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征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渭南分公司,陕西 渭南 714000)
近年来,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部分。秦岭北麓作为关中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多年来的矿产资源开采,致使秦岭北麓矿山土地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生态环境,秦岭北麓矿山污损土地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面对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落实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统一修复的实践需求,生态化土地整治已势在必行[1]。生态文明是土地整治的终极目标[2]。秦岭北麓矿山污损土地治理过程中必须以生态化修复为目标,同时落实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资源化利用与生态化修复技术相结合。
秦岭北麓矿山可分为金属类矿山和非金属类矿山两类[3]。矿山污损土地因不同的开采工艺、矿产类型、土地利用情况等,土地污损类型总体可分为挖损、塌陷、污染、压占四类。不同的矿山污损土地特性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破坏。
(1)金属类矿山污损土地最大的特点为污染,主要表现为重金属污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尾矿废弃料、原矿石、粉尘、大气干湿沉降、矿井废水等多种形式。重金属污染有难降解性、生物累积性、长期性等特点,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微生物活性下降,对土壤的危害性极大。重金属污染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土壤原有的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丢失,甚至影响地下水质量。在一定情况下重金属污染还会转化为危害性更大的金属有机复合物,经过动植物体内不断累积,扩大污染范围,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2)非金属类矿山在秦岭北麓区域占比较大,其大部分为建筑石料矿山,其最大的污损特点为挖损、塌陷及压占。此类矿山开采方式依旧是“剥山皮”、“挖深坑”等粗放低效模式,开采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造成的污损土地现状包括:植被遭到大面积的毁坏;地表土体被全部剥离,土体结构破坏严重,导致其不具备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持的作用;挖损开采后造成地形地貌严重破坏,形成大坡度台阶状深坑,基岩裸露,同时对秦岭北麓生态风景造成破坏;塌陷区常年积水,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开采废弃物、碎岩石等长期压占土地,影响生产生活。由此可见秦岭北麓矿山污损土地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对其开展修复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秦岭北麓矿山污损土地的生态化修复能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目前矿山污损土地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等,每种技术都各有优缺点。对于秦岭北麓矿山污损土地的修复,应该根据污损土地类型、特征、修复后土地用途及周边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以生态化修复为目标,多种修复技术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秦岭北麓矿山污损土地生态化修复技术路线主要包括:
矿山污损土地历史调查,探明污染源、污损类型,通过遥感技术、空间分布取样检测,对区域不同维度的开展调查分析,获取准确秦岭北麓矿山污损土地信息现状。建立污染类别、等级目录,为下一步选择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法和技术开展治理工作做好准备。
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淋洗、电动修复、电热修复。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改良剂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进行吸附、氧化还原等,以达到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有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技术,依靠生物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吸收作用修复土壤。开展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同时,结合客土换土等工程措施,使土体达到健康、安全的质量标准。
秦岭北麓矿山污损土地类型大多是挖损、塌陷、占用,形成了大坡度的台阶状深坑。针对修复后土地的不同用途对土体结构、质量、环境的要求,开展土体重构及地形地貌重塑,重新构建土壤物理介质及剖面结构,重塑地形地貌。包括土体有机重构、修筑梯田、堆砌物塑形等。结合表层土“剥离-修复-回填”技术,可将修复后的土壤用于土体重构工程,保证了农业耕作层的土壤质量。
秦岭北麓矿山污损土地生态化修复的核心就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水土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一体化发展。通过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修复技术,改善区域水资源环境。通过矿山污损土地景观生态重建技术,恢复矿山污损土地景观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引导并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自修复功能提升。
利用互联网、遥感监测技术实现多尺度、实时、准确的获取秦岭北麓矿山污损土地信息现状。定期监测矿山污损土体质量、水质变化、区域生物群落等生态因子,建立长效的监测体系,形成秦岭北麓矿山污损土地预警机制及信息化管理系统,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得到长期有效的改善。
矿山污损土地生态化修复过程中的资源化利用可分为土地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矿产资源再利用两个方面。
秦岭北麓矿山污损土地生态化治理是一个综合的治理过程,其土地资源的再利用可根据原土地利用类型、修复后土地用途、社会、经济及生态发展需求开展。依据规划开展土地复垦、因地制宜的建设生态公园等。此方面各地已经有了一些实践经验。
秦岭北麓矿山中建筑石材开采类矿山较多,其产生废弃石渣等资源在矿山污损土地修复过程中经常被忽视。建筑石料类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保障城市建设对基础原料的需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企业对于石料的需求较大,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建筑石料愈发紧缺,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持续上涨,各地已经出现了因石料价格和供应不足导致的市场环境恶化,影响到了社会生产发展。
在矿山污损土地生态化修复的同时应该重视废弃资源的再利用问题。部分地区出现“一刀切”修复模式,即矿山污损土地修复过程中出现了废弃资源不敢利用或者不知如何利用。
废弃资源再利用可分为原地和异地两种利用模式,原地利用例如部分废弃资源经过处理后,在地形地貌重塑工程中可用于土体填充,边坡防护等。异地利用例如可将采石矿山废弃的石渣经过加工作为道路建设的路基材料等。秦岭北麓矿山污损土地生态化修复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可将废弃资源用于重点民生工程,研究新的利用方式,挖掘废弃资源潜在价值,在生态环境修复的同时保障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已经深入人心,秦岭北麓生态环境问题得到高度重视。面对秦岭北麓矿山污损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到矿山污损土地的危害性,加大矿山污损土地监管力度,加强秦岭生态保护相关法规落实。以生态化治理为目标,以生态化修复为目标,多种修复技术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生态化修复的同时应该重视废弃资源的再利用问题,地方政府应该认识到秦岭矿山污损土地废弃资源再利用的重要意义,挖掘废弃资源潜在价值,在生态环境修复的同时保障社会经济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