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莉
(江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江苏 徐州 221000)
近些年我国的脑卒中患者逐渐增多,脑卒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吞咽障碍,其发生率在20%以上[1],患者不可以正常自行经口进食,需要采取鼻饲方式来使得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然而长时间的鼻饲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较多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营养护理方法。本次研究中对我科30例脑卒中吞咽患者采取间歇经口管饲营养护理,现将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主要运用护理比较的方式来进行本次研究,研究样本数量为60例,样本均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科诊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将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试验组中男性患者的例数为20例,女性患者的例数为10例,患者年龄处于30-80岁范围内,年龄中间值为(52.63±1.36)岁。对比组中男性患者的例数为21例,女性患者的例数为9例,患者年龄处于31-82岁范围内,年龄中间值为(51.31±1.24)岁。对比上述两组患者的基础数据,P>0.05。纳入标准:神志清楚,能配合张口;病情允许取半坐位或坐位;经沟通后患者及家属接受此项治疗;无消化系统病症;排除标准:有认知障碍者;心脏疾病及心功能不全者。
对比组患者采用鼻饲管管饲法护理展开治疗,即让患者选择半坐卧位,胃管前端需要进行适当的润滑,此时可选择石蜡油来进行,从患者的鼻腔正中位置朝向咽后壁缓慢送入,一直到到达患者的咽喉部位之后,医护人员再协助患者展开吞咽动作,胃管末端置于胃内,患者补充水与流质食物主要运用鼻胃管。试验组患者采用间歇经口管饲营养护理展开治疗,主要护理内容有以下几点:
(1)插管前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插管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多与患者进行治疗方面的交流,促使患者在医护人员进行医疗措施的时候不对其造成干扰。插管前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包括咳嗽能力、口腔卫生情况、张口程度、流涎程度、反复唾液试验、改良洼田饮水试验等[2]。同时医护人员需要仔细查看患者的口腔,若发现患者存在有活动义齿,则立即将其取出。摆好体位:摇高床头30~60度,如病人身体下移,要将病人向床头移动,脚头垫枕头支撑,以免下滑。
(2)胃管插入时的护理措施。检查营养管接口是否松动,温水湿润喂养管,嘱病人张口,从一侧口角轻轻插入,喂养管插入至14~16cm处,左手托起患者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柄,加大咽部通道的弧度,使管端沿后壁滑行,配合吞咽动作缓慢插入至所需长度约35-40cm;如插入不畅,应观察是否盘曲口腔;插管过程中患者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紫绀等,表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重插;如病人不配合,应用筷子或压舌板压紧舌头,固定好头部,以免插管不成功,给病人带来痛苦。
(3)插管后的护理措施。插管完成后,将管末端插入水中,观察呼气相是否有气泡溢出;轻轻左右旋转,上下提插营养管,观察病人有无不适;如均无异常,用鸡肠带在喂养管末端打结后固定于患者耳部,先缓慢注入10~20ml温开水;确定在食道内,再开始注食。
(4)食物注入时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按照患者平时的喂食次数与食量的平均值,一天中大概进行5-6次插管,每次注入食物的量为400-500ml,确保食物温度维持在38-40℃范围内[3],或遵医嘱;在食物注入时需要对速度进行合理的控制,通常速度设置为50ml/min。注食完毕后,温水30ml冲管。注食过程中,发现食物由口角溢出,即停止喂食;发热、肺部感染、颅压高等情况时可适当减少喂食量或少量多餐,初次喂食量应由少至多,循序渐进,因人而定。
(5)喂食后,反折喂养管末端后缓慢拔出,保持半卧位姿势30~60分钟,以免食物返流。
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为比较两组中患者吞咽障碍程度(改良洼田饮水试验评估)位于1级、2级与3级的例数,对患者的吞咽障碍改善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吞咽障碍程度的分级采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法,患者级别越高,则说明吞咽功能越差。
研究所得到的所有数据都在SPSS19.0软件中展开处理,计数数据的呈现依靠百分数,运用卡方进行测定,P<0.05证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试验组中患者吞咽障碍程度为1级、2级与3级的例数分别为17例、13例与0例,所占比率分别为56.67%、43.33%与0.00%。对比组患者吞咽障碍程度为1级、2级与3级的例数分别为2例、14例与14例,所占比率分别为6.67%、46.67%与46.67%。对比组患者3级与2级吞咽障碍患者显著多于试验组,因此试验组的吞咽障碍改善程度显著比对比组好,P=0.000,0.050,x2=12.875,9.225。
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采取间歇性经口管饲营养护理展开治疗,对比组患者运用鼻饲管管饲法护理展开治疗。试验组患者的吞咽障碍改善程度明显比对比组好[4]。因此将间歇经口管饲营养护理应用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有效帮助患者改善吞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