年9月26日。,企业体现了树立企业形象、实现企业责任的需求。心语协会与企业合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与长春市公交集团的合作,2016年心语协会携手长春公交集团共同开展公益主题行动年活动,活动主题涉及环保、助老、助残等公益领域,在公交车内设立公益宣传栏,每个月更换一次公益主题,呼吁广大市民能够成为公益活动的助力者。这项公益行动通过组织化的志愿行动,利用了公交车司机的工作优势,发挥其作为“传话筒”的作用,直接将公益理念传输到市民身边,向市民宣传了公益理念。

2011年心语协会注册成立了从事工艺制品的企业——长春心语手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公益与商业交叉的经营模式,主要经营手工编织制品,坚持“让身体有缺陷的人找到存在的价值,认识存在的意义”的使命,实现残障人士的居家就业。本企业面向社会开设手工编织课堂,开设了工艺制品的淘宝店,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并成功加入了阿里巴巴的“公益宝贝”项目,阿里巴巴会根据产品线上的销售额,提供一定配比的资金,其中2016年通过阿里巴巴公益宝贝计划,为助力残疾人就业项目募集爱心买家善款达21.42万元。公司利润收益投入到培训残障人士就业技能的公益项目中,免费为长春市内及周边残障人士提供手工编织、电子商务等课程,并免费为残障人士提供《生命之光》杂志,鼓励残障人士恢复生活的自信。心语协会在2016年9月—2017年8月期间在吉林省的21个地区集中开设了10个“益乐工坊”,为300—500名残障人士提供手工制作培训,2017年手工编织的义卖金额达13万元,累计发放手工费用达11万元。

(三)组织的社会化拓展及志愿者的培育

1.从个体式参与到组织化引领

高校掌握着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技术资源,在政府和社会中具备一定的知识权威,适于担当多元主体间跨界合作的倡导者与引导者,同时高校中的学者有责任针对关乎社会良性发展的社会问题提供知识性的解读和剖析。高校中在籍大学生具备活跃的思维能力、充沛的精神状态、高超的知识素养等优势,社会组织应最大化地利用这些优势,使之成为组织发展重要的支撑力量。心语在组织成立之初,没有全职的专业人员,是由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管理日常工作,这种参与方式以个体志愿者为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组织人员缺乏的问题,但人员变动和流失严重,有的来了一次两次就不再来了,有的来了一段时间之后就突然不来了,使得组织的活动缺乏连贯性和持续性。2017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志愿服务条例》,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培养志愿奉献精神,这为组织与高校间合作与吸纳更多的高校志愿者提供了制度保障。

心语协会的志愿者支持体系主要由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志愿者和以公交车司机为代表的社会志愿者组成。关于高校志愿者团队,心语协会制定了详实的高校志愿者《管理手册》,具体对志愿者的入会、志愿者的招募与培养、团队的建立与发展、志愿者团队的管理规范等内容进行了规定,界定了明确的志愿者团队管理架构,建构了完善的志愿者管理体系,为协会组织活动的规范化开展提供了强大后盾。截至2016年,心语协会已在长春市17所高校建立了心语分会,采用组织化领导的方式,定期召开管委会工作会议,分会管理层针对社团发展状况,可分享管理中的难题从而集思广益,也可分享管理中的经验予以推广。心语协会“勤志奖学金”项目的其中一种运作形式为“班助一”,即以高校班级为资助单位,每人每月捐助一至两元钱,全班全年汇集六百元至一千元的助学金,用以资助一名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截至2016年已有东北三省的33所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的24091名志愿者参与,累计为3000多名贫困家庭的孩子筹集到了助学金。朱健刚教授曾表述,“志愿组织的工作为一种创造公共物品的集体行动,甚至是一种超越物质趋向的新社会运动”[注]朱健刚:《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页。,心语协会实行志愿者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如周期性会议的表扬和鼓励,每年协会举办志愿者年会,总结一年工作中优秀的志愿者与团队,肯定优秀志愿者团队的效能,激发志愿者内心的志愿热情,培养志愿者对心语协会组织文化的认同和团队的归属感,并积极引导志愿者开展专业化的志愿服务。

2.从依托式宣传到互益性协同

媒体作为人们获取信息或传递信息的媒介,包括传统的主流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新媒体指代互联网技术运用所发展的传播技术,如电脑、手机等。媒体承担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社会责任,发挥着“扩音器”的传播作用,尤其是个人化、自主化、普泛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如微博、微信、论坛等,人人均可即时性地获取与发布信息,人人都拥有一个麦克风,发表对于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评论,俨然已成为全社会人人参与的“新媒体运动”。

心语协会成立之初,自身发展能力薄弱,组织活动影响力有限,受到媒体的关注度较低。心语协会希冀得到社会的关注与接纳,采用联合政府职能部门共同举办公益活动的方式,提升组织活动的层次,依托于媒体关注政府民生活动而对组织活动进行报道。伴随着心语协会能力的日益提升,作为公益理念的践行者致力于助残、助学、心理支持等公益领域,逐渐获得了媒体的认可,与吉林都市频道《守望都市》栏目、长春日报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心语协会与媒体的关系已成为一种互益性协同合作,双方交换各自的优势资源,协会定期开展公益活动,媒体获取了民生新闻事件得以报道,组织宣传了自身理念与价值。伴随着组织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心语协会设置了独立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设置公益发展部,专人负责实时性地发布、更新公益信息,为外界主体了解心语的基本信息、活动资讯与组织项目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互联网的扁平化、便捷性成为民众参与公益的重要方式,心语协会于2015年通过众筹方式募集到的资金达到25万元,占到募款总额的一半,2016年心语协会通过腾讯乐捐平台发起了关注残疾人日常生活、就业和贫困儿童成长的“精彩人生不残缺”“阳光伙伴共成长”“助百位残友居家就业”和“筹个老师来上手工课”四个项目,募集捐款共计17.4万元。

3.从补充式融入到联合式互动

社区在理论意义上富有服务、整合与保障的基本功能。心语协会自成立发展至今,共“寄宿”于四个不同的社区办公大楼里,心语协会成立时间较早,践行着服务弱势群体的理念,逐渐成为长春市社会组织的“领头兵”,同时基层社区自身具备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诉求而引进社会组织,心语协会的业务内容能够契合服务需求,以补充式的方式进驻到社区,如心语热线、帮扶贫困家庭的助学行动等,正如于会长表述的:“我们到社区后,由社区为我们提供办公场所,为我们节省一部分行政开支,并且我们和社区业务内容上互不干扰,各人做各人的事。”随着政府深化改革,提倡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是发展基层民主的过程 ,也是一个多元行为主体的互动过程”[注]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各地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在城市社区中引入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心语作为发展较完善的社会组织,被引进到南关区的样板社区。现今心语协会与社区合作的模式为联合式的互动方式,比如,心语协会为贫困家庭举办“心语集市”活动,联合社区共同举办,向每位贫困家庭少年发放代金券,孩子和家长手持代金券可在爱心集市选购自己所需的物品,同时长春中医药大学博硕医疗服务团的学生们为参加活动的家庭和残友免费义诊,家长和孩子们可以向医生们咨询一些日常医学知识,提高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这种多元主体的联合式互动方式整合了各方优势资源。

现代社区中存在多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如社区中的文体兴趣组织、社区维权组织、社区基金会等,利用社区资源参与社区活动或解决社区问题。现代社区中的城市居民是城市社区活动的重要主体,公众对于公益事业的认识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正如于会长谈到的,“公众对于公益的认识应该说是近七年来变化比较大,或者说汶川地震以后还是比较大的,至少说大家对于我们这种组织的付出也好、存在也好有了一个更实在的认识。过去我们做这个的时候,大家都不明白我们靠什么生存,我们能怎么活下来,还以为我们拿这些贫困孩子或者残障人士来吃饭的。”心语协会自2011年3月5日发起围绕助残、助学及环保等公益倡导活动,宣传公益理念与公益价值,带动公众参与公益的热情。广大居民和公益爱心人士利用周末时间参加“快乐周末”活动,截至2017年3月5日心语协会已举办了225期志愿服务倡导活动,于会长表述:“我个人来看,其实大家内心中都有一种重新认识社会形态的过程,大家认识到社会形态不是某个人的任务,而是每个人需要参与进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有效地加强了城市社会的公共性建设。

由是之,心语协会与多元主体已初步形成了“政府鼓励、企业支持、高校动员、媒体倡导、社区协同、公众参与”的跨界合作格局,跨越不同主体间的行动边界,整合多元化、分散化与碎片化的服务资源。多元主体间的跨界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和因势利导的过程,需要各主体突破领域、行业间区隔,保持开放的态度形成共建、共享与协同发展的合作生态,建构起多主体间长效的跨界合作机制。

三、草根组织跨界合作的行动经验

置于我国现实发展的情境中,政府缺乏对于草根组织发展状况的积极关注与相应政策法规的制定,企业在发展中缺乏对社会目标的重视与社会责任的发挥,社会面对着公共性价值危机与公众参与度有限的困局,不同部门、领域与行业间割裂,社会利益多元分化,同时社会整体上缺乏对草根组织的关注与认可,社会的不信任感致使组织难以获取合法性。面对资源总量有限、社会信任感低的社会环境,心语协会挖掘自身发展潜力,提升自身公益服务能力,探索出与多元主体跨界合作的实践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城市社区中草根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坚守组织价值理念的广撒网,谋求多领域与多形式的合作

草根组织是基于共同的价值理念而发生与发展的,社会多元主体愿与其合作也是建立在认同组织理念基础上进行的,对草根组织来讲,组织的价值理念与组织目标是组织行动与组织发展的根本,对此心语协会与不同领域的多元主体合作是建立在坚守组织价值理念的基础上的,正如于会长所表述的:“之前我们为提供心理咨询开通的心语热线,发展起来影响力挺大的,之后会有公司找我们加入很多广告,广告内容乱七八糟,我们考虑到起初我们建立热线的初衷,就叫停了心语热线”。心语协会面对着单一性、分散化与有限性的资源状况,了解不同主体的特点和需求,实行广撒网的行动策略,调动与发挥多方主体的资源优势。心语协会积极参与关乎社会组织发展的会议,学习成功的项目程序与成型的管理模式,申请面向社会组织的项目等形式,实现了与政府、企业与基金会等多渠道的合作,整合了多种社会资源为己所用,拓宽了资源获取的领域范围,减少了组织对单一资源的依赖。

(二)增强组织自身发展的强实力,实现组织运行的专业化

多元主体与草根组织合作关系的实现关键在于组织自身具备发展的强实力,增强对外界主体的吸引力与吸纳能力。心语协会建立了独立财务制度、志愿者管理制度、用人制度等,同时具备稳固的资金来源、多元的资源形式,已初步建设成为制度规范型组织,心语协会俨然成为地区草根组织中的公益品牌。心语协会面对多领域、多形式的资源类型,采用了“做加法”的方式,融合多元主体的服务需求,兼顾性地实现各主体的组织目标,这些服务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组织强大的发展能力基础上的。心语协会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设置完整的项目申报、执行与评估程序,实行公开透明的组织发展策略,公示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评定的评估报告,采用社会化的监督方式,整体上心语协会实现了较为专业与规范的组织发展。

(三)调整组织发展战略的灵活性,促进合作资源的辐射化

政府的政策法规在完善,市场的发展形势在变迁,社会的公益氛围在调整,同时组织的发展状况也在改变,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社会组织对环境的主动反应,社会组织要实现与外界主体、环境的交流与对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敢于面对挑战,顺应形势适时地调整组织发展的战略。正如于会长表述的:“对于心语的特色来说,我觉得心语是一个随时在变的机构,即便我们有了20年的历史,即便我们不断在所谓的完善,但是我们处在一个律动的状态,不是说死在那里,就是刻板,这些东西就是基于我们一直在探索怎么能做得更有力量。”心语协会作为东北地区发展较好的草根组织的典型代表,逐步向支持型组织角色转变,搭建东北地区民间组织的支持网络,2015年始心语协会在南都基金会的支持下,现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东北三省民间组织论坛,开展政府、基金会、民间组织等多主体间的对话,搭建多元资源的对接平台。

综上,现实发展情境中,草根组织为突破资源困局,应坚守住自身的价值目标,彰显出自身的专业化服务能力,把握合作伙伴的“偏好”,拓展不同主体间的功能边界,融合社会情境中的多类型与多形式的发展性资源,实现具备不同资源优势的主体间的互补互联、协作互动与跨界合作。惟其如此,心语协会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苦行僧式的初创时期,现已初步形成了“政府鼓励、企业支持、高校动员、媒体倡导、社区协同、公众参与”的跨界合作景象,探索出“社团+企业”的公益发展模式,而此过程中一以贯之地是加强组织自身服务的专业性与规范化,吸纳外界环境中的优势资源,发挥出草根组织应有的服务效能,更有效地助力于基层社会治理。

猜你喜欢
心语草根志愿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轻灵自在画心语
校园“三剑客”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邦尼心语
草根艺术家
绿豆发芽了
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