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军
秋冬季天气多变,生猪抵抗能力下降,消化道疾病高发,其中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消化道疾病是影响生猪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秋冬季节是养殖场十分重要的疾病控制时期,一旦防治出现漏洞,生猪大面积爆发疾病,会严重影响当年的养殖收入,病猪肉流入被不法商贩引入市场也会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产生威胁。
1. 常见细菌性消化道疾病及防治关键
1.1 常见细菌性消化道疾病
1.1.1 红痢
红痢多发于1周龄仔猪时期,因感染C型韦氏梭菌而产生。感染红痢的仔猪排出粉红色血便,期间混有小气泡,患病仔猪浑身发抖、不吃奶,感染的红痢的绝大多数仔猪会在较短病程内死亡。经过病死仔猪的解剖可知,回肠、空肠是主要病变区域,大量存积血色腹水和内容物,肠内绒毛坏死,肠系膜淋巴结呈现鲜红色。
1.1.2 黄白痢
黄痢多发于1周龄的仔猪,仔猪因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而发病。染病仔猪排出黄色、黄白色糊状稀粪,病程较短,致死率较高。白痢多发于10~30日龄仔猪,因感染迟发性大肠杆菌而致病。染病仔猪排出乳白色粘稠粪便,伴有特殊的腥臭味,病仔发病时间较长,致死率较低。通过解剖发现胃肠是主要病变区域,内部存在大量凝乳块,小肠壁薄而透明,淋巴结肿胀。
1.1.3 副伤寒
副伤寒多发于1~4月龄猪,致病菌为沙门氏菌,冬春季气温较低、湿度较高的地区多发此症状,属于流行性细菌性消化道疾病。患病猪多先发便秘,急性副伤寒后发下痢,排出粪便恶臭,慢性副伤寒后发腹泻,排出粪便伴随坏死组织碎片,可见病猪体内有坏死病灶。解剖可知副伤寒主发于肠部,长壁黏膜增厚,淋巴结肿胀,严重时可波及肝肾。
1.2 防治关键
细菌性消化道疾病的防治主要在于药物选择,和母仔兼治。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植株耐药性增强,因此在治疗细菌性猪消化道疾病时养殖场需要选择细菌相对敏感的药物,科学用药,不可擅自停药,避免病情反复。母仔兼治主要指一窝中有一头发病,母猪及全窝仔猪都需要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粪口传染。
2. 常见病毒性消化道疾病及防治关键
2.1 常见病毒性消化道疾病
2.1.1 传染性胃肠炎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属于全年龄疾病,随着年龄增加死亡率逐步降低。仔猪阶段染病多表现为严重腹泻、呕吐、脱水;成年猪轻则表现为厌食,重则出现喷射状水便现象,泌乳期母猪染病会导致泌乳停止。解剖可知,传染性胃肠炎重要病灶在于胃和小肠,黏膜充血,内部出现液状物,伴随泡沫和凝乳块,淋巴结肿胀。
2.1.2 流行性腹泻
流行性腹泻多发于冬季,属于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属于全年龄疾病,随着年龄增加死亡率逐步降低,常与传染性胃肠炎合并发作,因此临床症状难以区分,容易造成误诊。解剖可知,流行性腹泻病灶主要集中在小肠,绒毛萎缩、黏膜充血、淋巴结肿胀等症状并存。
2.1.3 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多发于晚秋、冬季、早春,属于全年龄疾病,随着年龄增加死亡率逐步降低,感染后未死亡的猪可以免疫。经解剖可知,患病致死猪消化道系統整体病变,胃内充满凝乳块,小肠壁变薄,绒毛萎缩,淋巴结肿胀,且伴随一定比例的胆囊肿大。因此,轮状病毒感染多引起仔猪死亡,年龄越高,死亡率越低。
2.2 防治关键
病毒性消化道疾病目前依靠疫苗进行预防,常见应用母体抗原进行仔猪防疫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病毒性消化道疾病的爆发,配合养殖场温控、湿控、增加营养、消毒等措施,可以有效进行疾病防治。
3. 常见寄生虫性消化道疾病及防治关键
3.1 常见寄生虫性消化道疾病
3.1.1 球虫病
球虫病源于孢球虫、艾美尔属球虫寄生,多发于夏秋季,日龄8~15的仔猪易感染、易死亡。病猪多排泄黄白色粪便,逐渐出现水样稀粪,导致病猪因脱水出现虚弱、瘦弱,重者脱水死亡。解剖可知,病猪空肠、回肠内出现异物,导致绒毛萎缩。
3.1.2 线虫病
线虫病源于毛尾线虫、蛔虫、鞭虫、钩虫等寄生虫的寄生,多发于仔猪体内,伴随腹痛和黏液状、脓血性下痢,导致仔猪虚弱、消瘦,重者致死。
3.1.3 吸虫病
吸虫病源于姜片吸虫的寄生,此寄生虫病人畜共患,寄生虫寄生于小肠,导致生物体肠粘膜发炎,进而导致生物体出现贫血、虚弱、消瘦。
3.2 防治关键
寄生虫性消化道疾病的防治关键在于定期驱虫和圈舍卫生保持,生猪驱除寄生虫可选药物有很多,但由于寄生虫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养殖场需要定期变换抗虫药物,提高驱虫效果;圈舍卫生保持主要是指定期、彻底消毒,坚持喂养熟食或饲料,养殖场内不养猫,避免饲料、水源被污染。
秋冬季节是生猪消化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养殖场应当在此季节来临前做好防治准备,采用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防治措施进行生猪消化道疾病预防,降低养殖场内生猪发病的几率和发病程度,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