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9-02-06 04:02李仁贵
市场周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瓶颈对策

摘 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核心载体,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亟须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这些“疥癣之疾”,以满足我国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和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新型研发机构;角色价值;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12-0019-0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一关键时期,科学技术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创新驱动发展是大势所趋,科技创新渐渐突破传统意义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边界,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日益快捷,产业升级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活动也开始突破专业、组织、地域等因素的限制,迫切需要与之相应的新型组织形式以支撑创新活动的不断涌现和延续发展。

一、 新型研发机构及其角色价值

传统科研机构在隶属关系上一般属于国有事业单位,配备相对固定的人员编制和事业经费,并参照政府机关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不参与市场竞争行为。新型研发机构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与发展为导向,有效运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平台、人才和技术,以实现政产学研紧密结合为手段,最终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独立的法人机构。与传统的科研机构比较,新型研发机构在产权归属、运营主体、投入主体等方面呈现更多新变化,逐渐突破了传统科研机构所具有的“计划”“行政”特色,走出了更加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更加契合产业发展需求和具有鲜明时代性、模式多样性、管理先进性和技术创新性的非寻常之路。

(一)对高校院所来说,新型研发机构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验田”

随着我国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基于高质量的教育文化熏陶,不少高校院所涌现出众多创新性强、可塑性优、高价值的研发成果,高校已经逐步成为我国专利申请的重要力量之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11月,我国高校及研发机构共申请专利量累计达到375971件,占国内专利申请数量的比重达到11.9%;全国高校及研发机构共获授权专利181837件,占国内授权专利数量的比重达到12.1%;全国高校及研发机构持有专利624001件,占国内有效专利总数的比重达到10%,其中,持有有效发明专利共353016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数的比重达到25.4%。但是,以上专利成果转化实践情况不够理想,相关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比例尚不足5%。

科技成果转化之所以如此困难,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科研机构中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研发与生产需求相脱节、研發团队绩效考核指标激励动力不足、融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而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高校院所、政府与企业、市场之间加强联系的科研创新平台,是科技成果、技术需求与产业发展实现多向互动和平向转移的重要载体和重要阵地。

(二)对市场需求来说,新型研发机构是先进技术落地的“营养池”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够有效整合人才、技术、研发等资源。其定位决定了功能之一是把触角深植于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前沿,敏感掌握市场、产业脉搏,以高校、院所储备的高端人才和科研成果为依托,形成人才、技术聚集的高地,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市场资本牵线,在机构运作过程中跳出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和现代化管理制度,展现自身强大的产业组合能力,以便实现先进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落地开花,推动科研、产业和资本的三方对接,实现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

(三)对政府机构来说,新型研发机构是推进政产学研融合的“助推器”

在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搞研发缺乏足够的科技力量,大学搞研发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有没有什么机构可以同时发挥政、产、学、研各自的优势,为产业创新、企业创新提供动能呢?在此过程中,政府为合作各方建立平台,提供政策支持,起到主导、整合、推动、扶持的积极作用,这只是提供力所能及的软服务。然而,对于政产学研融合的实际过程来说,政府机构即使再有能力,也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对高校院所、市场行业等进行全面的微观分析,因而新型研发机构能够补位政府职能,成为推进紧密融合的重要主体。

作为政产学研的连接通道,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科技、产业、体制等领域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它们不仅为破解科研与市场对接“两张皮的痼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渠道,也为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孕育培养“科研产业”找到了新的方向,有力地推动了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二、 新型研发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应,如:市场导向、创新导向、跨学科研究、跨地域合作、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等,但新型研发机构运行发展仍属于新兴事物,当前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方面的约束,亟待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便对症下药促进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待提高

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方面,新型研发机构基本上符合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但出现较大的效果偏移。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预期2020年将会达到60%。但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都已经超过了70%,我国与之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内部运营与发展机制不够成熟

一方面,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机制不成熟,通过市场自身的力量实现新型研发机构自身造血机制的能力还比较弱,在短时间内形成灵活多样的投入模式存在较大的难度,这制约了新型研发机构的长期可持续健康运营和长远发展。而且关系到大多数新型研发机构生存发展的营运资金仍然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资金补助、项目补贴和绩效奖励,财务地位尚不能实现独立自主。另一方面,研发机构在吸收人才、科技、项目等方面,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创新点轻地区产业特色”的现象,因而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评估指标主要停留在投入和产出上,如引进项目、人才数量、吸收风投资金数量等指标,作为机构通过绩效考核的评价依据,对机构实际产出成果的实用性、市场性评估不足。

(三)对外合作体制机制缺乏灵活性

在跨地区、跨系统、跨学科合作方面,大多数新型研发机构主要是在政府机关主导、高校或院所的参与下发展起来的,在运行体制上仍然以高校、院所经营进行管理为主,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原生单位科层体制、行政体制的风格和方式,存在专业分工过细、部门界限和层级分割较强的问题,各自为政的缺陷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实际情况。

三、 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作为政产学研合作的核心载体,新型研发机构是连接科学技术研究与市场、产业之间的桥梁。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保证新型研发机构稳定、快速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诸多顽疾,防止机构运行出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蝴蝶效应”。

(一)充分发挥各级政策规定的“叠加”效应并严格落到实处

为了全面、系统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潜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数量较多的政策文件,大力推动和积极引导成立、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创新和政产学研合作。为此,新型研发机构应该在各投入主体的共同参与下,切实发挥多项政策的“叠加”效应,不仅要通过资金扶持吸引人才和项目,还要在政策上增强全局思维,把人才、科技等相关政策进行有效聚合,以政策叠加效应的发挥激发人才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机构的运行发展。

(二)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继续强化市场、产业需求导向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厘清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边界,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重视高校院所科研成果的同时,着力增强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需求导向作用。特别是在当前部分新型研发机构仍然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建设初期,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理政理念,增强科技管理、科技指导的施政职能,立足于为新型研发机构制定战略、政策和提供服务,逐渐由政府主体投入转向社会主体投入,激发新型研发机构紧跟产业需求,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真正发挥市场、产业对技术研发转化方向和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的导向作用。

(三)以系统思维和大局观念,整合各方资源,协同多方优势

新型研发机构是政府、高校或院所、产业或企业等多方参与、协同共建的法人实体,其目的之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不管是参与主体的合作还是战略目标的实现,都要涉及知识、科技、资金等众多因素,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新型研发机构的出现,并非为了取代高校院所等传统的研发机构,而是要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融合政产学研的创新平台和组织方式,从而实现更大规模、更大程度的创新效应。因此,必须秉持系统思维,从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出发,减弱地区思想差异,摒弃部门管理偏见,提升跨专业发展思维来建立、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要素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持续提高,科研本身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动能的重要引擎,未来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础,结合行业内企业研发中心和传统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形成的产业化、规模化的创新科技供应体系,将是我国科技体制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伴随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发展,人才、科技在新的市场、产业需求的推动下不断集聚,逐步做大创新主体的存量、增量,形成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同时激发传统高校院所的创新活力,带动相关创新资源。

参考文献:

[1]巢俊.江苏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8(21):1-3.

[2]陈少毅,吴红斌.创新驱动战略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8(6):43-49.

[3]朱建军,蔡静雯,刘思峰,等.江苏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及建设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4):36-39.

[4]夏太寿,张玉赋,高冉晖,等.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以苏粤陕6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4):13-18.

[5]董建中,林祥. 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J].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2(6):28-32.

[6]谭海斌.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和思考[J].安徽科技,2012(10):19-22.

[7]章熙春,江海,章文,等. 國内外新型研发机构的比较与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7(19).

[8]高冉晖,张巍巍.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研究[J].价值工程,2015,34(33):45-47.

[9]王立军.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比较及启示[J].杭州科技,2017(5):32-35.

[10]陈宝明,刘光武,丁明磊.我国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 2013(3):27-31.

作者简介:

李仁贵,男,贵州剑河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园科长,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

猜你喜欢
瓶颈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滴水藏海
在突破瓶颈中成长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闪存能否让数据中心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