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大理 671000)
研究区纵跨两个大地构造单元。以澜沧江大断裂(F1)为界,以东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Ⅳ)、云龙—江城褶皱束(Ⅳ12)的北西部,研究区绝大部分位此区域内。以西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Ⅴ)、丙中洛褶皱束(Ⅴ12),区内范围很小[1]。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受澜沧江断裂带的控制,沿澜沧江两岸的断裂都展现为北北西向的张扭性断层,北西西向断层较少,形成较晚,切割北北西向断层[2]。褶皱不发育,以F2断裂为界,以西古生界浅变质岩,依据片理产状,呈向西倾斜,倾角较陡(50°~70°)的单斜构造。以东产状较凌乱,有揉皱、局部倒转,总体倾向北东。北东部基本未变质的侏罗—白垩系,呈向北西倾斜的单斜层。岩浆岩活动不发育,未见有侵入岩、喷出岩类分布。
研究区地层出露较多,自西向东依次有下元古界崇山群、古生界浅变质岩、上三叠统浅变质岩、侏罗—白垩系紫红色碎屑岩及第四系洪、冲积层。以古生界浅变质岩、上三叠统浅变质岩分布较广,与成矿关系密切。现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下元古界崇山群。出露在研究区南西角,面积约2km2。依据区域对比,相当于崇山群的上部。为浅灰、灰白色中—细粒、不等粒黑云二长变粒岩、角闪变粒岩,夹少量浅灰绿色角闪黑云片岩[3]。厚度>500m。
(2)古生界浅变质岩。广泛出露在澜沧江西侧,依据片理产状和岩性差异,可分为三个岩性段。第一段:灰、绿灰、黄灰等色绢云石英片岩、片理化钙质绢云板岩,夹多层厚层—块状:灰、绿灰色片理化绢云板岩、砂质钙质板岩;第二段:灰、深灰色厚层—块状细—中晶黑云母大理岩,二者构成不等互层,以前者为主,大理岩夹层有3层~5层。澜沧江西岸铜铁矿化与本段关系密切。厚度400m~600m。第三段:灰、绿灰、黄灰等色绿泥斑点板岩、绿泥绢云板岩、石英绢云板岩,夹中—厚层状变质石英砂岩。顶界不全,厚度>500m。
(3)上三叠统浅变质岩。分布在澜沧江两岸,可分为三个岩性段。a段:灰绿、灰黄少量褐黄色泥质(绢云)板岩、绿泥斑点板岩,含砂质,部分为砂泥质板岩,夹中—厚层浅变质石英砂岩。b段:灰、灰黄色绢云板岩、绿泥绢云板岩,夹少量浅变质石英砂岩。下部板岩中钙质增多,部分为钙泥质板岩并夹大理岩薄层及透镜体。c段:澜沧江东岸磨房沟、老黄箐铜、钨矿化与此类岩石有关。出露不全,顶、底界均为断层接触。厚度>750m。
(4)上侏罗统坝注路组。仅在研究区东部有零星出露。岩性为紫红、褐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同色粉—细砂岩。有少量灰绿、黄绿色钙质泥岩薄层及团块,内中含介形类、半腮类化石。地界不全,厚度>500m。
(5)下白垩统景星组。亦分布在研究区东部边缘,分上、下两个段。下段:紫红、灰绿色夹灰白、黄绿色中—厚层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黄绿色泥质粉砂岩、泥岩,含瓣腮类化石。与下伏坝注路组呈假整合接触,厚度284m~468m。上段:紫红、褐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间夹同色薄—中层细粒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中常有不规则灰绿色钙质泥岩条带及团块,中含瓣腮类、介形类化石。顶界不全,厚度>200m。
(6)第四系全新统。洪冲积相堆积:分布在澜沧江西岸丹坞箐—只嘎箐一带,海拔高程1350m~1600m之间。主要由崇山群、古生界变质岩的砾石、石块及砂粘土组成,砾石部分滚圆尚好,石块则多呈棱角状,砾、石块大小一般10m~50cm,最大3m~5m,杂乱堆积,构成洪积—冲积扇,厚度10m~50m。
研究区位属云龙—江城褶皱束内的北北西向构造带内。断裂构造发育,褶皱不发育,目前发现的断层有1条;F、为控制了研究区内地层分布。F1断层:位研究区南西部,崇山山脉的东侧。沿断裂岩层多揉皱挤压,破碎明显,为高角度逆冲压扭性断层,为区域性控制断裂。该断裂东侧500m~1300m内有多条沿层间破碎裂隙,相互平行延长不远的小断裂,有铜铁矿化赋存。
区内岩石变质程度由西向东逐渐减弱。南西端的崇山群变粒岩类,其原岩可能为正变质的岩浆岩类。古生界变质岩,其变质程度低于崇山群,变质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板岩、片岩、变质砂岩,恢复其原岩为泥质岩和碎屑岩;另一类是大理岩,其原岩显然是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东岸的上三叠统浅变质岩,其变质程度又低于前述两类,变质岩类主要是板岩类(部分含钙质)及变质砂岩,恢复其原岩为泥质岩—碎屑岩类。板岩中绿泥石斑点的存在和黑云母、方柱石的出现、表明区内变质作用类型主要为热力变质作用,变质相带为绿片岩相。
研究区矿段的矿化均产于古生界第二段、第一段中、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上段地层中中,赋矿围岩为多套,北西角矿段赋矿围岩为碳酸盐类或碳酸盐含量较高的岩石,主要为大理岩,尚有钙泥质板岩,钙质浅变质石英砂岩,它有利于矿液交代。子嘎箐矿段,赋矿围岩为钙泥质板岩、绢云板岩,钙质浅变质石英砂岩,均较有利于矿液交代。马鞍山矿段赋矿围岩为云母绿泥石板岩、石英板岩局部夹泥灰岩透镜体。矿体顶、底板为浅变质的砂岩、板岩类,因岩石破碎程度的明显差异,矿体与围岩的界线较分明,仅个别矿段如子嘎箐Ⅱ号矿体,矿体与围岩部分呈渐变关系。
研究区矿产沿澜沧江两岸分布,矿产种类尚多既有铜、铜铁、铁、钨等。成矿受构造和岩性的控制较为明显。在构造上矿化沿北西西向、北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层间断裂破碎带展布。在岩性上赋存于古生界第二段碳酸盐类成分为主的大理岩和钙质板岩中。
北西角矿段为铜矿体,分布在研究区北西角。矿体赋存在大理岩夹层的层间断裂破碎带中,破碎带由长英质岩及石英脉组成,强烈碎裂岩化,呈5°~25°方向展布,有Ⅰ、Ⅱ号两个矿体,相距100m~200m,二者近似平行展布。
矿石矿物以孔雀石为主,少量黄铜矿、辉铜矿及菱(褐)铁矿。孔雀石呈薄膜、斑点、斑块状,黄铜矿、辉铜矿以星点状、断续细条带状为主。脉石矿物有石英、斜长石、绿泥石、黑云母等,局部还见有萤石脉贯入。矿石品位较低。伴生Au0.10g/t,Ag9.43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