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梅,张莉梅,王晓艳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疑难病症得到了更好的治疗与护理。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致死率高的突发性心律失常,发病之时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实行心肺复苏[1]。恶性心律失常当前已成为临床广大医者所需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重点难题之一,其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预后效果。因而本院将进一步探究恶性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望能为患者提供更有效规范的护理干预。现将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2月在我院顺利治疗的60例恶性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年龄44至72岁,平均年龄(52.7±6.1)岁,男15例,女15例;观察组30例,年龄47至77岁,平均年龄(53.2±6.3)岁,男16例,女14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皆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以及生命体征。对患者实行基础治疗,嘱咐其按时按量用药以及吸氧,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
1.2.2 观察组
将从对照组的基础护理上规范其护理操作,加强基础抢救措施,实行24小时的心电监护,准确护理。注重患者心理护理,排解其不良情绪,针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灵活科学的护理方式。加强护理操作流程的规范制定,总结应急护理方案。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制度,明确药物、护理等质量标准。对于其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系统培训,掌握医疗器械使用规范,如呼吸机、除颤器等,提高护理人员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以及护理质量。
将数据纳入S P S S 1 9.0 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分析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情况,对照组自主循环时长为(1 0 9.4±2 4.5)m i n,观察组自主循环时长为(42.6±18.2)min,对照组自主循环时长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88,P=0.000<0.05);对照组窦性心律恢复为(5.4±2.2)min,观察组窦性心律恢复为(3.1±2.1)min,对照组窦性心律恢复情况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2,P=0.000<0.05)。
恶性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护理干预时需要专人护理,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一旦病发,往往病情紧急、病况危险。因而在专人护理时便可及时了解到患者当前病情,对于突发情况也可做急救处理,危重症患者采取专人护理监护可以使其得到专注、科学、有效的护理效果。护理人员需经过相关系统专业的培训,熟练掌握医疗器械使用规范,如呼吸机、除颤器等,提高器材操作使用的能力,提高护理人员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以及护理的水平质量[2]。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注重护患关系和谐,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运用语言安抚、鼓励,促进沟通,排解其不良情绪,稳定患者情绪波动避免多余刺激[3]。实行24小时的心电监护,制定应急护理方案,针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灵活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病情有一定的预见,分析总结具体病况,来完善护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对比观察组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时长和窦性心律恢复情况,对照组自主循环时长和窦性心律恢复情况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从对照组的基础护理上规范其护理操作,加强基础抢救措施,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制度,有利于预后及恢复,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4-5]。
综上所述,改进恶性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强化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操作,可以增加患者急救成功几率,促进医患和谐发展,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并有助于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