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政治经济学初探

2019-02-10 19:18
关键词:维基百科维基开源

(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8)

一、从“维基经济学”到“维基政治经济学”

提起“维基”,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维基百科。实际上,“维基”(Wiki)[注]Wiki源于夏威夷语“Wee kee Wee Kee”,本意为“快点快点”。指一种支持社群协作的超文本写作系统,使用者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浏览、创建、编辑、使用和分享维基文本。维基概念是1995年由美国人Ward Cunningham提出,后者建立的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是最早的维基系统。2001年1月,Jimmy Wales和Larry Sanger创建的维基百科英文版开始运行,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典范性的维基网站。维基百科的词条由全球用户共同撰写、维护,它采取了一套规则和技术,在保持开放编辑、自由使用的同时,也能有效防范恶意删修,从而促进用户协作和知识社群建设,不断汇集凝聚众智,形成一个内容丰富、质量可靠,并且更新迭代灵活迅速的知识网络,日渐成为社会各界广泛使用的咨询工具。[注]截至2015年末,维基百科已有280种语言版本,其中英文词条数突破了500万。维基百科常年位居全球访问量最大的几个网站之列。

随着网络技术和观念的普及发展,除了编纂百科全书,维基模式,这一种在线大规模协作生产方式,也启发工商业界变革此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司制度,打破其自上而下垂直控制、内部层级和外部边界分明的组织形式,开放地调动公司内外的智慧资源,使之自发形成创造性的互动合作,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6年,Don Tapscott和Anthony D Williams两位作者出版了一部题为《维基经济学: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的著作,专门描述和分析了工商业界采用维基模式的丰富实践,“Wiki不仅仅是一种能够使许多人编辑网站的软件,事实上,它是对协作和参与的新时代的隐喻。”[1]2010年,两位作者又推出新作《宏观维基经济学:重启商业和世界》,因为“在将维基经济学的思想发布以来的4年里,它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商业或是技术范围,并开始包含更多的社会转型的意义”,所以“维基被定义为商业领域集体协作的艺术和科学的维基经济学,开始变成宏观维基经济学:把维基经济学及其核心原则应用于社会和从属于社会的一切机构。正如数百万人一直在为维基百科贡献词条、并且数千人仍然正在为像Linux系统和人类基因工程这样的大规模协作做贡献一样。现在有一个更大规模地整理人类技能、创造力和智慧的历史机会,为接下来的几十年和更远的子孙后代重新评估并重新定位我们的许多习俗制度。”[2]在作者看来,维基模式,即基于互联网技术和观念的大规模协作生产,不仅对工商业,而且将对整个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影响。

从互联网兴起以来,关于互联网对人类社会之现实和可能影响的论述层出不穷,《维基经济学》和《宏观维基经济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确实抓住了互联网运动中一种具有普遍性和本质性的人类实践发展趋势,即大规模协作生产。在两书出版后,也就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诸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等软、硬件技术似乎又朝一个全新的境界加速进化,为维基经济的生长提供了更加适宜的肥沃生态。如著名的互联网思想家里夫金(Jeremy Rifkin)将这一生态概括为“零边际成本社会”,力证“协作共享”(Collaborative Commons)将替代资本主义市场和公司,成为主流的生产-消费组织形式。[3]XIX-XXVI尽管使用的术语不尽相同,但里夫金所关注的趋势同“维基经济学”是一脉相承的。里夫金等人的论述后出转精,较上述关于“维基经济学”的二部著作更加系统深刻,但是用“维基”来称谓这种基于互联网技术和观念的大规模协作生产方式,似乎比其他相关表述,如大众生产(Peer Production,或译对等生产、同侪生产)、产消合一(Prosumption,由production和consumption两词合成,意指消费者参与自己所需产品的生产)[4]、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注]共享经济(或分享经济)的内涵可浅可深。有些作者用它指物联网时代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真正社会化的大众生产(production by the masses),此义与维基经济相通,参见刘方喜:《分享主义大潮:物联网时代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伟大复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3期。但是共享经济又常常用来指以Uber为代表的通过互联网出租闲置资源的生意,这个意义上的共享经济尽管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但实质只是搬到智能手机上的租赁业。等都更为传神。因此,接下来的探讨尽管超出“维基经济学”两部著作的内容而针对更具普遍意义的生产方式变革,我们也仍然沿用“维基经济”来指称这一具有革命性的生产方式。

虽然“维基经济学”两部著作揭示了维基模式对工商业经营、国内国际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但是两部著作对维基模式之“革命性”的认识,还只是相对于现存的公司和政府组织运作的具体制度而言,没有上升到它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变革意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者共同构成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形态。维基模式代表了一种新技术条件与适应这一新技术条件而产生的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的新生产方式,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具有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特征,它不仅止于提升工商业运营和社会治理水平,而且表现出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潜力。[注]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英文版副标题中即有“资本主义的销蚀”一义,但是此义在中译书名中被隐去。这种“去意识形态化”处理在相关外文著述中译中似为普遍现象,参见刘方喜:《分享主义大潮:物联网时代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维基经济学”及“宏观维基经济学”上升到“维基政治经济学”,将维基模式放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中考察,这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维基模式的革命性,反过来也可为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一个鲜明的当代实践语境。

二、维基经济的特征与类型

我们首先结合一些实践案例界定维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不同类型,为维基政治经济学的探讨奠定基础。

维基经济的原型是维基百科以及起源更早的自由开源软件运动,[注]准确地讲,先有自由软件运动,后来它内部出现了一些分歧,其中一支发展出开源软件运动,但是二者根本精神上还是一致的,在实践中也难以完全区分,故本文合称为自由开源软件运动。参见陶文昭:《信息时代资本主义的自由软件运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二者都是由全球范围内的参与者通过互联网媒介自愿贡献、自发协作而达成的伟大成就。自由开源软件运动兴起于1980年代,提倡开放软件源代码,允许自由复制、改写、传播,反抗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专利化。Linux操作系统是最著名的自由开源软件。1991年,当时还在上大学的芬兰人Linus Torvalds写出了这个系统的内核部分并将代码公布,之后越来越多的程序员志愿者加入开发队伍,使Linux日渐完善,成为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之一。除了维基百科和自由开源软件这些先驱之外,《维基经济学》一书还描述了六种维基经济现象,分别是:创意集市(Ideagoras)、产消者(Prosumer)、新亚历山大主义者(New Alexandrians)、参与的平台(Platform for Participation)、全球工厂(Global Plant Floor)、维基工场(Wiki Workplace)。

“创意集市”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将散布在各处的研发需求和研发能力对接起来,以“为问题寻找答案”和“为答案寻找问题”,既利用大众智慧提升了研发效率,也使得一些无用武之地的专利技术、人力资源能够充分实现其价值。如宝洁公司就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转让了一些研发成本高昂但是未充分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以获利,另一方面在自身只有9000人规模的研发团队基础上,撬动全球180万专业人士为其贡献智慧,它曾要求各业务部门到2010年时产品和服务所需创新思想一半以上从公司外部获得。“产消者”是指参与其所需产品研发生产过程的消费者,如乐高公司提供平台和工具鼓励玩家自行设计积木组合。“新亚历山大主义”是指科学研究中开放和共享基础数据、标准、工具等,在学界、产业界以及二者之间大规模协作,提升研究效率。例如一些制药公司曾主动公开自己的基因测序数据,以对抗生物技术公司将基因专利化的企图,使关于人类基因和疾病的基础研究成为更加开放的公共事业。“参与的平台”是指像谷歌、亚马逊之类的互联网公司通过应用程序接口(APIs)来开放软件服务和数据库,吸引广大开发者围绕它们创造出各种新颖的功能或玩法,从而形成类似生态系统的平台。“全球工厂”是指在一些复杂产品研发、生产中,不再由某家大公司自上而下完全控制,而是在一个协作网络中由全球供应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如波音787飞机有来自6个国家的100多家供应商参与设计制造,波音公司扮演协调合作和系统集成的角色。“维基工场”是指一种颠覆传统科层管理制度甚至雇佣关系,强调自发组织、分布式、协作性人力资源网络的工作环境。

从这些维基经济现象中,《维基经济学》总结出四个特征:开放、对等(Peering)、共享和全球运作。协作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但正是因为这四个特征,使当今维基经济中的协作不同于传统社会在熟人范围内的小规模协作(尽管后者可能具有对等、共享以及小规模开放的特征),也不同于工业革命以来自上而下控制的公司内部分工,以及公司之间在彼此严守知识产权及其他重要资源的前提下为优化自身价值链而形成的外部分工或者兼并重组(尽管这可能是全球运作的)。回到维基百科和自由开源软件等维基经济的原型,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以上四个特征,当今各种形式的维基经济在全球规模上实现了以往只有在传统社会小规模协作中才具有的那些优点。

《维基经济学》对上述诸种维基经济现象的概括并不具有类型学意义,为了接下来对维基政治经济学的探讨,我们有必要区分出维基经济的不同类型。维基模式是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涌现出来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就此而言上述四个特征带有普遍性。但是不同的主体可以利用它来为不同的目的服务,这使不同的维基实践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性质。据此我们可以首先区分出维基经济的两类典型:劳动者自由联合、资本主导的众包(Crowdsourcing)。前者以维基百科和自由开源软件为代表,“创意集市”“产消合一”[注]宽泛意义上,维基百科和自由开源软件也是开发者和使用者合一即“产消合一”的。“全球工厂”则可归属于后者,只不过“创意集市”“产消合一”中的众包对象偏于个体,“全球工厂”的众包对象偏于公司,“维基工场”也可被理解为某种在公司内部实施的众包制。劳动者自由联合和资本主导的众包都表现出“新亚历山大主义”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后者所指涉的现象中还包含资本同劳动者自由联合体之间的合作,如产业界同大学学术共同体的某些合作就具有这种性质,再如IBM公司雇员参加Linux等自由开源软件的开发,然后再基于自由开源软件形成的生态提供增值服务和产品以获利,也是资本渗透进自由劳动联合体的典型例子。

“参与的平台”上的协作者之间的联系不如劳动者自由联合或众包那样紧密,因为他们并没有参与到一个共同的项目中去,只是在平台上提供商品或服务(如电子商务平台),或者分享文字、照片、视频等个人创作(如各种博客),甚至只是被动地被记录下自己的网上行踪(如利用搜索引擎搜索过什么),但是平台却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流量、眼球和大数据,从而为背后的资本创造丰厚的收益。这类生态平台本身并不是参与维基经济的主体,而是为某些类型的维基经济(如生产新闻和娱乐产品)提供了网络媒介。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和观念的发展使得大规模对等协作成为可能,出现了像维基百科和开源软件这样由全球劳动者自由联合生产的伟大产品。随着近来3D打印等技术的日渐成熟,这种劳动者自由联合生产方式有望从百科全书和软件等知识或信息产品生产,扩展到物质产品生产。这是维基经济的原型和典范,是孕育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同时可能颠覆它的共产主义根苗。但是这些根苗现在还被资本主义包围,后者也在努力适应互联网技术条件做出改进(如众包),并通过各种方式利用、消化或者遏制这些共产主义根苗(如加入自由开源软件运动、经营网络平台)。这些共同构成了当今维基经济的丰富实践,将新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三、维基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vs资本主义

《维基经济学》侧重从工商管理的层次理解维基经济,意在为资本主义经营者适应互联网时代出谋划策,因此它的思路集中在公司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众包来调动内外部资源,以提升效率同时降低成本和风险,最终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并赢得利润。如该书末章总结道:“(维基经济的七种形式)有一个共同点:这些对等生产(peer production)的新形式使企业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获取外部知识、资源和才能。不管你的生意更像波音或者宝洁,还是更像YouTube或者Flickr(分别是目前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视频和图片分享网站——引者注),只要方法得当都有广阔的外部资源池可供取用。采用维基模式的公司将能驱动行业变革,改写竞争规则。”[5]

这种为资本家出谋划策的维基经济学招致严厉批评,它实际上加重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使劳动者陷入更加悲惨的境地。在前互联网时代,雇佣关系相对稳定,而且配有制度性的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在互联网时代,参与众包的劳动者其创意或劳动提高了研发生产效率,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资方只需为此付出极低的价格甚至分文不费,且免去了其他劳动保障义务,因此众包制之下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率更高,劳动者遭受的剥削程度更深,而且这意味着资本把剥削延伸到劳动者的空闲时间,只不过这个劳动过程对劳动者而言往往是种乐趣,不致产生异化感。

有研究认为,除了众包之外,像谷歌、YouTube这样的网络平台也制造着一种新形式的剥削。这些平台一般免费向用户提供服务,但用户通过分享自制内容为平台带来巨大网络流量,平台可以通过出售广告位置获取巨额收入。互联网广告及其他工商业计划越来越根据用户网络踪迹精准运作,关于用户网络踪迹的大数据成为平台获得收入的另一重要来源。有人将广告位和大数据定性为某种商品,用户将时间和自制内容奉献给平台,即通过劳动制造这些商品的过程。资本通过向广告主或其他第三方出售这些商品获得丰厚利润,这就是剥削了用户劳动的剩余价值。[6]不过,尽管那些平台型的互联网巨头收益甚丰,但是上述批判并不完全令人信服,也有研究认为,“网民在网上的自由行为不能算作是生产性行为。上免费网站遇到广告投放,也是一种互利的交易行为,即用户用看广告的付出来换取网站提供的便利,从而算不上一方剥削另一方。”[7]

不过以上批评足以显示,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维基经济中不同参与者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偏于工商管理策略的《维基经济学》并未深入至此。之前已经指出,除了资本主导的众包和网络平台之外,维基经济还有以维基百科和自由开源软件为典范的另一类别,即劳动者自由联合。以自由开源软件为例,这种劳动者自由联合表现出三个特征。

第一,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来看,自由开源软件所需的生产资料,即编程能力和电脑及网络设备都属于劳动者所有。第二,从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看,自由开源软件运动参与者是自愿聚集起来的,每个参与者根据自己选择的任务模块贡献代码,形成一种全球规模的分布式协作劳动(distribution of labor),它没有自上而下的分工(division of labor)指令,尽管可能基于技术水平和贡献大小自发生成某种相对松散的层级和治理秩序。第三,从产品分配来看,自由开源软件运动的劳动成果不是商品(commodity),而是某种公共品(commons),供全球用户自由下载使用。自由开源软件运动的先驱Richard Matthew Stallman提出通用公共许可证(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按照GPL协议发布的软件代码赋予任何人使用、研究、分发和改写它的自由,Stallman最初所写的自由软件代码(GNU)即以GPL协议发布。他还利用版权法赋予作者可对如何使用自己作品提出限制条件的权利,创造出了一个被称为Copyleft(译法不一,如著佐权、版权所无、版权属左、版责等)的版权(Copyright)条款,即任何使用了以GPL协议发布的代码而衍生出来的代码必须也以GPL协议发布。简言之,Copyleft条款是利用作者的copyright防止某些人将自由软件私有化,从而使自由软件永远保持自由,或者说利用版权规则扬弃了版权。通过copyleft这一版权条款使GPL具有“传染性”,这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起一种向全人类开放的公共品。[8]

如上特征使自由开源软件运动呈现出鲜明的共产主义色彩。它在一个特定领域消除了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剥削和异化,不再为了交换价值和利润,而是为了展现人性才华、创造使用价值而生产,并最终共享劳动产品,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因此有人称之为“赛博共产主义”(cyber-communism)。[9]比尔·盖茨也称自由开源软件运动的拥护者是“当下的共产主义者”,不过他是以此嘲讽攻击后者。[10]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路线的直接交锋。前者采用的全球分布式协作生产关系,是顺应互联网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能更充分地调动程序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快发现和修复漏洞(bugs),防范恶意植入后门,[注]开源软件运动主将Eric Steven Raymond提出一条以Linux之父Linus命名的法则(Linus’s Law):“Given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 ”(“只要眼球足够多,所有的bug都好捉。”)提供比微软更优秀和安全的软件。微软私有化和封闭的公司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完全适应,甚至阻碍了互联网生产力的发展。自由开源软件对微软霸权形成了严肃的挑战,迫使后者及信息产业界做出回应和调整,前文提及IBM加入开源软件运动即是一例。

维基百科和自由开源软件在信息产品生产中实现了劳动者自由联合,伴随着3D打印等技术的发展,这一生产方式有希望向物质产品生产领域扩展。物质产品生产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研发和制造。研发仍可归属于信息产品生产,同样可以通过自由开源的方式在线协作完成,而通过个人化的3D打印,则可以将协作研发获得的产品方案在本地直接变成实物。如果物质产品生产通过自由开源研发和3D打印制造完成,自给自足的生产合作社就成为可能。

马克思在比较“资产阶级社会生产的社会性和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性”时说:

在交换价值的基础上,劳动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为一般劳动。而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劳动在交换以前就应成为一般劳动……

在第一种情况下,生产的社会性,只是由于产品变成交换价值和这些交换价值的交换,才事后确立下来。在第二种情况下,生产的社会性是前提,并且个人分享产品界,参与消费,并不是以互相独立的劳动或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为媒介。它是以个人在其中活动的社会生产条件为媒介的。[11]

像维基百科和自由开源软件社群那样,自愿协作的生产合作社以直接创造参与者自身所需的使用价值为目的,合作社成员不必再向资本出卖劳动,然后换取维持自身再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的社会性是前提”,“劳动在交换之前就成为一般劳动”,而不是以交换价值为媒介才使劳动成为一般劳动,“事后确立下来”生产的社会性。这种生产合作社为“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性”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它使生产摆脱资本控制,成为满足生活需要、实现人性发展的自由活动,这将对以利润和资本增殖为目的、依赖交换价值的资本主义经济带来根本性的打击。当然,物质产品生产不同于信息产品生产,尽管研发可以通过自由开源方式进行,但是即使3D打印制造归根到底也还需要能源和原材料,最终的产品也不似软件代码那样可以零成本复制分享。在3D打印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还存在稀缺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还可能继续存在。

互联网自由开源研发社群与3D打印技术结合,使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劳动者自由联合式维基经济成为可能,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正在发生的故事。[12]可以预想,在信息产品生产领域已然出现的“共产主义vs资本主义”,也会逐渐在物质产品生产领域发生。在现阶段,这些共产主义根苗还需依赖其资本主义母体,例如自由开源软件运动参与者往往需要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获得收入维持生存,才有可能为运动做出志愿性贡献,3D打印生产合作社的某些环节还需要嵌入市场经济才能存活。但是另一方面,如维基百科和自由开源软件在知识和信息产品生产中表现的那样,基于互联网技术和观念的劳动者自由联合式维基经济释放出一种优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生产力(hyper-productivity),以致资本主义世界不得不做出回应和调整。资本主义将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之中:如果不投入维基经济,将越来越失去竞争力;但如果投入太深,则私有制势必失守,资本主义走向自我毁灭。

如果说曾经空想社会主义、大跃进运动等实践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无法匹配他们所欲实现的高级生产关系,那么当今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则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太低,越来越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后者要求并已经实际孕育出一种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只不过因为互联网时代社会化生产的新进展而变得更加突出了,这预示着资本主义势必从历史舞台中心退出。《零边际成本社会》的作者里夫金甚至给出了一个时间表:“大多数传统的经济学家仍然认为,即使新兴的物联网释放出极致生产力,使我们的经济空前快速地接近零边际成本,迅速发展成协同共享模式,但是,这种经济模式最终还是会被资本主义制度同化吸收。事实很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情况。也就是说,两个经济体将更习惯于以一种混合的方式协同运行,到21世纪中期,协同共享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而资本主义经济则逐步发挥辅助作用。”[3]309

尽管历史大势不可逆转,但是实际进程仍需靠人推动。我们现在正处于“两个经济体”“以一种混合的方式协同运行”的阶段,如IBM和自由开源软件运动的合作,似乎给双方都带来好处。IBM因为Linux系统的成功在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赢得了很大的份额,而自由开源软件运动也因为IBM的支持和贡献,得以在资本主义世界存活并茁壮生长。可以设想,因为生产效率上的优势,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会慢慢朝共产主义一边偏移,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会自动俯首称臣,而是可能把持一些关键生产资源和网络基础设施负隅抵抗,甚至资本有可能驯化劳动者自由联合体,将后者创造的巨大使用价值导入资本主义体系,使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13]所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仍然需要社会斗争,即使这种斗争并不一定采取激烈的暴力形式。[14]

当下的共产主义根苗仍然弱小,活跃在劳动者自由联合式维基经济中的只是占总人口比例很少的一些“极客”,即使是这些“极客”也可能并未清晰地自觉到他所参与的社会运动的伟大意义。大多数人的生活和思维还难以超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拘囿,曾经困扰大跃进运动的激励问题似难挥之即去。就此而论,“维基政治经济学”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蕴含实践价值,它力图从当今互联网时代社会化生产的伟大实践中,揭示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新途径,鞭策我们加强自我教育,推动社会进步,使每个人基本生活和受教育权利保障无虞,并能获得平等的机会去参与当今时代那些能够展现人性能力的生活实践,从中培养出自由的能力和德性,以实现和承担互联网时代的共产主义。

猜你喜欢
维基百科维基开源
维基百科青年
五毛钱能买多少头牛
2019开源杰出贡献奖
爱的最后一课
大家说:开源、人工智能及创新
开源中国开源世界高峰论坛圆桌会议纵论开源与互联网+创新2.0
爱的最后一课
APP
IBM的监视
借力HTML5技术在线多人协作编辑视频,维基百科正式迈入视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