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碧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乎经济全局,解决“三农”问题也是历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是农村的基本组成单元,农民是乡村的主体,因此,“三农”问题最突出的矛盾在乡村,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最艰巨的任务在乡村,乡村富则经济强,乡村贫则经济弱;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打造生态宜居的生存环境离不开乡村,乡村美则环境美,乡村乱则环境差。2018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出台,明确和细化了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及重点,同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三次产业概念来源于西方,西方经济学家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三大类: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归为第一产业,从事再加工生产的部门是第二产业,为生产消费提供服务的是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产业。这种分割划分的方式根据其经济功能能很好的将三种产业区分开来,但却忽略了农业价值链中的其他功能,农业在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特色文化及创新创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产业分割视野下,农业的经济功能被放大,而其生态价值、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则被不断弱化甚至忽视,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生产要素流失,沦为“空心村”,导致乡村衰落。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在研究农产品价值时发现,农业产业的增值收益经过加工流通环节流向农村之外,限制了农村的发展。为此,以农产品为核心建立一条集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完整链条,可以将农产品产生的价值留在农村内,达到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激发农业生产活力的效果。实际上,今村奈良臣的思想基础就是将农业产业链延伸至第二、第三产业,使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由于1、2、3之和、之积均等于6,因此称之为“第六产业”。1+2+3=6(加法效应)意指“结二连三”,即延长产业链;1×2×3=6(乘法效应)意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交互融合,即形成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整合和链接,三产融合的乘法效应有点类似木桶原理,“六次产业化”的总收益取决于三次产业中收益最低的那一方,当第一产业的产值越低,总收益也越低。
农业“六次产业化”融合发展的思想溯源可以追索到马克思和马歇尔的经济思想,马克思在其资本论、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相关理论的提出为产业融合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农业“六次产业化”实践的推广,为农村三产融合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就指出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而劳动分工的基础是规模生产,因此,斯密的理论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19世纪末,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正式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20世纪7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从成本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企业进行规模生产的经济性。由此,规模经济的含义可以总结为: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也就是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其单位成本的下降可以带来利润水平的提高。与规模经济相对应,范围经济则指由厂商的生产范围扩大而非规模扩大带来的经济效应,这里的范围扩大是指产品种类增加,而不是大量生产同一产品。因此,范围经济一般是企业采取多样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依据。
产业融合的加法效应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连接起来,使产业链条更长,生产主体更丰富,生产规模得到扩张。由于产业链内成本分摊,使得区域内生产主体的整体成本下降,利润提升。可见,加法效应引起的规模经济属于外部规模经济,即因纵向经济联系形成的产业集聚所致。
产业融合的乘法效应强调形成新业态,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创造出更多不同类型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首先,其产品除了满足物质需求外,还包括精神方面的需求,投入主体除了区域内企业,还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及其他形式的资本,他们共同分摊投入成本;其次,融合产生的外部性促使不同产业相互吸引,如:一二产业融合提供的高品质产品吸引游客,促进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繁荣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乘法效应本质上是资源在三类产业间优化配置的结果,范围经济的存在使得优化配置后产出的不同类型产品从经济上获得更多实惠,从理论上变成现实需求。
同时,农村三产融合也可以看成是“工序性融合”和“结构性融合”的应用,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同时存在,加法效应实现“工序性融合”,乘法效应实现“结构性融合”,加法效应是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乘法效应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
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这是由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决定的,按照这一逻辑,美国经济学家阿罗认为进行新投资时厂商自身和其他厂商都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提高生产效率。正因为如此,拥有知识和技术等具有可模仿性要素的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就会对周围的人或组织产生有利影响,但其本身并没有因为这种影响获得收益,这便是溢出效应。
在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不同思想的交融常常带来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创新,技术的创新首先会带动某一类企业的发展,如应运互联网技术使得第一产业生产的效率更高,产品成本降低,自然吸引更多消费者,消费市场的增长一方面带动了区域内第二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第一产业类其他企业迫于竞争压力或者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扩散进行模仿或创新,也促进了第一产业其他企业的发展。这种溢出效应通常是由技术扩散或知识传播带来的外部性所引起的经济效应。
协同效应简单说就是1+1>2的效用,系统论认为,只要组织构造合理,两个或多个元素结合形成一个系统能产生更强大的功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由产业集聚引发的横向经济联系,通常是由许多企业组成,这些企业在主导产业的影响下,部门之间相互协作,要么共享业务行为,要么共享某种资源,从而获得比单独运作更高的盈利能力。发生协同效应的企业可以是同一产业类的企业,也可以是不同产业类的企业,如: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组合后的“休闲+农业”模式就比单纯的休闲服务或者农产品销售要有吸引力。协同效应的存在还能进一步深化产业之间的融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总结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的做法,其乡村治理的成功模式对我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如日本的因地制宜型造村运动、韩国的自主协同型新村运动、德国的循序渐进型村庄更新、瑞士的生态环境型乡村建设、美国的城乡共生型乡村小城镇建设等。我国在吸收国外乡村振兴经验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和实践。
田园综合体是我国在探讨乡村发展模式过程中进行三产融合的实践创新。该模式最早由田园东方创始人张诚提出,并在“中国水蜜桃之乡”江苏惠山阳山镇进行实践。田园综合体将休闲和环保等概念嵌入农业中,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融合。田园综合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功能定位准确。产业融合突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集体组织为建设主体。
(2)生态环境友好。发展要做到“留得住青山,记得住乡愁”,以绿色环保推动园区发展。
(3)带动作用显著。田园综合体要能带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益,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带来的好处。在具体运作上,需要打破惯常的单向思维,比如农田除了种植之外,还可以用来观光,乡村不仅仅是乡村,还可以成为休闲旅游的场所,农房除了自住之外,还可以改造成客栈。总之,在田园综合体内,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文创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山东、浙江、江苏、重庆等地都进行了实践探索,其中无锡阳山田园东方的运作模式值得借鉴。“田园东方”自成立之初就秉承服务于“原住民、新住民、游客”的理念,围绕水蜜桃基地进行布局,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将园区打造成集农业生产、休闲娱乐、生态旅游等多产融合发展的田园小镇和乡村文创园。
特色产业是基于不同区域的独特资源禀赋条件,依据现代产业理念打造具有优势的生产、经营、销售、服务体系,在市场定位、产品开发、创意设计、消费体验等方面形成综合竞争力的产业。县域和村镇层面的特色产业在成长初期多表现为特色产品的初级开发,伴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政策导向,特色产业逐步成为农村现代农业的主要形态,以特色产业为载体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升级新业态、开辟新模式,具有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积累优势和提升空间。下面以湖北恩施的“硒+X”模式为例。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主产地。其中,享有“抗癌之王”美誉的“硒”元素富集,拥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被称为“世界硒都”。2016年,硒产业总值达到恩施州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近年来,恩施州扩大硒元素为独特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围绕硒元素拉长特色产业链条,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加工业和乡村生态旅游,探索出以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硒+X”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化种养殖与精细化加工联结一二产业良性互动。恩施州依托富硒土壤和水资源条件建设富硒种植业基地,以此为原料基础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并拓展到“硒+微生物”、“硒+肥料制造”等产业部门;二是研发创新与营销物流使二三产业密切联系。围绕“硒”元素的科技孵化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围绕硒元素的第二产业成长壮大,同时,富硒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效应刺激服务业的市场需求,科技服务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提速;三是健康养生和生态文化旅游业连接一二三产业。恩施州立足硒元素发展休闲养生、康养度假旅游业,契合了健康中国战略要求,符合消费升级趋势,并且在此过程中,带动了富硒农产品和加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宣传了恩施富硒优势的独特禀赋,让游客在休闲旅游中体验了养生、收获了健康,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途径。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经济发展从速度向质量的转变,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良药,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具体体现。因此,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破除城乡固有籓篱,以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三产业融合为契机,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完备的美丽乡村,最终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