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渊礼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在河南财专读书,学校坐落在郑州市农业路23号。学校食堂的饭菜还不错,价格也不贵。可难免也有外出吃饭的情形,我和同学们最喜欢到农业路口吃烩面。
在农业路和文化路交叉口东北角,几家烩面馆肩并肩挨着,吸引了南来北往的人。这里交通便利,附近高校较多,每天中午、晚上吃烩面的人络绎不绝。这几家的烩面馆生意都不错,其中有一家,现在想不起来饭店的名字了,就是从路口算起第二家,生意更是火爆,吃这家的烩面是要排队的。
这家烩面馆普普通通,仅有两小间门店。在西边一间临街位置设了灶台,一口大锅、两口小锅并排而立,大锅是用来熬羊肉汤的,腾腾热气滋润着箅子上面煮熟的羊肉羊杂,小锅是用来炒菜和下烩面的。来吃饭的客人,往往放慢脚步,歪着头看一下锅里的东西,再进屋内点菜,找位置坐下。屋内坐不下,门店外摆放着几条长桌备用。
开馆子的是一对年轻夫妇。丈夫主厨,妻子收钱、打下手。
“吃啥,老师儿?”系蓝裙的老板娘见人来,满脸堆笑。
“一盘花生米,一瓶啤酒,一碗烩面。”一位肩挎绿色提包的教师模样的青年人在屋外长桌前坐下,看样子经常来这里。
“好嘞,一会儿就来。” 老板娘用抹布轻抹了一下桌子,就去店内备酒备菜。
听烩面馆老板的口音,很像豫东人。有一次,我问老板家在何处,他说是杞县人。哦,杞县是开封的东部,我的家乡睢县在商丘的西部,二县相邻,怪不得口音很耳熟。
当时一碗烩面的价格是一块钱,如果用粮票的话,需要四两粮票、六毛钱。学生在学校里每月享受国家30斤粮票,平时吃不完,到街上吃饭有的是粮票。我出身农民家庭,受经济条件所限,单独来这里吃饭的次数不算多,从不点菜,更不敢往羊肉羊杂上想,一碗烩面足矣。遇到同学、老乡聚餐,除了每人一碗烩面,有时还会点两盘素菜,要几杯扎啤。有一次,我们寝室在班里获得团务活动考勤第一名,得了30块钱奖金,当晚我们去农业路烩面馆聚了一场,非常的开心。
站着排队等烩面,你不由得不去欣赏厨师的表演。在鼓风机“呼—呼—呼—”全力助推火势的节奏中,小锅里早已舀入羊汤,厨师揭起一片长半尺宽二寸的面片,双手扯住两端慢慢拉长,然后将长条的面片在胸前向外甩开,越甩越快,越甩越长,越甩越高,像表演杂技一样,口里念念有词:“大碗烩面来了,优质烩面,好吃不贵嘞……”让人担心面片会碰到厨师的衣服、碰到屋顶上悬挂的灯管或风扇,厨师右手猛地一兜,熟练地挽几下,将长面条搭在左手上,随意劈成几绺掐成几断,放入滚烫的羊汤里。接着再下第二片面。一碗烩面需要两片面,一片为二两,两片即四两。再抓一把掺好的粉条、海带丝、豆皮丝放进锅里。随后,几只大碗一字摆开,投足调料,舀上半勺滚汤,把调料稀释调匀。片刻功夫,烩面已熟,只见厨师左手持漏勺,右手持汤勺,将烩面盛入碗里,冲上热汤,再捏几片碎羊杂,撒上一撮香菜,最后淋几滴芝麻油,一碗香喷喷的烩面就正式做好了。
烩面端到桌上,可不能急着吃,否则会烫伤嘴的。要先用筷子挑几下,散一下热气。爱喝酒的人,可以要二两小烧,或一杯扎啤,就着碎羊杂、豆皮丝和海带丝享用。几分钟后酒下肚了,感到暖暖的,烩面也不烫了。扎啤要留最后一口,倒入烩面里味道更鲜美。千万不要等烩面涼了再吃,否则面、菜就没有韧性了,吃着没有一点口感。
这儿的烩面,面筋而香,汤清而鲜,菜烂而不面,味足而不腻,吃着确实过瘾。不少人说,吃了这顿想下顿,有吃不够的感觉。不过,吃面要有时间观念,速战速决,早吃完早给别人腾地方,说不定一旁就会有人站着,瞄着你盼你早点离开。干脆站起身,抹一下带油的嘴巴,拍一下鼓起的肚子,瞥一眼排队的食客,走不几步便融入茫茫人流中。
大学三年匆匆而过,农业路烩面成为大学时代一个美好的记忆。多年来同学相聚,追忆往事,总绕不开“农业路烩面”这一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农业路早已焕然一新,几家简陋的烩面馆随之烟消云散。烩面是郑州的一张名片,每次去郑州都会想到吃碗烩面,很留意哪家烩面最好吃。但是穿梭于林立的面馆,一直没有找到当年农业路烩面的感觉。
我不断发问,是因为当年生活条件艰苦,烩面作为奢侈品成为心理上感觉上的诱惑?还是因为那时面粉不含添加剂,面片用手工制作,羊汤、菜品是环保的,粉条、芝麻油是纯的?还是因为……应该是几者都有吧。
我再也没有口福吃上记忆中的农业路烩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