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静
【摘要】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容貌的追求越来越高,黄褐斑的存在虽然不会感觉不适,但会影响面容,给患者造成精神方面的压力和带来生活中的很多烦恼、痛苦。中医治疗黄褐斑独具特色,其中腹针治疗黄褐斑不仅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且容易被患者接受,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黄褐斑;腹针;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8..01
黄褐斑,古称面沉、面黑皯、肝斑[1],病机主要涉及肝、脾、肾功能受损,气血失和,冲任失调,络脉不利(包括络脉阻滞与络脉空虚),经筋气血阻滞不通,浊阴沉积[2]。是一种好发于颜面等暴露部位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目前普遍认为其与紫外线暴露、性激素水平异常和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相关[3],西医治疗多不甚理想,且易复发,而中医运用腹针疗法治疗黄褐斑,安全性高,无副作用且临床效果明显,现举临床验案2则如下。
案例1:
患者,女,29岁。2018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自诉1年前于海边游玩后出现黄褐斑,近半年因劳累且心理压力大病情逐渐加重,并伴有多梦、头晕、健忘、咽干、神疲乏力、心烦、腰酸,舌红少苔,脉弦细。辨为心肾不交证,治以养心安神、交通心肾。腹针选穴:中脘、下脘、水分、商曲(左)、滑肉门(双)、上风湿点(双)、外陵(双)、气海、关元。治疗2周后,病情改善,治疗3个月后,面部黄褐斑消失。
按:该患平时劳累及思虑过度,情志不舒,心火偏盛,肾失于濡养,则头晕、腰酸、健忘。肾阴不足,不能涵养心阴,则神疲乏力,火扰心神则见心烦。舌红少苔,脉弦细为一派阴虚之象,故临床应养心安神,交通心肾。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引气归元,补心益肾,上风湿点疏肝解郁除烦,滑肉门、外陵、商曲改善面部血液循环,诸穴合用,效果满意。
案例2:
李某,女,50岁。2019年02月13就诊。自诉面部黄褐斑3年余,曾做过面部美容、口服中药汤剂治疗,效果不明显。现症:面色晦暗,口干,失眠,头痛,痛如针刺,心烦易怒,舌质暗,苔薄黄,脉弦涩。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治以行气化瘀。选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外陵、滑肉门、大橫、气穴,平肝,大椎。1周后患者自觉黄褐斑较前减少,1个月后上证改善明显,半年后面部黄褐斑基本消失。
按:该患者平素情绪波动较大,肝郁气滞,日久化瘀,不通则痛,则见头痛,痛如针刺,郁而化热,上扰心神,则心烦易怒,失眠,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滋养面部肌肤,则见面色晦暗。舌质暗,苔薄黄,脉弦涩,皆为气滞血瘀之象。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引气归元,平肝,大椎解郁清热,外陵、滑肉门、大横、健运脾胃,活血化瘀,上方共凑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功效。
《灵枢·经脉》曰:“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难经·二十四难》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如黧,此血先死”。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节、压力较大、情志不畅等因素,黄褐斑以中青年女性多见,严重影响美观,现已成为医学和美容界共同面临的难题[4]。对此临床治疗应以养血疏肝、活血化瘀、温补肾阳、健脾祛湿为治疗原则[5]。腹针在治疗黄褐斑方面具有标本兼治,无副作用等优势,故临床可大力推广腹针疗法治疗黄褐斑,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 向云霞,陈芷枫,李 季.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5,30(03):660-663.
[2] 叶世龙.黄褐斑病因病机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3806-3808.
[3] 时 悦,谭 城.黄褐斑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15(01):55-58.
[4] 张 晨,张虹亚.黄褐斑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06):886-889.
[5] 罗 茜,兰培敏,彭旭玲,卢小玲.当归芍药散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及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1):1188-1191.
[6] 经络理论及针灸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J].沈丹丹,喻治达,王万春,汤亚娥.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5(05)
[7] 对穴为主在黄褐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俞 洁,陆小连,莫晓枫.黑龙江中医药.2015(05).
[8] 浅析黄褐斑的辨证分型治疗[J].冯蕙裳,蔡玲玲,杨 柳,姜 玉,宋利梅,张丰川.环球中医药.2015(07).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