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致性、整体性与创新性
——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2019-02-11 08:53庄尚文朱晨之许成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庄尚文,朱晨之,许成安

(南京审计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攻坚克难,成功驾驭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局。2012—2017年,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一、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就业形势稳定,物价水平正常,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生态治理效果明显,人民幸福感显著增强。党中央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通过对经济规律的不懈探索,在实践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这一经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经济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创新,并且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深入贯彻与不断发展。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经济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挑战。例如,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财富分配机制尚不健全,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亟待防范,外部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多变。2018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为了更好地应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推动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需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在其指导下,全面把握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制定切实有效的经济政策,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本文在文献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拟从思想源流、思想内容以及思想贡献三个方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二、文献回顾

顾海良(2013)首次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问题的重要论述进行理论提炼,指出其重要特色是从“问题意识”到“问题倒逼”,其理论亮点是如何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1]。随后,不少学者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问题的重要论述进行各个角度的理论概括与逻辑阐释。例如,习近平关于经济战略的重要论述包括“一个核心”即改革开放,“三个层次”即经济战略部署、经济方针政策、经济理念突破,“五个支点”即改革、转型、创新、民生、开放[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的内核逻辑分为三点:(1)发展是第一要务;(2)新时期、新常态是大背景;(3)新常态下拉动中国经济前进要依靠“多元动力”[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战略的重要论述包括“中国梦、稳中求进、民生导向、公有制主体、双重调节、自主开放、城乡一体化、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事业、总体局部结合”十大方面[4]。此外,于金富(2015)认为,“习近平确立了‘抓住发展机遇期、突破改革深水区’的战略思想”,中国仍处于发展机遇期,需要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战略,改革不能停止[5]。胡鞍钢和杨竺松(2016)从理论来源层面对习近平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解读,指出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其思想内容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可以说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6]。

2017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了5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首次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随即成为学术界讨论研究的焦点。部分学者从思想源流方面进行了梳理。例如,董瑞华(2017)以《资本论》的诞生为起点,通过梳理包括苏联在内的各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源头进行探索[7]。刘征汇(2018)从习近平个人的社会实践与从政经历入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划分为“历史起点”“实践依据”与“成熟时期”三大阶段,研究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经济思想,也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8]。韩宝江和王佳宁(2018)指出,该思想不仅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充分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思想,同时注意吸收中华传统文化营养和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成果[9]。

除了源流广博之外,研究还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内容深刻详实,整体思维特征突出,存在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例如,冉思伟(2016)从辩证逻辑角度进行解读,认为“总体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基础,涵盖在中国经济社会的顶层设计、“四个全面”战略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层面,具体表现为两点论的逻辑方法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已经具备了“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征[11]。周跃辉(2018)从思想内涵及指导意义出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基本框架及指导措施进行了详细解读,认为该思想形成了“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经济政治体系、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思路和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方法论”[12]。侯为民(2018)基于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理论内涵进行了细化,包括强调了党的领导、坚持公有制、主要内容是新发展理念、突出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重视民生、发展实体经济,并且点明了该思想的系统性[13]。周文和方茜(2018)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直面新时代中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状,在提出具体措施时坚持问题导向思维,系统解答了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阶段中如何发展的问题[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符合中国改革实践,在许多方面突破了以往经济思想的桎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需要由中国政治经济学给出答案[15]。王东京(2017)提出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并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理论框架、基本范式和中国方案四个角度进行了论述[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1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历史唯物论角度、劳动价值论角度与广义生产力角度都做出了贡献,其历史贡献是全方位的[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社会发展的许多层面都发挥着推动作用,“续写了21世纪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新篇章”[19]。但是,目前关于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创新之处的文献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较为笼统的描述。本文认为,在经济工作中注重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总纲领,也最能体现该思想的创新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学习研究,本文提出如下观点并拟在后文中加以详细的分析论证:从思想源流上看,这一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或契合性;从主体内容上看,这一经济思想是一个具备整体性特征的理论;从理论贡献上看,这一思想是对已有经济思想的重大创新。

三、思想源流:理论来源及其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与历史性。在任何历史阶段,经济思想的产生都是源于相应历史阶段的经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领导深受两千多年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对“怎样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进行的艰辛探索。本文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除了其源于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外,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还有两大主要来源:首先,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其次,该思想还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经济思想元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且,通过梳理和比较还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也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这一契合性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坚实基础。

首先,从社会理想来看,中国古代先贤强调“大同社会”,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共产主义,两者皆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具有中国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同”理想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与行为标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理想作为中国古人对美好社会的憧憬,追求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社会关系,人人能够按需取得社会财富的分配权。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理想是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形态的终极追求,在这个社会里没有阶级之分,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人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从而真正摆脱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大同理想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理想,虽然经济基础不同,但在人类自由平等、合理的社会财富创造与分配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或统一性。

其次,在历史观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非常注重对历史规律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本质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和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对“乱世治世”的总结就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探究。中国古代思想家用“理势合一”的命题阐释历史发展的规律,批判了“循环历史论”,提出了历史阶段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见解以及重视从现实的物质生活根源中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因等思想,这些思想都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着相通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史观”不谋而合。“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都强调了民众才是国家社会的根本,统治者不应损害人民的利益。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都强调和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利益。

再次,在伦理价值观上,中国古代先贤强调的是“家国天下”“修齐治平”,这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集体利益要高于个人利益。许多中国古代先贤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间做出抉择时,一般会舍弃个人利益,从而换取集体利益的最大化。例如,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奉献精神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反对极端利己主义,主张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起来,将集体利益作为多数人的个人利益的集中体现,强调个人利益应以大局为重,并通过集体来满足个人利益[注]当然,东方思想文化体系和西方思想文化体系在价值观的认识上是各有侧重的,一个侧重于集体,一个侧重于个体。到底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答案并不唯一,只能是这一对矛盾中的一个折衷。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那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不同的。中国侧重的是集体、强调的是家国,这和西方的思想存在很大差异。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在西方,但是其思想主张显然更切合东方的集体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东方逐步扎根,并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可见,不论是在社会理想上,还是在历史观上,或者是在伦理价值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经济思想元素,都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异曲同工。

最后,就思维方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同样具有一致性。譬如,《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这种朴素辩证思维方法作为唯物主义发展史的首个阶段,时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以体现,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具有相通性。又譬如,“实事求是”在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中原指严谨的治学方法,但它与马克思主义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的方法也是相通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结合革命实践,借用古典,重提“实事求是”主张,后来被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并且不断继承发展。再譬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无事不相反相成”“分一为二”和“合二而一”等观点,表述了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着对立的矛盾双方,它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整体思维观要求从整体上把握问题,这也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始终。还譬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经世致用”“贵在力行”和“知行合一”,而实践的观点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因此,从认识与实践、知与行的总体关系上看,中国传统的、由于注重践行所形成的实用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或相通性、一致性,使得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地选择并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表现出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呼应了广大中国人民深层的文化与心理诉求[注]当然,在这个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探讨。。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需要深刻认识其思想来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内在一致性,从而筑牢其思想源流的基础。

四、思想内容:逻辑体系及其整体性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挖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本文选择从整体性层面去认识:该思想并不是某一个方面的思想,而是一个整体性的思想。这种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哲学观的整体性;二是发展目标的整体性;三是发展手段的整体性。

在哲学观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现了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整体性。

首先,“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认识论,回答的是“谁是发展的顶层设计主体”问题。近100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历程已经表明,中国发展的核心要求和最大优势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通过着眼发展全局、把控发展方向、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综合各种方式手段来确保中国经济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这一点是其他任何组织或者团体都无法比拟的。正因如此,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到实处。

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价值论,回答的是“为谁发展”问题,是该思想的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这是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阶级立场决定的[注]政治经济学普遍具有较强的阶级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阶级立场。。中国共产党在统筹规划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求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受益者,并带领全体人民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不是仅仅让少数人获得经济利益,这就是该思想的人民性。因为中国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发展,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人民面临的最迫切的难题就是中国目前最应该解决的事情。可以看到,这一价值论始终贯穿在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又得到了拔高与升华。

再次,要认识到该思想不仅仅是认识论与价值论,更主要的内容还涉及方法论。诸如坚持适度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等等,这些措施解决的是“如何发展”问题。在方法论上,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始终的是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成为每一个发展主体共同的思想认识,可以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合力。基于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方法论层面给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方向与方式手段,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结合中国经济现实所给出的实践指引。

在发展目标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现了阶段性目标与长远性目标相统一的整体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既提出了阶段性的目标,也提出了长远性的目标。目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包括八大任务与三大攻坚战。要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完成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八大任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决克服各类困难,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加大精准脱贫力度、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长远目标则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阶段性目标的实现,长期目标就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没有长期目标,那么对阶段性目标的追求就会迷失方向。可以说完成阶段性的目标为长远目标的实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长远性的目标又为确立阶段性的目标提供了指引。可以看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目标既彼此独立、各自明确,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充分体现了整体性的思想。

在发展手段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强调局部手段与整体手段相配合,发展手段与发展目标相统一。

发展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发展手段的落实,针对不同的发展目标来确定相应的发展手段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途径。以“三大攻坚战”为例,“三大攻坚战”既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又是实现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三大攻坚战”的各个方面,可以将发展手段继续细化。例如,防范金融风险至少应该要从“实体经济、地方政府、房地产、金融系统”四个方面发力[20]。可以从“抑制资产泡沫、稳定外汇市场波动、稳定债务、治理金融秩序、宏观经济政策”五个方面采取措施[21]。既要通过创新实现“金融机构自身的微观审慎”,又要“建立全面高效的宏观监管框架”[22]。精准脱贫的措施或手段则包括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完成易地搬迁;在脱贫攻坚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需要出台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政策;精准脱贫质量要高,同时要可持续,这就要求后续的措施得跟上,比如贫困地区的基础建设问题、民生保障问题、就业问题,特别是贫困学生的教育问题等。污染防治的目标和措施也很具体,包括空气污染治理(比如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等指标的控制)、水污染治理(如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污水、水土流失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如造林、耕地轮休、河流治理等)。除了“三大攻坚战”外,其他许多目标任务的政策手段、方式措施都可以细化,受篇幅限制,这里不再赘述。

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是片面地指导经济发展,而是先从哲学观层面,从认识论、价值论与方法论层面做出回答,顶层设计确立后,再沿着之前的既定方针,针对发展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出相应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同时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目标方针和手段措施也相一致。总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整体性特征贯穿其中,整体与部分的唯物辩证关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思想贡献:超越“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创新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有很多,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学习和归纳。从经济思想史层面看,其重大理论贡献是通过突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进而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二元思维。回顾西方经济学各大主流学派,包括最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学派、凯恩斯学派、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等都是以讨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为主。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注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首要切入点,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经济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并融入经济调节和控制过程中,这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尚属首创。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所要构建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的诞生时间并不算长,在世界范围内却是独一无二的。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历史,始终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的不懈探索。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经济充满活力,整体经济面貌由此焕然一新。可以说,没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创新理论的诞生,就没有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尽管如此,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这就需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围绕经济发展大局,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继续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破除市场机制运行中所受到的传统体制束缚。中国经济体制存在很强的复杂性,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总的来看,中国的经济复杂性体现在许多地方,包括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等,各自的目标不同,导致了整体步伐不统一,经济运行不健康,制定的政策在执行中有时会走样,或不能够得以全面有效的落实。这就需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证经济运行方向正确。其次,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竞争公平性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前提。只有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才能形成符合商品价值的市场价格,从而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从实践来看,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主体在一些方面(如市场准入资格、经营范围、价格选择等)仍面临着某些限制性甚至排挤性的阻碍。中国目前需要从制度、法律、政策三方面着手,建立权利、机会、规则三者平等的经济环境,稳定各类经济主体的预期,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最后,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比如说近年来的房地产市场怪象,房价超出了正常家庭的承受能力,其背后的深层根源除了刚性需求外,投资需求、市场炒作、社会跟风心理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无疑要引起政府以及经济理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2016年中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著名论断,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住房属性及房地产经济运行秩序不断摸索而形成的认识。可以看出,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全方位地优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切实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特征,这必然要求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凸显其优越性。从现实来看,国有企业在经济增长、保障就业、宏观调控、落实中央战略决策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结构性矛盾的不断凸显,亟须通过加强和优化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探索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体系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在实践中,从已经发生的案例来看,有些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党建工作疏忽的问题。一方面,有些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党性原则不强,经不起利益与权力的诱惑;另一方面,有些国有企业的领导缺乏有效监督,官僚作风严重[23]。这两点原因导致国有企业滋生了不少腐败现象,给国家带来了重大的损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方向上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杜绝以一切理由削弱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行为。当然,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与国有企业治理体系的更好结合也要研究与创新。例如,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是直接地干预企业经济运行,而是要求国有企业加强党的建设,遵从党的指引,服从党的规划,接受党的监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柱是国有企业,从产业组织地位上看,国有企业应该拥有最尖端的生产技术、最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与最高的企业文化,应该代表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这当中更主要的是在保证国有企业商业性质的同时,追求并努力实现国有企业的公益性质。因此,要让国有企业掌握并控制着国家所需要的战略物资和核心技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调节和稳定整个社会经济,这一要求是由国有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国有企业与一般企业之间的重要区别,应该还是今后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断形成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有助于国有企业在整个市场上发挥着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切实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三)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公共权力监督体系

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央政府(广义)代表着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控制主体,以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具体来看,其实现途径在于中央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并下达至不同层级地方政府执行。地方政府遵从中央指令,配置和使用财政资金,优化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从而使社会财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不断克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然而,实践中各级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情况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保障中央政令畅通,关键在于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此,迫切需要健全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加强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通过加强党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不断完善监督体系,保障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保障中央重大政策得到更有效的执行。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

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各级纪委和监察委员会实现对党员、国家公职人员的公共权力监督全覆盖;二是通过审计部门实现对国有资产、公共资金、公共资源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监督全覆盖。审计部门作为经济监督的重要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政策落实和调整优化方面,审计机关作为独立的监管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建设性职能。通过对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和机构的政策执行情况持续跟踪,深入剖析各类问题出现的共性与特殊性,既推动问题解决和政策落实,又可以提出政策调整的方案。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可以根据资源投入、资源配置效率、项目实施进度、项目的经济效益、内控制度安排、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指标,对各级地方政府的绩效进行全面评估,引导地方政府进行合理而有序的竞争,让公共利益得以更好实现。在公共权力约束方面,完善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可以通过发挥审计的威慑性、预防性和抵御功能,更好地防治官员腐败。

从实践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审计监督的功能与作用,推动了解放军审计署的改革,支持审计全覆盖,提出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等。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会,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2018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实际上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助于构建更加全面完善的监督体系。构建如此高效的监督体系,脱离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很难完成的,这也是上述监督机制在西方国家很难看到的原因。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及其具体的作用途径,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创新性贡献,也是其之所以能够解决中国问题,引领中国经济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法宝。

六、结语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回首中国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科学的理论对国家、对民族不可或缺,就像人的大脑指导人的行为一样。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客观规律与基本方略,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伟大的、指引党的全部活动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随着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许多难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下一步路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针对经济发展现状与社会各界的呼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与方向指引。该思想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和中国经济发展亟待指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在中国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深化中不断发展完善。这一思想精准剖析了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全面详尽地给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与实现路径,回答了中国经济“由谁领导、为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

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思想源流、思想内容与理论贡献三个方面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发现:(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二者之间在许多层面上相互一致,共同构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内容广博、脉络清晰、结构分明,既从战术角度指出当前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经济改革工作的重点,又在战略层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统筹布局、提纲挈领,这一经济思想的整体性在哲学观、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三个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又是对当今世界已有经济理论的突破与创新。特别是该思想提出的“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等内容,突破了长期以来的“市场和政府关系”的二元思维,这是从中国长期经济改革实践中的提炼总结,对经济理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上述三个方面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致性、整体性与创新性,并且得出如下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吸纳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宝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经济建设层面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应对国内国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提供了“定海神针”,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学习以及持续地深入研究并结合经济实践活学活用。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