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莹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1200)
胎膜早破是妇产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根据对相关资料研究显示,胎膜早破极易引发宫内感染、胎盘早剥等现象,对于孕周较小的产妇极易造成新生儿窒息或死亡[1]。而通过对胎膜早破产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其宫内感染及出血量。本研究以本科室收治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对其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陈述如下:
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胎膜早破患者6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所选产妇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4例产妇,其中常规组孕周范围在28—36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2.17±1.10)周,其中经产妇16例,初产妇18例;干预组孕周范围在28—36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1.89±1.25)周,其中经产妇15例,初产妇19例。纳入标准:所选产妇经确诊后均符合胎膜早破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其中抗菌药物过敏、肝肾功能不全及不配合治疗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给予常规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对病房管理,注意病房内保持通风良好,定期进行消毒、清理,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给予干预组患者在以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为:(1)加强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护士需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为患者详细讲解胎膜早破相关知识,使患者及家属提高对胎膜早破的认知度,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不良情绪;(2)体位干预,在患者确诊为胎膜早破后,需要告知患者进行卧床休息,禁止下床活动,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取抬高臀部平侧卧位,并按时进行床上翻身,避免长时间处于一种体位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需要告知患者不可用力排便、咳嗽等,避免面出现羊水流出或自发性宫缩。对于出现脐带脱垂患者,护理人员则需要协助患者取膝胸卧位,给予患者吸氧,同时还需要戴无菌手套将脐带送回宫腔做好剖腹产准备;(3)预防感染护理,由于胎膜早破极易造成宫内感染和产褥感染等现象,因此需要对患者住院期间体温变化进行严密监控,并每日给予会阴部碘伏消毒两次。对患者羊水气味、性质及量进行严密监控,告知患者勤换内裤,定期对分泌物及血常规进行检查,对于出现异常状况的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产后出血量、妊娠延长时间宫内感染及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产妇妊娠延长平均时间为(45.31±16.22)d,常规组产妇妊娠延长平均时间为(32.25±12.18)d,组间比较(x2=63.025,P<0.05);同时干预组产妇产后平均出血量为(311.63±31.05)ml,常规产妇产后平均出血量为(457.51±32.76)ml,组间比较(x2=83.41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没有出现宫内感染现象,感染率为0,常规组患者产后共出现2例感染现象,感染发生率为5.88%,组间比较(x2=26.153,P<0.05);同时干预组共出现1例新生儿窒息现象,发生率为2.94%,常规组共出现4例新生儿窒息现象,发生率为11.76%,组间比较(x2=33.06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有研究显示[2],胎膜早破占所有产妇的15%,而胎膜早破不仅会提高产妇产内感染和产褥感染,同时还会导致新生儿窒息现象发生,从而增加了患者及围产儿的死亡率[3]。通过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产妇宫内感染及新生儿窒息现象。本研究显示,干预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和妊娠延长时间明显优于常规组,同时干预组产妇宫内感染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也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给予胎膜早破产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