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红华
一、 生猪腹泻概述
生猪腹泻为生猪养殖阶段出现频率较高的多因素疾病。在现代化规模养猪过程中,由于生猪抗生素的滥用,生猪腹泻问题大范围蔓延,呈现了突出的季节流行性、区域流行性特征。在我国规模养猪过程中,生猪腹泻问题主要发于1-3日龄、7-20日龄或1-3月龄仔猪,严重的可促使仔猪死亡。
二、 生猪腹泻的病因
生猪腹泻问题主要包括非传染性致病因子、传染性致病因子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 生猪腹泻的非传染性致病因素
致使生猪腹泻的非传染性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仔猪消化功能不全、缺乏营养因子、饲养管理缺失、日粮抗原过敏或中毒等。其中仔猪消化功能不全主要包括仔猪胃肠道不成熟、仔猪断奶应激反应、仔猪缺乏体温调节能力、仔猪体内缺乏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缺乏营养因子主要是由于仔猪生长速度较快,对于营养因素需求量较大。在仔猪饲养过程中若缺乏烟酸、泛酸、矿物质、叶酸,或者铜、锌、铁等微量元素,均会导致仔猪抵抗力下降,进而出现腹泻问题;缺乏严格科学的饲养管理主要是在外界气温骤降时,生猪饲养人员没有考虑仔猪寒冷适应性不足,没有设置及时的防寒保暖方案,导致仔猪肠道内出现大量的致病性微生物,促使其出现腹泻问题;日粮抗原过敏或中毒主要是由于在仔猪饲养期间,给仔猪喂食霉败饲料,或者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最终导致仔猪出现严重的腹泻问题。
2、 生猪腹泻的传染性致病因素
生猪腹泻传染性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寄生虫、病原性微生物两个模块。一方面,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生猪腹泻主要包括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黄痢、C型魏氏梭菌外毒素引起的生猪红痢、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的副伤寒等。同时还包括猪痢疾密螺旋菌引起的猪血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等。
另一方面,由寄生虫引起的生猪腹泻主要包括姜片虫、结节虫、鞭虫等引起的线虫病及猪孢子球虫引起的猪球虫病等。
三、 生猪腹泻防控措施
1、 健胃及补液
一方面,在生猪下痢停止期间,常伴随有食欲不振、不食或者减食的情况,此时,在生猪饲养期间可以适当给予开胃健脾药物。如大黄苏打片、酵母、健胃散、乳酶生片,或者注射胃动力注射液,每天3-5次,每7天為一个疗程。以生猪恢复食欲为原则,集中饲养。
另一方面,在生猪腹泻问题发生之后,及时补液可以有效控制生猪腹泻症状。首先,生猪饲养人员可以采用高免生命肽8g与1000ml水均匀混合,供生猪自由饮用,提高生猪病菌抵抗力。
其次,以调整酸碱度、促进消化吸收、保肝利尿、强心补血为原则,将辅酶A、三磷酸腺苷、安钠咖、维生素C、0.9%生理盐水、等渗葡萄糖、肌酐、5.0%小苏打注射液,依照1/1/1/1/1/2/1/2的比例均匀混合。通过综合输液质量,可以有效缓解生猪腹泻症状。
最后,对于7-15日龄腹泻仔猪,可以在口服补液的基础上,将土霉素碱、诺氟沙星按照1/1的比例混合均匀。在药物混合完毕后采用水浴加热的方式保证药液温度在25-26℃左右,灌服,每天3-5次,每间隔3天为一个疗程。以保证生猪不脱水为原则,隔离饲养,直至生猪恢复正常。
2、 消毒及抑菌
在生猪腹泻病症出现之后,生猪饲养人员应将已出现腹泻症状病猪控制在固定区域。并设置隔离装置。同时采用聚维酮碘或者白醋,每间隔一天进行一次熏蒸。
3、 保健及免疫
首先,在规模养猪场内出现呕吐腹泻情况后,应立即将生猪饲养区域或产房封闭。并将0-10日龄内出现水样腹泻的仔猪进行扑杀掩埋或焚烧,以避免传染源进一步扩散。
其次,以配种舍、产房为重点控制规模生猪养殖基地温度在一定限度以上。特别是产后半个月至一个月之间的母猪,应利用聚维酮碘进行清洗消毒。并将消毒清洗后产后母猪赶入加温产房。一般来说,生猪配种舍温度应在16.0℃以上;而生猪产房温度应在23.0℃以上。在这个基础上,可采用红外线灯、电热板等装置,控制生猪饮用水温度在16.0℃-20℃之间。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可以适当调低保育舍温度。即每间隔一个星期下降2.0℃,最终维持仔猪保育舍温度在19.0-20.0℃之间。同时合理调整仔猪饲料比例,严禁霉败饲料进入生猪养殖基地。并降低麸皮在饲料中的含量。
最后,在改善生猪饲料配方的基础上,整体生猪饲养基地猪群需定期进行保健活动。即在每月需开展一个星期以上的同步保健活动。根据各生猪饲养场地具体生猪情况的差异,可选择黄霉素、恩拉鼎、吉他霉素片等药物,依据适当的剂量进行注射。对于分娩后种猪,可采取72h保健管理;而对于1-3月龄仔猪则可采用长效土霉素进行三针保健管理。同时在每年九月下旬或十月上旬,需对种猪注射首免TP二联灭活苗,或者胃流轮三联苗。在首次注射之后,间隔20天进行第二次注射。在第二次注射之后,间隔30天进行第三次注射。在猪腹泻流行期间,也可以为生猪群紧急接种胃流轮三联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