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慢性失眠障碍患者睡眠特征分析

2019-02-10 11:16黎柱培何婉婷郑丽华甘晓文黄淑平
中国医学创新 2019年33期

黎柱培 何婉婷 郑丽华 甘晓文 黄淑平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的慢性失眠障碍患者的主、客观睡眠特征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失眠障碍患者298例,按照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44岁)139例、中年组(45~59岁)96例、老年组(60~89岁)63例。三组均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及多导睡眠图(PSG)整夜监测,并对相关指标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三组PSQI量表评估及PSG整夜监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年龄增长,PSQI评分、TIB、微觉醒指数、N1和N2睡眠时间及睡眠比例、睡眠期AHI、OSA平均时间、睡眠期PLM、鼾声指数均呈升高趋势,REM和N3睡眠时间及睡眠比例、TST、SWS、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REM各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上述指标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的慢性失眠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睡眠特征,年长的患者更多表现出睡眠时间缩短,觉醒增加,浅睡眠多,深睡眠、REM睡眠少,睡眠不良事件发生增多、使用助眠药多等特点,临床应根据年龄特点采取个性化治疗,以更好改善青年人和中老年人的睡眠,从而提高其心身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慢性失眠障碍 睡眠特征 多导睡眠图 睡眠结构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leep characteristics of chronic insomnia patients of different age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 A total of 298 patients with chronic insomnia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ir age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139 cases of young group (no more than 44 years old), 96 cases of middle-aged group (45-59 years old), 63 cases of old group (60-89 years old). Three groups were assessed by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and monitored by polysomnography (PSG) throughout the night, and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Resul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in PSQI evaluation and PSG overnight monitoring indexes (P<0.05),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PSQI score, TIB, micro awakening index, sleeping time and proportion of N1 and N2, sleep AHI, OSA average time, sleep PLM, snoring index all increased, sleeping time and proportion of N3 and REM, TST, SWS, sleep efficiency, sleep latency, REM all indexes were increas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re are different sleep characteristic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nsomnia of different ages. The older patients show mor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horter sleep time, more wakefulness, more light sleep, less deep sleep and REM sleep, more adverse sleep events and more sleeping pills.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should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e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the sleep of young people and middle-aged and old people, so as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失眠是比較常见的睡眠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有慢性化、年轻化倾向。慢性失眠障碍的患病率为6%~30%,国内成年人的患病率为9.2%~11.2%[1]。失眠状况受人群特征、经济、社会文化差异有所不同,不同年龄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有不同特点,存在较大差异[2];老年失眠患病率大约19%[3],随着年龄的增大,失眠的问题也随着增多,睡眠调节中枢的退化,睡眠稳定性变差,并与各种生活的压力和身体状况有关[4]。本研究通过对298例慢性失眠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年龄慢性失眠障碍患者的睡眠特征,对慢性失眠障碍的个性化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睡眠心理科就诊并诊断为慢性失眠障碍患者298例,男136例,女162例,年龄(46.9±14.0)岁。(1)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关于慢性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8分。(2)排除标准:严重精神障碍或严重躯体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不配合者。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2013年关于年龄的划分标准将其分为青年组(≤44岁)139例、中年组(45~59岁)96例、老年组(60~89岁)63例。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实施,研究对象均为自愿参加并书面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性别、年龄、婚姻、病程等一般信息资料登记,PSQI评估以及整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并按照年龄分组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主、客观睡眠质量评价指标来了解不同年龄组睡眠特征的差异。

1.2.1 PSQI评定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生采用PSQI量表对患者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量表包含19个自我评价条目和5个他人评价条目,其中第19条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不计分,计分的18个条目构成7个因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各因子按0~3分计分,PSQI总评分为各因子分总和,总评分范围0~21分,评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6]。

1.2.2 整夜PSG及睡眠参数分析 使用澳大利亚Compumedics公司E-Scries EEG/PSG多导睡眠监测系统,严格按照PSG监测仪操作规范,在安静、舒适、遮光的房间单独进行,室温18~25 ℃。患者在睡眠监测房间适应1夜后,第2夜开始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按照患者睡眠习惯,从晚上10点到第2天早上7点进行监测,连续记录8~9 h。试睡的条件与正式监测的时候相同。若当晚记录受环境影响而不能反映日常睡眠情况,则舍弃此资料。主要监测睡眠脑电波(EEG)、颌肌电(EMG)、双侧眼电(EOG)、心电(ECG)、口鼻气流、胸腹运动、血氧饱和度和鼾声记录等。PSG监测结束后,由同一名技师对结果进行分析。睡眠分析参照文献[7],监测指标:睡眠进程参数[睡眠总时间(TST)、卧床时间(TIB)、慢波睡眠时间(SWS)、微觉醒指数、睡眠效率(SE)、睡眠潜伏期(SL)],睡眠结构参数[N1、N2、N3、REM睡眠期的睡眠时间、睡眠比例],REM指标[密度、活动度、强度及周期数],睡眠呼吸监测事件[睡眠呼吸暂低通气指数(AHI)、睡眠呼吸暂停(OSA)平均时间、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PLM)、鼾声指数]。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5.0中文版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基线资料比较 青年组年龄(34.78±6.32)岁,身高(162.22±7.78)cm,体重(58.51±11.57)kg,体重指数(22.16±3.76)kg/m2;中年组年龄(51.01±3.87)岁,身高(161.19±7.12)cm,体重(57.97±9.83)kg,体重指数(22.19±2.52)kg/m2;老年组年龄(67.52±6.43)岁,身高(160.35±7.03)cm,体重(58.59±10.31)kg,体重指数(22.68±3.08)kg/m2。三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PSQI总分及因子分比较 患者PSQI总分均≥8分,三组PSQI总分及各项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年龄增长,PSQI总分及各项因子评分均呈升高趋势,上述指标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三组PSG监测睡眠进程参数比较 三组各项睡眠进程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年龄增长,TST、SWS、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均呈下降趋势,TIB、微觉醒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上述指标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三组PSG监测睡眠结构参数比较 三组各项睡眠结构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年龄增长,N1、N2睡眠时间及睡眠比例增加,REM、N3睡眠时间及睡眠比例减少,上述指标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三组PSG监测REM指标及睡眠呼吸监测事件比较 三组REM各指标及睡眠呼吸监测事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增长,REM各指标均降低,睡眠期AHI、OSA平均时间、睡眠期PLM、鼾声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上述指标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研究发现年龄因素是慢性失眠障碍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更差[8]。国内外研究表明,失眠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高,并随年龄增长慢性失眠障碍的风险也相应增加[9]。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PSQI总分均≥8分,提示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睡眠异常;三组PSQI总分及各项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年龄增长,PSQI总分及各项因子评分均呈升高趋势,上述指标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年龄越大入睡越困难、睡眠时间越短、睡眠效率越低,成为睡眠不足的危险因素,这与袁帆等[10]研究相一致。年龄对主观的入睡潜伏期影响是年纪越大越难入睡,这可能与老年人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主观睡眠质量从中年期就逐渐降低[11]。而且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催眠药,PSQI催眠药物因子的差异也表现这一点,与杨莉莉等[12]研究相一致。

年龄对睡眠进程及睡眠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年龄越大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增加,浅睡眠(N1、N2)增多,深睡眠(N3)、快波睡眠(REM)减少。N2、N3睡眠容易受到年龄的影响[13],有研究发现,REM、N2及N3睡眠受到皮层下结构如壳核、海马和丘脑参与,并随着年纪的增加而逐步萎缩[14]。年龄导致了相应的脑功能区萎缩、功能受损,破坏了睡眠结构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使得睡眠片段化。国内学者李冲等[15]研究发现,失眠患者比健康人群存在REM活动度及强度低的趋势。本研究也有类似发现,随着年龄增长,REM各指标均降低(P<0.05)。REM睡眠启动的关键部位在脑干,特别是脑桥及中脑区域。REM睡眠的睡眠期间出现阵发或单个快速眼球往复运动,研究发现,脑桥-膝状体-枕叶波(PGO)密度与REM睡眠测得的眼動数量有关[16]。REM睡眠的神经回路是由胆碱能神经元和胺能神经元形成。胺能神经元觉醒时活动,且胺能神经元抑制胆碱能神经元,进入睡眠后活动降低,胆碱能神经元开始活动,在REM睡眠活动完全停止。该活动达到一定水准就引起REM睡眠。清醒时,PGO放电被5-HT能神经元抑制,在NREM、REM睡眠中,这种抑制的减弱易化PGO波和REM睡眠的产生[17]。因此失眠的患者REM活动度、强度等减少,而且受年龄影响,年龄越大减少更多。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期AHI、OSA平均时间、睡眠期PLM、鼾声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上述指标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寻有芳等[18]研究一致。邢志浩[19]对15岁以上人群进行研究后发现,打鼾发生率48.52%,鼾症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闫晓娟等[20]报道打鼾程度与呼吸紊乱指数(RDI)、AHI指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严重程度正相关,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研究发现,睡眠期PLM常见于不宁腿综合征(RLS)患者中,80%~90%的RLS患者有PLM,30%的PLM患者有RLS[21],也可能会出现在其他睡眠疾病中或服用相关药物引起,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发生在睡眠的前半夜,轻微的发作一般不影响睡眠,有时在睡眠时会踢同床人的腿,较严重的会出现入睡困难、频繁觉醒和白天有过度睡意等。而且对慢性失眠障碍患者来说抑郁、焦虑发生情况随年龄增大表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对高龄失眠者具有更显著的影响[22],故应根据不同年龄患者的睡眠特征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的慢性失眠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睡眠特征,年长的患者更多表现出睡眠时间缩短,觉醒增加,浅睡眠多,深睡眠、REM睡眠少,睡眠不良事件发生增多、使用助眠药多等;因此在治疗上对年轻者可使用快速入睡的药物,年纪大的失眠患者可使用增加深睡眠但对呼吸影响少的药物治疗;对于入睡困难、频繁觉醒和白天有过度睡意的老年患者要注意排除是否有RLS情况;同时应根据年龄特点采取个性化综合治疗手段,使其更好改善青年人和中老年人的睡眠,从而提高其心身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继辉,刘亚平,潘集阳.失眠与抑郁关系2008-2013年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2):81-86.

[2]索艳风.不同年龄睡眠质量对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影响的差异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3]郑卉,申志祥,范滟清,等.南京市老年人群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8,32(7):677-681.

[4]李停停,潘飞.影响男性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生睡眠障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9):116-117.

[5]张斌,韩芳,唐向东.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8,26-27.

[6] Masoudi M,Khazaie H,Ghadami M R.Commentson:insomnia,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estradiol in women after delivery[J].Metab Brain Dis,2018,33(6):673-674.

[7]高和,殷光中(译).美国睡眠医学会睡眠及其相关事件判读手册:规则、术语和技术规范(2.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62.

[8]吕晓,卢晓东.单中心2013-2017年成人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2):2102-2105.

[9]邢佳,董斐,张迎,等.慢性失眠症诊断与团体心理行为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0):3762-3767.

[10]袁帆,丁彩翠,宫伟彦,等.我国职业人群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6):791-794.

[11]黄彦.社区老年人主观睡眠障碍、睡眠习惯及主观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6.

[12]杨莉莉,张永华,毛洪京,等.慢性失眠患者催眠药物使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9,35(3):348-351.

[13] Lázár Z I,Dijk D J,Lázár A S.Infraslow oscillations in hunman sleep spindle activity[J].J Neurosci Methods,2019,316:22-34.

[14] Dang-Vu T T,Desseilles M,Laureys S,et al.Cerebral correlates of delta wave during non-REM sleep revisited[J].Neuroimage,2005,28(1):14-21.

[15]李冲,贾福军,杜好瑞,等.失眠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1):33-35.

[16]高和,王莞尔,段莹,等.睡眠医学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94-96.

[17]张秀华,韩芳,张悦,等.睡眠医学理论与实践[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1-136.

[18]寻友芳,王茂华,孙海勇,等.青年与中老年OSA患者睡眠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33(7):643-646.

[19]邢志浩.宛城区15岁以上人群鼾症的流行特征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3):261-262.

[20]闫晓娟,赵欣,饶远生,等.打鼾强度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8,15(5):209-211.

[21]赵伟.不宁腿综合征和周期性肢体运动的研究进展[J].淮海医药,2014,32(3):306-308.

[22]高希震,蒋丹玛,陈碧华.社区老年失眠症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8):194-196.

(收稿日期:2019-09-09) (本文编辑: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