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亚青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绘本,也被称为“图画书”,是由图画为主要或唯一的叙事途径而创建的书籍。纵观国内儿童绘本市场,随着大量优秀的“国外品牌”绘本的出现,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发展也受到了更多关注,那么如何给孩子留下一个“可记忆的中国”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味”也指情趣与体会。“‘中国味’即是中国的传统与人文的气息,带有中国特色的物品或具有中华民族个性的事物都可以说其有‘中国味’。”因此,“中国味”也可延伸到独具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氛围的中国元素。而今,国内外不乏优秀的儿童绘本作者开始了对“中国味”的追求,他们在绘本的题材来源、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中汲取中国传统元素,以此将中国传统文化所散发的古色古香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中国传统文学以其体裁和风格的多样性为儿童绘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来源。在新世纪儿童绘本的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由古典文学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民间童谣和民间故事改编而来的绘本作品。这些作品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以浓郁的“中国味”滋养着每一颗童心。
以诗歌、散文和小说为主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将“中国味”融入到儿童绘本的创作中,如蔡皋的作品《花木兰》是根据我国北朝民歌《木兰辞》而创作。绘本画家力求让诗歌里如珠玉般的精神内核在凝重朴厚的色彩中发光。她以厚重而晶莹的水粉作画,在色调上多采用灰黄、灰红、灰绿等一系列纯粹自然的颜色;在画面结构的经营上也遵循诗中原有的对比关系,如结尾描写木兰辞官还家时:“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脱一著、一理一贴之间,不仅描绘出木兰征战归来的兴奋,更是她重回女儿身后难以抑制的真情流露。为了展现这样的场景,作者在绘本中设计了前后两个几乎完全相同的背景,将木兰战前的飒爽与战后的温柔形成鲜明的对照,质朴的画风将读者带回生机勃勃的古代中国。尤里·舒利瓦茨的绘本《黎明》,其灵感来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渔翁》。作者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中国水墨晕染技法,用水彩渲染出了一幅幅极富诗意的“画境”。他从第一道微光画起,不疾不徐、虚实相生地展现了黎明前湖光山色的微妙变化。
在绘本世界中也存在诸多基于神话传说的作品。例如熊亮的《年》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故事中长着四只眼睛的小年兽因为孤独而感到生气,一旦岁末到来便冲下山来吓唬落单的人并且占据他们的心灵,想要战胜小年兽就要通过打电话来摆脱孤单,让过年的气氛浓郁起来。最终,当小年兽也得到了别人的祝福时,他的身体颜色由墨色变为红色成为了“新年”。与传统民间神话中凶狠可怕的年兽故事不同,熊亮将年兽的恐怖之处内化成人心灵深处的孤独感,赋予“年”这个怪兽新的意味,并且以其独特的视角为小读者们揭示了“年”的起源之谜。绘本家们以神话传说为源泉创造了一部部经典作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浸润于作品中,以浓郁的“中国味”滋润着一颗颗稚嫩的童心。
民间童谣形式短小、内容浅显、朗朗上口又富有儿童情趣,亦是绘本创作极好的素材。周翔根据北方童谣改编而成的《一园青菜成了精》,以押韵对仗的文字、明亮生动的画面形象地描述了“菜精大战”的场景。葱花绿叶长得直,正是“端起银杆枪,向前冲”;韭莱的叶片扁平狭长像刀片,所以“使出两刃锋”。大蒜成熟之后分开的蒜瓣,黄瓜的满身青色,辣椒的浑身红通通,茄子的紫涨圆滚等都成了战斗的结果。仔细看来,让人不禁生出一种意料之外可又不得不信服的滑稽感。作者设计巧妙,让妙趣横生的画面与童谣里的韵味相得益彰,将这幅热闹非凡的菜园景象雕琢得深入人心。
经久不衰的民间故事不仅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社会历史画卷。不少绘本家让民间故事以绘本的形式得以再生,如《进城》是根据观众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父子骑驴”改编而成的绘本,这则民间故事原本就蕴含了智慧和哲理,又在情节中融入许多名著中的经典人物如孙悟空、林黛玉、张飞、八仙、姜太公……从传统出发并展现新意,匠心独具全部在画面中体现。加上巧妙的剪纸与皮影风格、黑与白的图像叙事等更给这部作品增添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一种传承了数千年的宝贵资源,民间童谣和民间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以它们改编而成的绘本汲取了中国文化的养分,展现出独具风采的“中国味”。
除了挖掘古老的文学故事外,绘本作家们也试图在作品中呈现“中国味”的风土人情、民俗节日和传统艺术,让读者通过绘本画面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蔚为壮观的风景和朴实真切的人情是绘本作家们争先表现的对象。例如日本绘本画家赤羽末吉的《苏和的白马》,其故事取材、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色彩设定都来源于中国北部的风土人情,与蒙古地区干燥的气候和族人豪迈的性格相呼应。为了表现蒙古族独有的风情,作者用缺少水分的毛笔描画出蒙古人干燥粗糙的皮肤特征,黝黑脸上的一抹暗红也展现了当地人憨厚可爱的性格特点。该绘本中的图画多以跨页的形式出现,并以“地平线”作为布景的主轴展现出蒙古大地的一望无际;运用深浅不一的褐、红等颜色调和出土地的色调,真实展现了北方大漠的干涸与荒凉感。在这本书中,赤羽末吉用细腻的情感与执着的画笔讲述着“马头琴”的传奇故事,带领着小读者们去感受淳朴天然的蒙古风情。周翔先生的另一部作品《荷花镇的早市》,围绕男孩跟着姑姑去集市买东西时的所见所闻展开,斑驳的船影、刚出壳的小鸡、露天的大戏、接新娘的花轿……跟随着小男孩的视野,一派热闹熙攘的南方早市景象和其乐融融的水乡人情缓缓流淌于绘本之中。
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各类民俗文化,在如今的绘本世界中也不乏表现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日常生活民俗的作品。王早早编著的《辞旧迎新过大年——春节》是一部与春节习俗有关的绘本。作者立足于真实的民间生活,运用传统水墨技法描绘了身穿唐装、头戴虎头帽的孩子们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春节习俗,使读者在阅读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着红火热闹的过年气氛。熊亮的作品《灶王爷》也表现了“祭灶”这一传统习俗。灶王爷是我国旧时民间供奉的神祇,主管人间的饮食之事,受世人香火并作为家仙保佑一家康泰。作者让绘本《灶王爷》承载着这一民俗,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下去。除了展现岁时节日民俗,也有一些绘本作品描画了日常生活中的饮食风俗。美国绘本大师琼·穆特在其作品《石头汤》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饮食风俗。该绘本立意于寻找幸福,讲述的是三个饥饿的和尚想在村庄里讨点吃的,却被自私的村民们相互推脱,于是三个和尚用一锅沸腾的“石头汤”融化了村民们封闭的内心,让村民间分享食物、一齐吃饭的幸福场景再度重现。琼·穆特通过对中国民间“百家饭”的饮食风俗的刻画,把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忱融入到这个巧计故事中,向一众读者娓娓道来分享与奉献的意义。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多姿多彩,不论是工艺、戏曲还是民间美术等每一个部分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艺术在绘本里也被展示的淋漓尽致,在熊亮的代表作《泥将军》中,主角泥将军是个自命不凡的家伙,他的眉毛呈倒八字,扯着大大的嘴巴,炯炯有神的双眼,虽只有茶壶般大小,却嚣张跋扈,还自诩为“最了不起的泥将军”。不管是泥将军的整体造型还是细节神态,都绝妙地展现了泥塑艺术的魅力。另外,国粹的典型代表——京剧艺术也常为绘本作者所表现。如姚红的绘本作品《迷戏》说的是小女孩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京戏文化,沉迷其中,可惜战争爆发,掠夺了百姓有京戏的生活。在作者的细腻描绘下,一幅有京戏渗入于民国百姓生活的美妙画卷深入人心。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也出现在不少绘本的内容中。如“绘本中华故事”系列的《元宵节》,在画面的设计上集合了中国传统皮影与剪纸元素,使得人物与环境格外亲切有趣。绚丽的色彩也令原本单色的皮影和剪纸变得生动俏皮,真实反映了元宵节里舞龙舞狮、放烟花、猜灯谜的热闹场面,让儿童读者直观地体会到传统节日的中国韵味。
绘本画家们不仅在故事来源与作品内容上汲取中国传统元素,而且合理运用独具中国特色的表现形式来精心设计色彩氛围,巧妙安排布局版式,为作品画面营造出极佳的视觉美感。
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随类赋彩”,即根据不同的内容为画面着色。不少绘本作家们也遵循“随类赋彩”的原则,根据绘本主旨内容的特点,以恰当的色彩搭配烘托出故事里的精神内核。比如《团圆》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描述了异地打工的爸爸回家过年的故事。鲜艳的色彩出现在同一画面中,大红色的圆桌、灯笼,藏蓝色的棉袄、青花碗,雪白的墙面、汤圆,金黄的福字,再加上人物红润的面庞,高饱和的颜色运用使故事意蕴更为丰满,飘逸出喜气洋洋的过年味道。保冬妮的《小小虎头鞋》也将中国传统色彩运用得恰到好处。该绘本封面中,大面积红色的背景中规律地分布着黑色窗棂,黄色的人物服饰、紫色的被褥、绿色的簸箕、蓝色的图案纹样交相映衬于其中,营造出热烈缤纷且朴实和谐的民族色彩体系。除了用明快单纯的传统色彩烘托出浓郁的民间记忆,也有诸多儿童绘本作品以色调清雅的水墨风格呈现。例如赤羽末吉在绘本《木匠和鬼六》中,水墨神韵的黑白页与彩页交替出现,与故事的节奏和脉络相得益彰。在多彩的画面中:绯红的“鬼六”看似狡黠,层次丰富的草绿衬托出森林的深邃朦胧,混着墨色的宝石蓝河流使得水势更显湍急,笼罩着神秘感。多样色彩的出现使得故事更为戏剧化,而单一的墨色画面也别有一番韵味。例如在描述木匠上山的情景时,作者运用深浅墨色的晕染,将这幅近树远山的自然风景描绘得诗意盎然,深有写意之美。
用最美的布局去表现绘本内容是每一位绘本作者的追求,而好的布局就体现在对画面的构图方式与构成方法的精心设计上。在构图方式上,不少儿童绘本汲取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如留白与散点透视等构图理念。美国画家约翰·秀能在作品《月下看猫头鹰》中,用水彩加钢笔线描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一对父女雪夜看猫头鹰的故事。他用留白的手法营造出大面积的白色空间,来表现月光和月光照耀下的雪景,在观赏画面时仿佛能听到系着红围巾的少女踩踏雪地的“沙沙”声,令人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这雪天夜晚的静谧之美。姚红在《迷戏》中运用了中国画的透视法——散点透视处理画面构图。例如在反映筱云仙优美的唱腔吸引来了众多群众的情景时,绘者利用散点透视将不同视觉焦点上的人物都组织进同一画面中,把河对岸每一位听众的神情描绘得细腻生动,让读者将民国时期百姓痴迷于京戏的盛况尽收眼底。在构成方法上,也有绘本画家运用中国民间美术中透叠的表现方式为画面增添生动趣味。比如安野光雅的《狐说伊索寓言》在描述狐狸与葡萄这一故事时,在画面偏右的黄金分割线的位置,一户农家阁楼作为画面重点。通过透叠的表现形式,我们观察到了农家阁楼内的场景,房内的姑娘们与外面男青年的互动,左边的小狐狸与高处葡萄的互动,为画面视觉营造了丰富的层次感。
除了画面布局,版式编排对于儿童绘本来说也至关重要。它是一种将图文创造性组合的艺术,既要符合绘本的绘画风格又要为绘本增添趣味,因此合理的版面编排也会为儿童绘本锦上添花。绘本《鹤民国》在创作中不仅运用了多种传统绘画和装饰技法,合辙押韵的文字也由右向左竖版编排,颇有古书新作的效果,再搭配饱满的构图与缤纷的色彩,像极了一面面年画在为小读者们讲述上古时代的故事。
中国儿童绘本创作界领军人物熊亮曾经说过:“一个人小时候看过听过的东西他永远不会忘,这就是我做中国绘本的原因,要给予我们孩子一个‘可记忆的中国’。”正如熊亮所言,在具有“中国味”的儿童绘本的身上承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与美德。因此,我国绘本工作者们在儿童绘本“中国味”的建构更要从内蕴到表现上奉献出全部力量,为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孩童呈上一份珍贵的中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