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霞
(高青县妇幼保健院妇保科,山东 淄博 2563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患者内膜活性细胞经过输卵管种植于内膜外,可出现周围组织纤维化、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进而形成异位结节。临床上通过采用孕激素类药物致使月经停止来潮,其中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抗孕激素,其通过蜕膜的孕酮受体以阻碍孕酮的作用,进而对卵巢的周期性内分泌刺激产生抑制或对抗作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显著[1]。本文研究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我院在2015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抽选8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例数各为42例,研究组中平均年龄为25.67±4.67岁;子宫内膜R-AFS分期:Ⅰ期有10例,Ⅱ期有12例,Ⅲ期有10例,Ⅳ期有10例;已婚已育25例,未婚未育12例,已婚未育5例。参照组中平均年龄为26.02±4.80岁;子宫内膜R-AFS分期:Ⅰ期有11例,Ⅱ期有12例,Ⅲ期有11例,Ⅳ期有8例;已婚已育20例,未婚未育14例,已婚未育8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组:所有患者给予口服孕三烯酮(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20,规格为2.5 mg*8 s),每周2粒,每次1粒,第1次在月经第1天服用,3天后服用第2次,以此类推,每周在相同时间内服用,疗程为6个月。
研究组:所有患者给予口服米非司酮(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633,规格为10 mg),每次1片,从月经第1天开始服用,疗程为6个月。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采集患者8 ml空腹静脉血进行化验,检测、分析治疗后8周的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孕酮(P)水平。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以百分比(%)、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分别行x2、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研究组的卵泡刺激素(F S H)、雌二醇(E 2)、孕酮(P)、黄体生成素(L H)水平分别为(6.29±1.16)Pg/L、(130.67±36.87)Pmol/L、(110.21±40.65)nmol/L、(12.81±1.43)U/L,参照组为(7.76±0.20)Pg/L、(189.97±41.21)Pmol/L、(179.83±41.39)nmol/L、(10.16±0.47)U/L,FSHt1=7.82、E2t1=2.76、Pt1=3.21、LHt1=3.6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月经异常、痛经等,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子宫内膜异位可容易影响患者的卵巢功能、盆腔结构,易导致不孕不育。孕三烯酮是一种中等强度孕激素,具有抗孕激素活性的作用,能够有效抑制孕激素分泌,采用黄体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细胞进行破坏,导致其失活、退化[2]。但该药物具有较少的雌激素,可刺激病灶组织内膜增殖,进而影响疗效。采用米非司酮治疗不仅能够延缓异位内膜的增殖,还能够加速其萎缩,同时可调节患者的卵巢分泌激素,改善患者不孕不育的症状。本研究表明,研究组的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孕酮(P)水平低于参照组,黄体生成素(LH)水平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是一种抗孕酮药物,能够终止胚胎发育,以促进蜕膜脱落,同时还与孕酮受体发生较强的竞争性结合,抑制卵泡刺激素分泌,进而降低雌激素受体以及卵巢功能[3];通过阻止卵泡发育,以抑制雌二醇激活酶,使内膜萎缩。此外,该药物还能够改善子宫内膜分泌期转化,进而改善子宫活动度。
综上所述,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