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克勤 田天亮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至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党在深入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和确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早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认识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作出明确的概括。1956年9月,党的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但在后来正式发表决议时却又出现了对“这一主要矛盾实质”的表述中曾引起质疑的提法,即“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毛泽东在八大闭幕后不久即指出了主要矛盾表述上这一缺陷。尽管这一论断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不足,容易给人造成“生产关系”可以脱离“生产力”而存在的误解,但其实并没有大的问题。八大还依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明确指出了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证明,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判断。毛泽东虽曾对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实质的表述持保留的态度,但他当时还是基本上坚持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反复强调了要将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生产建设的问题,这与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是一致的。然而,由于当时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再加上党在革命年代长期形成的阶级斗争思维方式及其行为惯性的影响,特别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进而促使毛泽东及党中央改变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重新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归结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93-594页。,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效探索也被迫中断。
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早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就根据毛泽东的有关指示,明确提出不能将“阶级斗争”与“科学实验”、“生产斗争”割裂开来,并形成了“各方面工作都要整顿”的思路,实际上是要纠正党在一个时期奉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恢复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而他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对重新认识并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三中全会后不久,邓小平就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在深入分析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初步阐述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他首先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明确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182页。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关于主要矛盾,他明确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这就结合当时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主要问题,首次在新时期科学阐述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为从根本上纠正长期将“阶级斗争”作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理念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标志着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重新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深入总结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充分肯定了党和国家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所做的努力。在阐述社会主要矛盾这一重大问题时,《历史决议》完全接受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④《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页。相对于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而言,这一判断更加确切,不但弥补了八大对主要矛盾实质表述存在的缺陷,而且规定了这一主要矛盾适用范围的时间上限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明确了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为此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基础。伴随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判断的确认,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理论命题。十二大在阐述社会主要矛盾时坚持了《历史决议》中的科学表述,并将之载入党章总纲,把党对主要矛盾的科学认识纳入到党的重要思想理论体系之中,充分体现了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明确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全党通过认真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进一步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这一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1983年至1986年,邓小平在接待外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的多次谈话中先后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所有这些,都结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及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在上述思想基础上,1987年,邓小平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进行了更为集中的思考,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明确地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这些思考,不仅使《历史决议》提出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观点得到进一步展开和深入,也为党从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角度来认识来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重要前提。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同社会主要矛盾有机统一起来,从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的角度阐明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要矛盾适用范围的时间下限,使得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更加深入。十三大还从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以及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状况等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并集中分析了当时我国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揭示了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科学性、合理性及现实针对性。此外,十三大还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定了正确的行动纲领,有力地促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党在改革开初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及其成果,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从邓小平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八大,是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逐步深化阶段。党在这一阶段坚持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并根据世情、党情和国情的变化准确把握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使得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逐步深化,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相对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来说,这是一次更具挑战的重大考验。面对国际上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制裁威胁及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低潮所形成的巨大压力,面对国内严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及仍然存在着的根深蒂固的“左”的东西的影响,邓小平坚定地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他鲜明地指出,“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他还反复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是硬道理,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强化了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判断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表明党在国内外严峻挑战下丝毫没有动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否则,如果动摇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动摇了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那我们就可能要么重回过去所走过的封闭僵化的老路,要么就会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邓小平在这一阶段为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为党后来坚持和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科学命题,并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十四大在沿用此前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提法的同时,进一步强调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的中心任务。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在历史上,由于没有能够清醒对待国际国内某些事件,我们有过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严重教训。这十四年,尽管国际国内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重大事件,我们都没有动摇这个中心,今后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这样做。”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十四大还将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和政治保证等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论述,反映了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彰显了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理论”简称为邓小平理论,并明确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上,十五大明确提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同时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这里所说的“贯穿”既是“空间维度”的贯穿,即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的认识和把握;也是“时间维度”的贯穿,即对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认识和把握,表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长期适用性及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系的认识在继续深化。十五大还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地区发展状况、经济运行方式、科教文化水平、体制机制改革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化水平比较等九个方面基本状况的辩证分析和把握中,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
党的十六大紧密结合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更加深入的分析,明确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突出强调,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里,“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充分说明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依然是比较落后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尚未得到充分的满足,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党的十七大从对我国现实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的辩证把握中,深刻分析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上述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党的十七大对当时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概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两个没有变”的判断,后来又由于增加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45页。,而形成“三个没有变”的判断,既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坚持,更彰显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十六大以来党的工作,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困难和问题,重申了此前关于“三个没有变”的观点,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一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十八大还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从十八大至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过程中,深入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一是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②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为党在新时代如何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明了正确方向。二是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对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进行了集中分析,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③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这不仅阐述了当时我国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且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聚焦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在供给和需求两侧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我国部分行业产业存在产能严重过剩但大量具备核心技术的关键装备及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农业发展形势很好但一些供给没有很好适应需求变化等,强调“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④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5月10日。。四是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基点,相继指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⑤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突出强调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所有这些,就为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了明确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科学揭示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新特点。首先,从社会生产来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主要表现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均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居世界第二位、第三位,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遥遥领先,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甚至出现大量过剩,等等,这充分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己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其次,从人民群众的需要来看。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并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农村贫困发生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及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等等,这些变化不仅使得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己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最后,从影响人民群众需要的突出问题来看。当前,影响满足人民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差距较大,表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差距大、收入分配差距显著、生态领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发展不充分,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主要表现在我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社会创新能力依然不足、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等。正是基于对我国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需求新特点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战略判断。
党的十九大还进一步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强调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就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的客观要求,明确了党在新时代实现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着力点。此外,十九大还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我国所处的国际地位阐述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基本国情、国际地位没有变化之间的关系,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这就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的问题同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变”、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问题统一起来,从“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深刻把握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凸显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我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实现了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引领。
毛泽东早就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党和国家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同我们能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认真汲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坚持从我国社会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围绕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来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的相互促进、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突出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