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春季高考学生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以滨州学院为例

2019-02-11 01:36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校企中职

(滨州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春季高考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有效破解了夏季高考“独木桥”难题,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高考压力,增加了学生的入学机会。[1]山东省于2012年实施春季高考,考生主要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同时允许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并在2014年增加“技能”部分考试。春季高考给部分地方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个性化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相比于夏季高考学生,春季高考学生在高校中的培养更加复杂与多样化,中职——高校的专业课程衔接处理、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学生的基础管理等都是较大的操作性难题。本文以滨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春季高考学生的人才培养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优化、培养模式调整、教学模式改革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春季高考学生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个性化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春季高考学生的主要特点

滨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自2013年开始招收春季高考学生以来,截止2017年,已录取163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春季高考学生。经分析学生生源数据并在学生中进行调查,有65.03%的学生来自于普通高中,有34.97%的学生来自于中职学校,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均在中职学校接受了约一年的专业课培训或辅导。与夏季高考考生相比,春季高考学生生源群体复杂,[2]也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主要特点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春考学生专业意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较高,沟通应变能力也较好。[3]二是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弱,学习的自觉性也较差。三是虽然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但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4]同时,学生的英语、数学等课程基础也相对薄弱。因此,春季高考学生的人才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业基础、生源特点、发展意向与就业趋向。

二、春季高考学生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在春季高考学生人才培养改革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春季高考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因此,面向春季高考学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沿用夏季高考学生的培养模式,而应该根据学生实际以及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今后的就业岗位的要求进行因材施教,因势培养,应该将“工程教育”与“工程训练”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就业率。

(一)科学定位,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春季高考学生的特点,分析在校期间的学习特点、成绩分布状况,研究2013级春季高考学生毕业去向可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最终进企业工作,并且工作岗位为“技能型”或“应用型”,没有从事研发工作的。因此,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切合学生实际,也符合学生的就业去向及今后的职业发展。

(二)切合实际,优化教育教学模式

考虑到春季高考学生薄弱的课程基础,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通过采用“混合式”教学、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于学生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养成。

(三)因势利导,合理规划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提升

春季高考学生进入高校后,如果没有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学业规划,则很容易茫然不知所措,不是盲目跟风去考公务员、事业编,就是走不适合自己的“研究型”的学习路径,或者干脆混混度日。因此,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本科生导师对于学生的学业规划指导非常关键,特别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路径、知识储备与能力提升规划等。

三、春季高考学生人才培养改革路径(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

人才培养应该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体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路等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界定“要培养怎样的人才”,[5]是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要求。[6]针对春季高考学生,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他们专业意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较好等优势,选择“技能型”或“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向。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春季高考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终确定为:“面向区域信息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软件设计、开发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工程素养,能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销售、管理、维护与应用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采用适合学生培养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按照什么样子”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种对于培养过程的设计与建构。[5]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贴近行业,面向区域,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春季高考学生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企业自学生刚入学时的入学教育就及时跟进,与学校教师一起为学生做学业规划。同时,在每个学期开学初,校企双方都要合作为学生讲解课程体系,解释本学期课程今后的作用,介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学生前5个学期以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为主,企业工程师也在每个学期到校授课或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后3个学期以在合作企业学习、实习为主,学校教师则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调整

对学生原毕业中职学校、考生、行业与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与调查后,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就业意向及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体系与规范,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修订调整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春季高考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调整时,遵守如下的几条原则:

1.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结合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在重视学生共性培养的基础上,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例如在培养方案中提供多样化的选修模块,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选修课程分为专业限选和专业任选两部分,限选课程按方向设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置了2个专业方向,供学生按照学习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任选课程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体现学科交叉、专业交叉与专业特色,在充分调研学生的就业意愿、发展意向与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开设了16门专业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

2.需求导向原则。培养标准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都应反映专业面向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培养标准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教学大纲的修订,以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适应行业或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连续、发展的原则。高度重视中职——高校两阶段教育教学的连续性与课程的衔接,对于中职的教育教学进行充分地调研,避免设置重复的教学环节,对于在中职阶段已讲授的课程可以选择不再开设、开设难度较深部分或只开设实践环节。例如,考虑到绝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已开设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所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与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知识的衔接,学时、学分虽然与夏季高考学生一致,但在教学中重点强化数组、指针、函数、链表、文件等内容的学习,同时注意强化学生编码规范与编程能力的培养。

4.课程适度、优化的原则。坚持通专结合,突出专业,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根据学生基础与实际,精准把握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与递进关系,精选必修课程,优化专业课程,增设学科基础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提高专业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形成结构合理、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例如数学类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今后专业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按照“够用与实用”的原则,高等数学设置为两个学期,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均为一个学期的课程,学时、学分均低于夏季高考学生,教学内容则由理学院课程组教师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教师依据学生今后专业学习“够用与实用”的原则选择整合而成。

5.素质、能力为重的原则。突出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又要强化学生职业素质与工程素养的培养提升。强化实践教学,设计、优化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大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实训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比例,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分达40.9%。根据学生实际整合、优化、更新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创新、创业、创意”教育,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等课程纳入培养全过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实践和社会实际,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使用

根据学生实际以及人才培养需求,在大多数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基于项目的任务驱动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提升技能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结协作能力。改革课程教学中使用的传统的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法,对整个教学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设计,由小及大,层层递进。项目案例均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或学科竞赛的相关题目,项目的整合整理均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任课教师合作完成。同时做好先修课程、后继课程项目案例的衔接,保持项目之间的递进关系。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开发在线课程,实施“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法,增进师生互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积极性,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科学的学习方法,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查缺补漏。

四、结束语

本着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负责的态度,遵循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应用型人才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业基础、就业趋向与学习兴趣,我校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春季高考学生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目前对2017级春季高考学生的培养已实施了3个学期,综合校内任课教师、企业任课教师、学生反馈看,当前实施效果基本达到预期设想,最终实施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跟踪、分析与研究,以期进一步的修订、优化与完善。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校企中职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