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诗意天地”

2019-02-04 16:04夏莺莺
考试周刊 2019年94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道德与法治

摘 要:困于“应试”“机械背诵”或“枯燥无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失去了该有的浪漫生机和动人意蕴。要摆脱眼前这种“苟且”,去追寻“诗和远方的田野”需要教师用心“看见”学生,厚植人文情怀;善于激发情感,注重以情动人;巧用文化浸润,提升人文素养;真诚评价,创新反馈方式;着眼长远,助力学生终身发展,把道德与法治课堂变成诗意盎然的一方天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诗意天地;人文情怀

由高晓松创作,许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中有这样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一句歌词准确击中人们内心柔软的那个角落,唤醒许多人内心潜藏却日渐淡忘的初心和梦想。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摆脱“苟且”的“诗和远方”必然应该是可以唤醒学生心灵的有神韵、有品质的课堂,必然是关注核心素养培育,关怀学生生命的“诗和远方”。追寻这一“诗和远方”必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此,本文尝试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为例做一梳理和探讨。

一、 “看见”学生,厚植人文情怀

追寻“诗和远方”需要教师真正地“看见”学生,做到“目中有人”。“看见”学生,就必然会看见学生的生活,就必然会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来做教学设计。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它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在教材每一框题的正文之前都有“运用你的经验”这一环节,非常注重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链接。但是全国通用的统一教材在内容上“城市化”倾向明显,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对于某些学生来说,“运用你的经验”这一环节中出现的场景离他们的生活还比较遥远,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问题的提出都要紧紧贴近初中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教学,让他们感兴趣,有话说,让课堂充溢学生生命的活力。

“看见”学生,还要看见他们的不同之处,把握初中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关注并努力满足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往往充满着能量,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思维敏捷,期盼得到来自教师的认可。他们对成长充满渴望,认为生活拥有无限可能。但身心发展的不协调性又会让他们呈现出“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与怯懦”等诸多矛盾状态。教师如果“目中无人”忽视学生,自诩高冷远离学生,尝试以自身的师道权威去压服学生,不仅会让课堂变得僵硬生冷,把学生从心理上推远了,而且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打从心里去热爱学生,宽严有度,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实施有温度的教育教学过程。

要真正“看见”学生,还需要教师摆脱应试教育模式下单一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的课程观,跳出应试窠臼。追寻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诗和远方”需要教师始终以“立德树人”为价值指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中一些一味追求考试成绩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仅完全忽略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与核心素养的培育背道而驰,而且为提升成绩而进行的各种机械背诵和大量练习有把学生异化为高分低能应试机器的危险。更有甚者只关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对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不闻不问。诸如此类的功利做法何尝不是学生避之唯恐不及的种种“苟且”。

二、 激发情感,注重以情动人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证明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增力或减力效能。追寻“诗和远方”的初中道德和法治课堂必然应该是情意融融的课堂。情感本身就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情感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系学生生活幸福。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和人格魅力,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如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归属感;精心导入课堂激起学生的好奇感;关注生活现实培育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感受胜任感;大胆放手馈赠学生信任感;及时合理评价带给学生成就感;师生在教学相长中收获幸福感等等。在“有情有义”的课堂中涵育学生对祖国、人民、劳动、科学和社会主义的热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情感世界。教师关注自己和学生的情感状态,和学生一起不断创造、积累美好的情感体验,在丰富内心世界的同时向他人传递情感正能量,会让课堂内涵更丰富深厚,会让师生的生命更有意义。

三、 文化浸润,提升人文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丰富的中华文化素材。有如七年级下册第三课《青春有格》中所引孔孟朱熹等人的名家名言:“行己有耻”“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语言精练含蓄典雅,较之一般表述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有如《青春飞扬》中所引王蒙的现代诗歌:“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活泼灵动意蕴悠长,易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有如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师生交往》中所摘录的墨子与耕柱子的名人典故,生动有趣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感悟。教材中诸如此类的中华优秀文化素材俯拾皆是,教师可以善加利用。或者用来导入,快速引起学生的兴趣,凝聚起他们的注意力,或者用来设置富有情趣和美感的教学情境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使得课堂有神韵、有品质。或者用来做课堂总结,哲意深远、犹有余音。让优秀中华文化在无形中形塑学生高雅的气质,浸润学生美好的心灵,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也在耳濡目染中加厚学生的文化积淀,增强文化自信。

四、 真誠评价,创新反馈方式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众多教育理论都告诉我们,学生需要教师的赞美。善用赞美方式的教师无疑是热爱学生的教师,他能通过细心观察捕捉到学生哪怕瞬间闪烁的智慧火花,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来自教师的赞美和肯定就像照在学生心灵上的阳光,让学生更健康地成长。教师的这种肯定不能是流于形式的空洞评价,而应该是发自内心实事求是的一种反馈。教师需要细心观察,运用智慧,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及时给予具体的肯定评价。

当然,并不是学生的所有言行都值得表扬,很多时候他们的举动明显违背了纪律等规则,必要时需要采用惩戒的办法。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曾强调:“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才,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誘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追寻“诗和远方”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不是只有赞美,而是需要教师运用智慧来实施惩戒。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给我们留下了通过赞美来批评的经典示范:有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的男同学,当即阻止了他,并在放学后跟这个男生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谈话。陶行知先生先分别用三块糖果肯定了男生“守时”“尊重老师”“勇于斗争维护规则”的优点,这些发自肺腑的诚恳赞美感动了这位男生,他流着泪表达自己的悔意,陶行知先生此时又送给他第四块糖果赞美他的知错就改。如果教师能执守自己的仁爱之心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就一定能积累足够的教育机智给予学生触动心灵的评价。

再甜美的糖果天天吃也会吃腻,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需要不断创新。传统的口头表述可以和积分兑换小文具等方式结合起来。不仅有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还可以通过对小组的评价促进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应该鼓励同伴,学生自己给出评价,让学生在客观评价他人、自己的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传统的结果评价之外,更注重过程性评价。灵活采用纸笔测试之外的质性评价方式,如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方式。

五、 着眼长远,助力终身发展

如果把教师比作弓,那么学生就是由这弓射出去的箭。要想箭射得又快又远,我们就必须瞄准未来之路上的箭靶。道德与法治课堂不是以学期结束的期末考试或中考为最终目标,我们必须看得更远,让今天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服务,学生也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着眼于长远的课堂需要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旨归,让学生能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着眼于长远的课堂也需要通过开展深度学习提高学生批判、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大胆放手退居幕后,给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要能引发学生动脑思考,鼓励学生张口表达,让他们在真实参与中体验感悟、反思提升。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使得他们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不断发掘自身潜力。这样在走出课堂时,学生才能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自己的出彩人生。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此时教师的“事必躬亲”和“事无巨细”不仅不是该褒奖的敬业行为,反而会成为束缚学生发展的桎梏。

追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诗和远方”殊非易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曹海永.走向教学的“诗和远方”[J].江苏教育,2017(11).

[2]欧捷.学生内心的“诗与远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0).

[3]王磊.“一诗”激起千层浪 “苔花”触动万人心——让古典诗词为道德法治课助力添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6).

作者简介:

夏莺莺,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崇川学校。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胡杨精神”与塔里木大学人文情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