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机制研究

2019-02-04 16:12房建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机制发展

摘 要:新时代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要聚焦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从政府促进“两个健康”发展的视角,运用制度解析法透视政策对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的促进机理,探索新时代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制度机制。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机制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4.006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4-0035-07

收稿日期:2019-05-13

基金项目:2018-2019年度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课题(XT201808)。

作者简介:房建,男,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社学与管理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两个健康”发展问题,既是重大经济问题,又是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在2018年11月1日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释放了强烈的政治信号、政策信号和工作信号,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课题組围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机制研究”的目标导向,研判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从政府促进发展的视角,运用制度解析法透视政策对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的促进机理,探索新时代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的制度机制。

一、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的研究综述

(一)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内涵及关系研究

有学者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前提基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1]。有学者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前提基石,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保障[2]。有学者也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行为将直接影响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考量和政策走向[3]。有学者则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问题,并非指其生理功能良好与否,要关注其社会交往层面的健康,诚信经营、新型政商关系、自觉承担更多社会责任[4]。有学者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阶级尚未形成,没有形成共同的政治认识,不可能产生统一的政治行为[5]。有学者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的逻辑基础是不能成为政治反对派,这是“健康”与否的底线[6]。

(二)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问题及困境研究

美国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初期,低估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7]。茅于轼认为,非公有制企业面临不健康不公平竞争,难以获得投资或银行贷款[8]。赵恩桃认为,经济政策还不够完善、“全民创业行动”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队伍不够壮大[9]。陈晓莉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存在不健康的错误认知,发展信心不足、动力不够,甚至向境外转移资产、移居境外。还有一些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以牺牲生态环境、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不健康不正常的政商关系等获取利益[10]。肖存良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掌握了经济资源而拥有社会权力,客观上会削弱基层党组织的部分影响力[6]。韩九云等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以不健康的“灰色”动机来参政议政,以获得人大、政协等职位来抬高自己身价,满足虚荣心理[11]。赵丽认为,观念歧视、非国民待遇、法规不健全、内部机制障碍影响“两个健康”发展[12]。刘凯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经济上追逐暴利,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折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形象[13]。

(三)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战略及路径研究

韩九云等认为,要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社会认可度、扶持提升竞争力。肖存良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外部环境需要与国有企业建立自由平等公正的关系,内部环境需要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和承担社会责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需要政治认同、政治参与和政治预期。陈晓莉认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优势体现在工作目标、作用对象、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等方面作用。范柏乃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要提高市场竞争、创业创新、企业盈利、社会资源获取能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提高思想政治信念、生理心理健康、法律道德素养、开拓创新精神和公司治理策略。邹坦永认为,非公有制经济要做到转型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市场主体与国有市场主体享受国民待遇等[14]。卜运安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要调整政策、法律、产权制度和投融资优化等[15]。

二、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问题与困境研究

(一)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与困境

1. 资源要素瓶颈约束与供给侧结构改革引起的问题与困境。“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改革,目标是从投资依赖走向创新驱动发展,导致非公有制企业出现了群体性压力。从供给侧视阈分析,压力来自资源要素的政策优化配置。“去产能、去杠杆”的强监管,非公有制企业资源要素约束加剧,尤其是发展要素制约加剧。经调研了解到,非公有制企业生产成本呈现上升趋势,原材料及资源能源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升等,引发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下滑;企业用地难度加大,严控土地政策与土地供应管控,企业用地更加严峻,中小微企业只能租用土地和租用闲置厂房。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用地政策的刚性,用地指标层层审批,手续繁杂、周期长、绿色通道梗阻,国有土地使用证拿不到;二是融资难融资贵,金融机构对过剩产能行业实行紧缩银根,安徽省的煤炭、光伏、水泥等产业过剩极为严重,有的行业过剩率高达80%以上,各大银行出于自身资金安全考虑,均对产能过剩行业收缩信贷,更加绷紧了非公有制企业的资金链。

2. 产业转型升级与内外部体制制约引起的问题与困境。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转型升级即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品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高产品质量等。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又困难重重,能转的时候没动力,想转的时候没能力。面对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转型升级信心不足心存恐惧,更受制于企业内部治理、传承换代、依法合规、融资债务等内外部体制障碍约束。经调研了解,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没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管理能力欠缺,企业发展状况不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这在一些家族性企业中尤为突出。一些非公有制企业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或抄袭模仿他者技术。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自身又无任何技术优势,市场竞争力就立刻丧失;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依赖地方政府的保护,或者某些政府官员的庇护,能够在特定的地区和行业获得垄断性利润。此外,也存在个别非公有制企业依靠偷税漏税骗税或依靠假冒伪劣、骗取国家财政资金等手段来支撑企业的发展。这些问题隐患长期积累,各种风险交织叠加,就会给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3. 经营环境发展变化与监督管理变革引起的问题与困境。从经营环境看,在加强安监环保等执法监管大背景下,非公有制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过去依靠经营粗放、大铺摊子、提速规模、高负债的企业,以及在环保、社保、质量、安全、信用等方面不规范甚至不合规合法的非公有制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治理压力。课题组调研了解到,市场需求低迷、经营税负过高、产能严重過剩、库存持续爆棚及安监环保监管约束,使一些企业经营处于低效率运转。从监督管理看,政府管理服务体制机制还没完全理顺,众多的职能管理服务部门职能交叉,没能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促发展的合力,管理服务功能不全面、质量不高,管理审批事项较多,办事手续繁琐、效率低下,该管的没管住,不该管的乱伸手。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三门”和“三山”等突出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领域有所抬头,对部门互相推诿和“三乱”等问题缺乏投诉督办的强度力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隐性成本依然较高,如电子机械设备制造行业的仪器设备检测、化验、计量等需要不定期年检,检测费数额弹性大,检测频度高,非经营性支出高,不少非公有制企业只得与具有“红顶机构”性质的质检研究院等签订年度服务合同。诸如此类,指望一道政令就能解决类似问题不现实,因而对未来的发展预期不稳定。

4. 扶持政策悬而未落与执行中厚此薄彼引起的问题与困境。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但政策落实刚性不够、韧性不足、效果不彰。有些地方和领域对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大政方针认识不到位,工作中存在执行平等保护产权、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等政策方面有偏差。有些扶持政策悬而未落,缺乏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政策够用不管用、政策优惠难享用。经调研了解,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认为惠企政策多,但政策享受门槛高,申报程序复杂有时只能望而却步,难以在政策中增强获得感,不同程度上强化了企业对政策的漠然态度。有的在政策执行时戴“有色眼镜”,资源对税收贡献大户倾斜,忽视对容纳众多劳动就业小微企业的支持。重视外来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的扶持,忽视对本土企业的发展奖励。有的在政策执行时“打感情牌”,政策资金成为部分利益集团的“私人奶酪”。有的政策执行时“中梗阻”,程序不透明,暗箱操作,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梗阻。差别化对待还表现在,金融机构对民营和国企差别贷款,在执行紧缩银根政策时对民营直接抽贷断贷,税务机关执行“营改增”政策给一些要求抵扣企业带来的税负增加,社保缴费征收政策执行这一征管机制变化给企业带来预期紧缩效应。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问题与困境

1. 对发展道路等认识模糊及新型政商关系处理引发的问题与困境。经调研了解,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质疑和否定非公有制经济的“杂音”,给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带来了困惑。如所谓“非公有制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加强企业党建和工会工作是要对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控制”等,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但制造了市场恐慌情绪,扰乱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及自身发展前景的信心,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信念动摇。一是思想漂浮、信心不足。少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当前经济形势缺乏正确的判断,对企业发展遇到的困境全部归于发展环境和制度性成本增加等方面,对投资信心不足、创新热情降温、做实业分心和高质量发展恒心减退。二是担心顾虑、不知所措。绝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当前反腐败趋向长期化、制度化高度认同,但同时又担心有可能会不同程度影响发展环境。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干部工作作风和政治生态、营商环境等有了根本的好转,但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门好进,脸好看,话好说,就是事难办”了,少数官员为了避免“负责任”“受牵连”,转而对民营企业家“软拒绝”,处于不吃、不拿、不干事的“三不”状态,直接影响办事的效率。三是缺乏认知、误解“亲”“清”。有相当比例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没能真正搞清楚“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实质及内涵,不再积极主动同党委政府部门多沟通、多交流,忽悠的成分多了起来,可能与少数部门少部分官员的“懒政”有关[11]。

2. 对自我发展的实现及功利型政治参与所引发的问题与困境。经调研了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政治参与的愿望迫切,渴望得到相应的政治待遇,并拥有一定的政治话语权,但在政治参与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治参与的认识偏差。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加党组织,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商联职务只是为了给自己戴一顶“荣誉帽”,目的只是想反映企业自身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参政议政主人翁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没能履行代表委员应尽的职责,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并不多,政治责任感不强。二是政治参与急功近利。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是为自己撑一把“保护伞”,以“弯道”超越方式拉拢靠近官员,利用官员掌控资源分配的大权,以利益输送攫取更大的利益[13]。构建与官员间的“共生关系”,博弈维持政商关系,实现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的“黑金”政治行为[3],攫取资本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三是政治参与的阻障屏碍,政治领域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的政策供给还是比较稀缺的[12]。存在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名额和工商联职务的安排有限,不能满足“两个健康”发展壮大的需要。

3. 对社会仇富担忧及私有财产不安全感所引发的问题与困境。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舆论更多地把企业家当成资本家,忽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对富人怀有仇富的心理和审视财富“原罪”眼光,为富不仁、奸商不绝于耳,让企业家们如坐针毡没有安全感。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经调研了解,有不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认为当前形势不明朗,风险系数高,认为还是以观望为主,多看少投,等待时机。部分有一定财富积累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国家意识不强,思想狭窄,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总是担心自己的财产在国内得不到保障,想方设法移民国外,转移资产,以寻求个人财产不受侵害。

4. 对遵守市场规则与违法违规经营“潜规则”现象引发的问题与困境。调查了解,少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遵守市场规则与违法违规经营上存有双重标准,既希望国家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依法办事,又想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破坏公正、公平的交易原则,甚至干出违法违规经营的事情来。经营者应遵守市场规则、诚信为本、守法经营,但由于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够充分及监管缺失,违法违规谋取暴利,不仅没有受到惩处,却受到地方保护,“明规则”不行,潜规则肆意横行,引发权力寻租,滋生各种腐败,最终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13],如劣质工程的出现,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危机等,无不与潜规则这只黑手的染指有关。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少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抓住发展环境宽松的机会,利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漏洞,通过以次充好、缺斤短两、质次价高及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等方式迅速实现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二是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合力不足,缺乏完整组织管理体系;三是思想工作缺乏深度,抓深抓好呈现力量不足、力不从心。

三、新时代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机制的建议

(一)新时代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机制建议

1. 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一是建立资源要素的政策支持机制,降低用地用能成本,提高现有工业用地率和增加容积率。扩大民营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规模,严格天然气价格成本管理。降低用工成本,及时落实国家降低企业社保费率政策要求,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形成政策支持的政策链条,在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上下工夫,增强政策的“获得感”“信任感”。二是建立减轻税费负担的政策支持机制。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推进“多证合一”“多规合一”改革,坚决取消和查处各类违规的中介费、手续费,政策执行要落地生根,完善监管评估机制,让企业在评价中有话语权。三是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结对帮助支持机制。通过非公有制企业经常性沟通联系,千方百计帮企业排忧解难,强化调研,听取真实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推动支持政策落地、落细、落实。

2. 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激励机制,探索非公有制企业自愿转型升级发展的激励机制,依法维护非公有制企业产权和权益,强化激励的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性,关键是建立把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下来的正向激励。二是建立推动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消费端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绿色环保的产业方向的制度机制。三是建立激励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的制度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公平营商“高地”,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效率更高。四是建立激励非公有制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政策支持体系,科技创新型企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的自身规律,可从做好政策激励、完善创新生态等方面推动其发展。搭建非公有制企业与具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平台,充分激发非公有制企业创新活力。五是建立激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发展支持民间投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民间资金提供投资渠道。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提高国有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例。创新投融资模式,发展公共投资基金,通过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吸收民间资本参与。放宽金融管制,引入民营机制,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用草根金融支持草根经济。

3. 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建立优化政策供给的制度保障机制,降低惠企政策门槛,提高政策的普惠性和实效性。针对惠企政策点多面广、补贴资金分散于不同职能部门等问题,建议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機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加大政策整合力度,避免“撒胡椒面”和重复交叉等影响资金使用效益,形成帮扶合力。二是建立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机制,将推动政策落实纳入督查巡察职责,形成自下往上的投诉机制和自上往下的专项督巡机制,对政策执行不力、人为设置障碍的严肃问责,解决政策够用不管用、“空头支票”不兑现等的政策“堰塞湖”“中梗阻”。三是建立领导干部抓政策落实的保障机制,建立领导干部亲力亲为服务企业制度和联系企业“直通车”制度,开展“一对一”企业政策帮扶,建立全过程抓落实的政策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政策成效考核评价指标,强化跟踪评估和考核兑现,解决政策执行中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根除权利相争、责任推诿等现象。用立行立改推动政策落实,确保各项政策实现最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4.  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常态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促进政策落实的常态长效机制,开展政策的公平性和公开性建设,增加政策透明度,增强扶持政策的效应。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政策文件汇编工作,使非公有制经济寻找政策支持时有据可查。常态化开展政策落实情况“回头看”巡察,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对“两个健康”发展发挥常态长效作用。二是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同志亲自负责,分管领导同志具体抓到位,层层明确落实责任。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考核体系,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并成为干部选拔任用重要指标。建立主要领导联系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助推更多企业做大做优。三是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长效工作机制。把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制度,健全非公有制企业“一月一走访、一季一会商”机制,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发展的困难问题。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政府部门研究制定涉企政策、规划、法规时要听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意见建议。

(二)新时代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机制建议

1. 建立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政策支持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建立依法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产权历史遗留问题的机制,妥善处理涉产权保护案件,重点解决各工业园区民营企业的土地证、房产证办理问题;保持涉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对政策有效期内企业按规定应当享受而未享受的政策尽快兑现,对确需调整的,合理设立过渡期;对各级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等因素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建立依法依规补偿救济机制;完善涉困企业挽救价值和再生可能识别机制,盘活优质资产。二是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建立政府重大经济决策主动向企业家问计求策的规范程序;召开经济方面的重要会议,邀请民营企业家代表参加;出台重大经济政策时,通过政府网站、报纸等媒体向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家征集意见;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倾听企业家意见并勇于纠偏。建立和完善与企业家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更加精细地做好企业、企业家服务工作,当好企业“贴心人”。三是建立对企业家容错纠错机制。企业家不是天才也不是完人,从创业到成功往往“九死一生”,在先行先试和企业创新出现某些失错和失败是难免的。对不涉及违规决策、没有不当利益输送,按照有关规定可以容错的,应予以宽容。要给遇到困难的企业家雪中送炭,鼓励遭遇失败的企业家东山再起。

2. 建立引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舆论及社会认可的正向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引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良好形象机制。培育塑造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开展企业家精神主题建设、加强企业家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引领企业家树立“产业报国、实业兴邦”的志向。同时,引导企业家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商业文化,结合市场经济新阶段,融入具有鲜明风格的时代特征,在企业创新发展中打造负责任的企业形象。二是建立尊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的鲜明导向机制,对突出贡献企业家、优秀企业家、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表彰。媒体宣传报道企业家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在转型升级、创业创新、守法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展示优秀企业家风采,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持续创新、转型发展。对优秀企业家给予社会荣誉激励,拓宽企业家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渠道,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理解企业家、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氛围。三是建立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排忧解难机制。通过心理疏导,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及时排解悲观失望情绪,使之保持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通过教育引导,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念,杜绝攀比消费、贪图享受、挥霍奢侈的不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通过弘扬和宣传成功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典型事例,实现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引领、教育培训、政策解读、政治安排、典型引领的自觉性。

3.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规范化、制度化的政治保障机制。一是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安排的制度保障机制。探索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长规律,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综合评价,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参政议政能力强、社会信誉好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吸收到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商联执委中来,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影响、荣誉上有体现。二是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制度,以构建“亲”“清”健康政商关系为纽带,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推荐使用和重要评选表彰,坚持一个入口,一套标准,凡进必评,凡宣必评。融合《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的实施办法》,建立各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结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安排工作操作規程》,建立由组织、统战、工商联等单位领导组成的协调工作领导机制,科学规范各环节工作程序,实行全程记实,把综合评价作为确定组织考察人选的前置环节,严把程序关,畅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制度性渠道[3],把举旗帜、作表率的优秀人士吸纳到组织内[11]。

4.建立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机制。一是建立理想信念教育引领深化机制。深化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信誉”的“四信”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引领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把准脉”基础上,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深刻理解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正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坚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信心。对困难与思想“两关注”,鼓励支持与教育引导要“两手抓”,团结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做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二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规律把握机制。准确把握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群体革新求变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把道德伦理软性规则和制度规定的刚性约束结合起来,形成不能失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制度环境。通过教育引导,培养成为“政治上有方向”“责任上有担当”“经营上有本事”“文化上有内涵”的企业家。三是建立“宏观调控、分类指导、企业主动、个人自觉”的教育培训机制。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点是思想活跃、时代性较强、思想状况层析性明显,在开展教育培训时按照“十六字”方针,使教育培训内容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集体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四维空间”。搭建学习教育培训平台,丰富、发展、规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学习教育。

[参考文献]

[1]范柏乃,邵青,段忠贤.非公经济领域“两个健康”的判别准则及健康指数构建[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2).

[2]祝远娟.试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两个健康”工作的辩证关系[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

[3]董大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7.

[4]尹紫薇.新常态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问题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6(8).

[5]蔡欣怡.绕过民主:当代私营企业主的身份与策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6]肖存良.结构、空间与文化——“两个健康”的政治学考察[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

[7]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市场与政府之间寻求平衡[J].社会观察,2004(9).

[8]茅于轼.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前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

[9]赵恩桃.促进安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10]陈晓莉.促进“ 两个健康” 与党的统战工作创新[J].中州学刊,2014(6).

[11]常州市委统战部课题组,韩九云.“十三五”时期非公经济“两个健康”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

[12]赵丽.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13]刘凯.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群体价值观状况及提升路径研究[J].理论建设,2017(4).

[14]邹坦永.新常态下实现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目标的对策建议[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15]卜运安.新型政商关系构建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8.

责任编辑:朱   列

猜你喜欢
机制发展
基于目前班级阅读下幼儿多元表达内在机制的创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浅谈基于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