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军
我怔住了。
半晌,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我沉默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移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啪”声和石子儿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便转身往回走去。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节选自《看不见的爱》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男孩是个盲童,却用弹弓打中了七八米远的玻璃瓶。按理说,仅靠这样一个转折,情节是很难吸引人的,但事实上,读者一般都会一口气把全文读完,为什么?主要因为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避免了平铺直叙。
焦点的变化
平铺就是叙述的时候采用同样的节奏,像来回晃动的钟摆,容易让人产生厌倦的情绪。文中的男孩“过了很久”打不中,于是作者将关注的焦点移到母亲身上,再从男孩打弹弓的结果移到打的过程和手法上,然后再写“又过了很久”就比较自然了。
景物的暗示
直叙就是“直白地说”。怎樣避免直叙呢?作者请来了“景物”这位帮手,夜风、蛐蛐、星星,这些都是夏天晚上特有的景物,文中采用了“暗示”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夜已经深了”,从而与男孩还在“单调地重复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男孩的毅力和韧劲。
不变的情感
故事的结果是意料之外,又属情理之中。这位母亲的眼神、动作、话语,都体现了她博大而深沉的爱,她把孩子当普通孩子来看待,让人感动和深思。“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是孩子的成功,也是送给这位母亲最好的礼物。
以情感为基础,变换观察的焦点,再适当用景物作陪衬,你的叙述就会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