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姗姗
(保定市儿童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儿童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临床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多采用抗菌药物对症处理。但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系统及呼吸系统发育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再加上支原体肺炎患儿年龄小,缺乏较高的自我约束力[1],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儿治疗效果。因此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期间,需做好患儿临床护理工作,以此规范患儿治疗效果,促使患儿更好恢复。本次研究就对支原体肺炎患儿采取PDCA护理模式,对其效果分析如下。
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0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与《实用儿科学》[2]中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相符;患儿无药物过敏史及器质性功能障碍;患儿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对研究知情,自愿签署了试验同意书;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对照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2-15岁,平均(6.41±2.08)岁;观察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2-15岁,平均(6.40±2.11)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对照组:常规护理。专职护理人员需密切注意患儿病情、体征、症状变化,做好患儿基础护理,做好病房护理及饮食干预。
观察组:PDCA护理模式。(1)明确PDCA护理模式。P:制定计划。D:实施。C:检查。A-质量控制。(2)P:制定计划。根据支原体肺炎实际情况,确定相关性护理方案。呼吸道护理:维持呼吸道通畅性;心理护理:减少心理应激反应,提高治疗效果;个性化护理:体位、缺氧护理。(3)D:实施。①心理护理。根据患儿认知程度,应先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及病房环境,消除患儿陌生感,鼓励家长陪伴,适当转移注意力,根据小儿个体特点,结合动画片、玩具、游戏、书籍等措施,减轻患者心理负担。②呼吸道护理:小儿治疗期间,需保持小儿情绪稳定,头偏向一侧,通过雾化吸入、翻身拍背等措施使患儿顺利排出痰液,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③个性化护理。患儿个性化期间,采取头高脚低位,以鼻导管吸氧,时刻监测患者氧流量。(4)C:检查阶段。参与此次护理人员护理工作中的评估过程,检查此次护理效果。(5)A:质量控制。评估此次护理效果,根据护理情况提出改进性措施,确保护理顺利实施。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呈均数标准差表现的计量数据,应采取独立配对t检验,当数据检验P<0.05时,说明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退热、止咳、啰音消失及扁桃体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住院时间(10.48±1.36)d;对照组:住院时间(13.89±1.47)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4.246,P=0.000)。
儿童支原体肺炎是因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支原体肺炎患儿呼吸系统及认知能力尚未发育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因此,对儿童支原体肺炎,需立即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此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促使患儿能更好恢复。
PDCA护理模式属于一个工作循环,属于一个不断循环的前进模式,逐层推进,制定目标,通过实施、管理、质控后,再次实施、管理、质控,以此使每个护理人员均能参与到护理工作中的实施、监督、管理和控制当中[3]。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相比,观察组退热、止咳、啰音消失、扁桃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支原体肺炎患儿采取PDCA护理模式,对患儿予以细致、个性化及全面性的护理模式,同时不断优化常规护理各个措施,完善常规护理措施,以此使患儿得到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支原体肺炎患儿接受PDCA护理模式,总结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期间及护理期间所存在的问题,完善护理措施,评估护理问题,并纠正护理问题,以此为患儿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
总而言之,PDCA护理模式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效果显著,能促进患儿更快恢复,具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在PDCA护理模式实施期间,多是根据医护人员自身经验制定的护理模式,因此,必须要适当结合循证医学,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及积极性,不断学习,以此完善PDCA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