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振娟,钱妍娟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特需病房,江苏 无锡 214023)
晚期肿瘤患者跟死亡紧密相连,其护理跟其他患者的护理相比具有特殊性,需更加关注对患者精神层面的护理。临终关怀是基于生理心理发展出发,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全面照顾的护理实践[1]。本研究分析了晚期肿瘤患者实施临终关怀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研究的具体对象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50例我院晚期肿瘤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常规组患者24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53岁~75岁,平均(65.9±1.5)岁。临终关怀组患者2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55岁~78岁,平均(66.8±1.2)。对两组患者男女例数、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
常规组患者行晚期肿瘤常规护理干预,临终关怀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同时增加对患者的临终关怀。第一,疼痛护理,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讲故事、播放轻音乐、播放视频等形式减轻患者对癌痛的关注,减少疼痛感[2],药物止痛时,遵循WHO“三阶梯治疗”的原则,给药过程中经常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性质、持续时间,按时给药,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疼痛,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二,布置病房环境,尽量温馨化、人性化,包括绿色植物的布置、窗帘的应用、温湿度的调节、被褥保持整洁干净,室内定期通风和消毒,保持病房安静,为患者提供尽可能舒适的住院环境,使其平静度过生命最后阶段。第三,心理护理。临终患者的心理特征分为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5个阶段,在此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及其复杂,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主动、热情地关心患者,耐心地安抚患者,要因人施治,因势利导。人在临终的时侯,有孤独、失落感,害怕死亡,指导家属亲自参与到晚期肿瘤患者的护理工作来,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人所不能代替的,以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慰藉。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辅导和沟通,指导家属正确面对患者、接纳患者,使患者和家属能够相互支持。第四,行为支持。针对性给予药物治疗,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对恶心呕吐者给予放松催眠、意念控制等,加强饮食指导,呕吐者应及时清理呕吐物,饮食上应确保必须营养和热量,少食多餐,尽量减轻晚期肿瘤患者拒食现象[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满足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前的一些愿望,如开一次生日party,做一次短期旅行等。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疼痛情况和焦虑、抑郁情绪评分的差值△SF-36评分、△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家属的满意情况、纠纷发生率。
采用SF-36量表来评价生存质量[4],分数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优,范围0-100分。VAS评分代表疼痛情况,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SAS评分、SDS评分分别评价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分数越高,焦虑、抑郁心理越严重[5]。
本次晚期肿瘤患者数据均以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满意度、纠纷发生率等数据用%表示,均属于计数资料,采用的处理方式为x2检验。△SF-36评分、△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数据用±s表示,均属于计量资料,采用的处理方式为t检验,晚期肿瘤患者组间或组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
跟常规组比较,临终关怀组满意率更高,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常规组76.00%,临终关怀组 96.00%。
临终关怀组△S F-3 6评分1 7.3 1±2.6 3、△S A S评分-10.35±2.73、△SDS评分-11.39±0.31、△VAS评分-2.51±0.64,改善情况比常规组更好,常规组分别为△SF-36评分10.30±2.61、△SAS评分-6.32±2.72、△SDS评分-7.12±0.21、△VAS评分-1.52±0.52,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临终关怀组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x2检验显示P<0.05。其中,常规组为8.00%,临终关怀组为0.00%。
晚期肿瘤患者一般在医院接受姑息性治疗,患者伴随明显癌痛,需做好临终关怀护理[6]。临终关怀是为即将结束生命的患者提供尽量舒适的住院环境、减少其机体应激、转移注意力、心理支持、情感支持等,为其带来精神层面的舒适感,减少其因癌痛折磨而出现的烦躁感和不良情绪,使其在临终前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态,并在护理中充分尊重、关爱患者,给予其无微不至的照护,以最大限度提升其生存质量[7-8]。
本研究中,常规组患者行晚期肿瘤常规护理干预,临终关怀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同时增加对患者的临终关怀。结果显示,护理后临终关怀组患者△SF-36评分、△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临终关怀组患者家属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提示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晚期癌痛的痛苦,减轻其负性情绪,对提升其临终前生活质量有帮助,患者家属满意,可有效规避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