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飞 肖巍 栗欣(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为探索更加安全灵活和经济高效的新型发射模式,以适应国内外市场低倾角低轨道中小型卫星发射服务项目需求,同时填补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提出将其发射工位从陆基改为海基。
经过几年的研制工作,2019年5月末,长征十一号火箭“登”上海域移动平台。为确保此次发射任务万无一失,海域保障船需要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信道来传输本地实时信息,实现与陆地信息中心及时沟通和交流,海上通信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于陆地通信保障,海上通信保障需要面对海上基础通信设施缺乏、工况环境恶劣等不利条件,保障要求相对较高。如何有效解决通信保障之“通”成为首要问题。
从远海保障船到数据中心之间,采用地面光缆和短波/超短波接续通信,距离近则无法保证人员安全,距离远则通信不稳定;采用地面和海底光缆接续通信,难以满足移动通信需求,且人力物力投入较大。卫星通信便成为此次保障任务的主要通信手段。甚小口径终端(VSAT)卫星通信作为一种高效、稳定、快速、成熟的通信方式,能使用户摆脱建设地面线路速度缓慢、覆盖地区有限等问题的困扰。VSAT 除了具备卫星通信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他特点:
1)VSAT 系统可支持多种业务类型,如数据、话音、图像等;
2)组网灵活、独立性强,其网络结构、技术性能、设备特性和网络管理都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设计和调整;
3)终端天线口径小,设计结构紧凑,功耗小,成本低,安装方便。
VSAT 卫星通信系统是由包括网管服务器在内的主站、卫星转发器和若干远端站组成。
VSAT 卫星链路示意图
卫星站的基本作用是向卫星发射信号,同时接收由其他站经卫星转发来的信号。卫星主站站型的选择,主要关注其上行能力和设备可靠性;远端站站型的选择应在可靠性的基础上兼顾系统灵活性和简易性。
1)卫星固定站。是指在固定地点安装有能够自动寻星的天线系统。其中,大型标准固定站采用较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措施,能实现数据共享与接收系统的整合,同时满足超高码速、超大容量、超宽带宽的通信系统的要求,抗干扰能力强。该站型只能在静止状态下与卫星进行通信,而且建设周期长,成本高。
2)移动站。利用这种系统进行通信,具有灵活性强、架构小、成本低、使用方便,以及小站可直接装在用户端等特点。移动站摆脱了本地区的地面中继线问题,这在地面网络不发达、通信线路质量不好或难于传输高速数据的地区,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是受天线口径影响,其通信速率通常不会很高。
3)可拆卸站。指短时间能拆卸转移地点的卫星站,采用体积小、质量轻和便于架设拆运的结构,以改善机动能力和抗毁能力。其通信能力介于移动站和固定站之间。
根据船在海域复杂航行过程中的运动特点,以及通信带宽要求,只能选择船载移动站。主站是整个卫星网络的核心环节,在通信能力、可靠性等各方面均需较高的标准。主站天线一旦建成,在通信过程中无需移动。加之主站系统能力越强,可以相应地降低对端站通信能力的要求,故主站采用大型固定站。
根据通信保障任务需求,可以在数据中心新建卫星固定站,实现保障船与数据中心间信息直接连通。也可以将固定站落地到异地,再通过互联网专线连接数据中心。
综合考量各种因素,以租代建,租赁大型卫星固定站系统落地,借助互联网专线传至数据中心,远海保障船即可实现与用户中心站之间的话音、视频、数据传输和上网服务。
业务落地站落地方案对比
卫星通信系统体系结构图
“动中通”天线系统是实现通信保障的工具,高可靠性和高可用度无疑是“动中通”天线选择的前提,确保在突发事件状态下能够真正应急,而其他指标(如体积和质量)应该是在此前提下再考虑的次要指标。
从技术层面看,目前“动中通”天线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
1)传统抛物面天线。天线的姿态调整采用机械式,其优点是增益高、带宽高;缺点是体积和质量大,安装不太方便。
2)阵列、赋形反射面天线。天线的姿态调整也采用机械式,其优点是安装相对简单,搜索锁星时间短;缺点是天线口径效率低,增益不高,比同天线口径抛物面天线带宽要低得多。
3)全相控阵天线。天线的姿态调整采用电调式,其优点是体积小、质量轻,安装简单;缺点是天线有效口径小,增益低,带宽窄。
三种天线各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应用范围,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用户应该根据卫星天线的使用环境、承载方式、地理位置、主要业务和预算等情况,综合来进行选择。
考核通信的“高可靠性和高可用度”的指标,首先是工作的全天候性,即在任何天气环境状态下,都应该正常的工作;其次是能够提供足够的带宽,保证图像、话音、数据等多种业务的需要。综合以上条件,此次通信保障只能采用传统抛物面天线。
(1)频段选择
卫星通信频段选择将影响到系统的传输容量、天线尺寸、发射功率和设备复杂程度等。
C 频段功率通量密度需求大,造成天线尺寸较大,但受降雨影响较小,更适用于对通信质量有严格要求的业务,比如电视、广播等;Ku 频段频率高、增益也高,天线尺寸较小,便于安装,受地面干扰影响小,适合做“动中通”、“静中通”等移动应急通信业务;Ka 频段的特点类似于Ku 频段,可用频段带宽更大,但雨衰也更大,适用于高速卫星通信、千兆比特级宽带数字传输、卫星新闻采集等业务。波束较窄,对终端器件和工艺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动中通”系统设备。
考虑船上安装条件有限,天线越小越好。另外,在火箭发射期间,海域降雨概率较大。因此,在保证通信高可靠性的前提下选用Ku 频段。
(2)卫星选择
因保障任务的特殊性,卫星通信网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很高,通信卫星的选择必须考虑国家对卫星资源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因此,只要技术条件允许,尽可能选用自主制造、自主发射和自主测控的卫星资源。
1)卫星具备防范措施和抗干扰能力,卫星公司具备良好的管理技术与协调能力。
2)卫星技术参数符合网络运行的技术要求,在火箭发射海域覆盖良好。
3)卫星应满足“动中通”的技术要求。
4)选用性能优良的卫星,具有较大的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和天线增益/接收系统噪声温度(G/T)值,可进一步使“动中通”天线系统小型化。
5)天线仰角高,空间段链路损耗小,且受地面干扰小。
综合考虑卫星覆盖性能、售后服务、安全性,以及考虑到系统扩容时,需完全兼容现有卫星网络的入网技术标准与业务技术规格,故用户方选用中星-10 卫星传输,将中星-6A 作为异轨资源备份。
(3)链路计算
卫星、地球站设备和信道性能参数是进行卫星通信线路设计的重要依据。采购设备前,先通过卫星链路计算,合理配置设备,既对系统性能做整体把控,又避免投资浪费。
业务落地站(中国卫通主站)为9m 的Ku 频段天线,船载“动中通”为1.2m 的Ku 频段天线,采用中星-10 卫星Ku 频段传输。
船载站配置1.2m 的Ku 频段天线,按用户需求,回传一路高清视频,传输速率2Mbit/s,则实际最大使用功率约为21W。充分考虑到系统临时增加数据、抵抗雨衰,以及大气、系统可用度等情况,建议配置40W 功放。从数据中心向远端保障船主要是传输话音和数据,且对视频画质要求低,传输速率1Mbit/s即可。中国卫通主站配备750W 功放,足以支持业务需求。
2019年6月5日12:06,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黄海海域如期发射,卫星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这一次的海上首秀,突破海上发射无线通信可靠性等关键技术,为我国后续大规模的海上发射通信保障奠定了基础。此次海上运载火箭发射采用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中星易通”卫星通信系统,初步验证了“中星易通”之“通”的性能,但仍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典型海域卫星性能对比
链路计算表
1)主站和船载站部分关键设备采用的是国外产品,虽然技术成熟、性能优越,但对于海上运载火箭发射这类任务,其安全性仍需商榷;
2)卫星转发器的透明传输一旦遇到干扰,就需要人工干涉更换系统参数,自动化程度较低;
3)船载“动中通”系统基带设备需布置在船舱内,机柜安装仍需占用一定的空间,一体化程度较低。
鉴于此,需要打造一款全国产、自动式、一体化的“易通”型海上运载火箭发射通信保障系统。
“中星易通”应急服务平台以优秀的国产自研产品为主导,从卫星频段、地面站设备、船载站设备、资源调度系统到平台应用都完全实现自主可控,不依赖任何国外知识产权,信息安全可靠。平台采用资源动态自动分配技术,一旦遇到干扰,资源调度系统会自动分配至新频率,确保用户卫星通信网络的有效运行。设计一体化的卫星通信终端,如船载卫星通信终端,通信部件全部集成于“动中通”天线罩内,连接网线即可传输业务,安装、使用简单可靠。
控制中心是卫星通信系统的核心,由业务终端、控制终端和控制中心软件组成,支持本地/异地1:1热备份,负责对系统内所有卫星通信终端进行管理、控制,处理卫星通信终端的通信申请,为卫星通信终端提供动态资源分配、发送功率等参数。
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中星易通”应急服务平台,以实际应用场景和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全系列固定或移动式应用终端,实现天地一体化高速信息走廊,为国家重大项目、应急救援等提供全天候卫星网络接入,真正实现以“通”为根本、以“易”为关键的发展目标。我国首次海射通信保障的成功,一方面验证了“中星易通”应急服务平台能够充分满足海射的通信保障需求,同时也给我国海上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