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丽玲 李华春
【摘要】目的 考察高原环境下空降兵驻训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及相关因素,以获取有效应急防治。方法 使用12通道计算机心电图仪随机记录高原驻训期间4532例空降兵的心电图,对检出的280例(6.2%)心律失常分析其类型及原因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高原环境下心因性应激、疲劳、感染、低钾、脱水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性明显(t=0.86,P<0.05),且前四者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相关(r=0.92,P<0.05)。心律失常中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居首(35例占23.5%);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次之(30例占2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原环境下心因性应激、疲劳、感染低钾是空降兵心律失常的常见高发诱因。
【关键词】空降兵;高原环境;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9..02
正常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激动通过节间束及心房肌使心房除极,再经房室间正常通道——房室结,缓慢地传入房室束、两侧束支、蒲肯野纤维,最后到达心室肌,使心室除极,在正常心律中,激动按照上述顺序传导,在各个部位的传导时间都有一定的范围[1]。心律失常即心脏内电生理活动激动起源异常或传导异常,导致心脏激动顺序发生紊乱,继而引起心搏速率或节律发生改变。心律失常的发生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重视并及早发现空降兵部队官兵在的高原环境下发生的心律失常,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保存部队的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5月~9月期间对高原驻训演习的4532名空降兵进行心电图随机记录。进驻高原前经体检心电图正常,年龄18~48岁,平均(35.3±4.1)岁。检出心律失常280例,经心脏彩超检查均提示心脏形态结构及瓣膜活动未见异常。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HP-M1772A-型12通道计算机心电图仪同步描记受检者12导联心电图,并与临床医师共同追踪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及原因。
1.3 统计学方法
以FoxPro.6.0建立资料数据库,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4532份空降兵心电图中有280例心律失常者(占6.2%),结合临床逐一分析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显示高原环境下心因性的应激、疲劳、感染、低钾、脱水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t=0.86,P<0.05);其中高原环境下心因性应激、疲劳、感染和低钾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相关(r=0.92,P<0.05),脱水、药物所致心律失常的例数相对较少,见表1。
少数心律失常同时有上述因素的不同组合,樣本较少。激动起源异常107例,激动传导异常42例,既有起源异常又有传导异常4例。其中30例窦性心动过速心率为110~150次/分,2例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仅为24~39次/分。
3 讨 论
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理分为激动起源异常和激动传导异常两类。本组心电图资料显示,伞兵空降兵在高原驻训期间以激动传导异常的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以房性期前收缩多见(30例占20.1%);激动传导异常主要见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5例占23.5%),在全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居首;经组间分析p<0.05。鉴于健康空降兵人员突发的心律失常与高原环境下心因性应激、感染、疲劳、低钾、脱水、药物等密切相关(t=0.86,p<0.05),其主要病因分析如下:
(1)当每一位空降兵被突然来到高原环境中,环境因素,加上高强度的训练,心理紧张担忧,成为环境因素、心理刺激源作用于人体而产生应激反应,通过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和丘脑-垂体-性腺系统作用于靶器官,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强大压力下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变化,引起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迷走神经张力减低,进而导致心脏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失衡而发生心律失常[1]。
(2)空降兵强体力劳动、持续低压低氧的环境带来身心疲惫,机体抵抗力明显降低。训练中外伤、蚊虫叮咬易发感染外,因昼夜温差大极易受凉发生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加之集体生活中相互传染,小病不治极易诱发病毒性心肌炎而出现心律失常。此时大量心肌细胞受损、功能障碍,若心肌持续超负荷工作甚至可导致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2]。
(3)空降兵高原驻训任务重、自然条件恶劣、工作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官兵体力极度透支,大量出汗,及易引起水电介质紊乱。低血钾时心肌细胞膜钾电导降低,静息电位减少,使心肌的兴奋性增高,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而诱发心律失常[3]。
为了提高空降兵战斗员体质,增强免疫防病能力,保障战斗实力,减少心律失常发生,建议在应急任务中:1.尽可能在外训前针对性低压低氧恶劣环境进行告知,并进行针对性训练,及时发现心因性异常,尽快予以疏导,早期进行干预[4]。2.发现呼吸道感染患者应及时隔离、尽早治疗;集体环境可采取熏醋、喝姜汤等应急措施预防感染。3.需有充分的水盐保障和必要的休息;4.尽可能规避药物及中毒环境。对于出现了这些类型的心律失常,在脱离高原环境积极的对症处理,在1-3个月内均得到了纠正。
参考文献
[1] 黄 宛.临床心电图学(第五版):157.
[2] 张 萍.心理因素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03,5(32):429-431.
[3] 马 岚,侯丽玲,喻 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与彩超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08,增刊.
[4] 宫艳丽,贾 巍,张 焱,等.中青年医务人员心电图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8,10(3)419-420.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