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平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盆腔炎是妇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子宫周围等组织的炎性疾病,该病也分为慢性与急性两种,前者的临床表现多见下腹部坠痛等临床表现,且病程较长的患者还会存在精神萎靡不振以及失眠等症状,后者的临床表现并发高热、头痛以及阴道分泌物增多等临床表现,且会存在持续性的腹痛。临床上在对盆腔炎进行治疗时,多采用药物及手术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但该病反复发作性较强。本次研究中,针对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药及情志护理,提升护理满意度,促使患者疾病尽快恢复,现报道如下。
选择近年来我院收治的盆腔炎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与对照组(61例),前者给予中医护理,后者则列入相应的中药联合情志护理。经过相关阴道分泌物检查,确诊为盆腔炎。其中对照组年龄19~41岁,平均(30.26±4.03)岁,病程8个月~9年,平均(4.13±1.16)年;观察组年龄20~41岁,平均(30.43±4.11)岁,病程10个月~9年,平均(4.18±1.19)年。对资料不全、意识模糊等不能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予以排除,在家属及患者知情的情况下签订了相关文件,所有患者病程等变量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相关检查结果及不同临床表现特征,给予相应的遵医嘱对症治疗,同时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给予自拟中药,具体药物包括:干姜6~8 g、鹿角霜15~20 g、小茴香8~10 g、红花10~15 g、黄芪10~12 g、薏苡仁15~18 g、甘草5~7 g等药物,分早晚2次服用,用药时间根据患者复诊进行调整。同时给予相应的情志护理,具体为:通过交谈的方式,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尊重和谐的口吻的将慢性盆腔炎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从而改善彼此的护患关系,以此提高治疗配合度。
对两组患者采用VAS疼痛评分量表及McCormack评分量表对其治疗前后的子宫压痛及附件压痛等临床症状情况进行比较,护士自制满意度评分量表,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在自愿且知情的情况下,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及McCormack评分各项数据分别为(5.42±0.69、9.53±0.25 vs 5.49±0.65、9.50±0.37),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及McCormack评分各项数据分别为(2.33±0.25、4.21±0.34 vs 3.16±0.27、5.62±0.41),组间比有差异(P<0.05);调查结果统计得知,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为(92.17±3.6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1.58±4.61)分(P<0.05)。
盆腔炎作为妇科常见病,会对女性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且均存在病情顽固,复发率高等特点。引起该病发生的原因多是由于经期不注意个人卫生,行刮宫术等手术操作不当造成所引起的感染,该病发生后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否则病情加重后会引起患者输卵管不通,不孕,甚至败血症等严重性疾病,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次研究中,给予盆腔炎患者采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及情志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附件压痛等临床症状,临床疗效确切,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值得临床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