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玲莉
[摘 要]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其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处理日常和涉外外贸业务活动的能力。结合任务型教学的优点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特点,通过具体的英语教学课堂实例,简要阐明了任务型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意义和效果。
[关 键 词] 任务型教学;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语言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98-02
一、任务型教学法概述
自20世纪80年代便兴起了任务型教学,其属于语言教学方法,强调人们应在做中学,在我国基础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做中学得到了良好运用,属于外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在任务型教学中,要求人们在活动中运用语言,而非单纯利用训练方法学习,不但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要求提升学生语言技能水平。对此,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语言项目与特定交际活动为基础,设计操作性强的具体详细的语言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具有结构性,它由教学目标(goals)、信息输入(input)、活动方式(activity)、师生角色(teacher/student role)、教学环境(setting)等要素组成。
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一些。任务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可以并行使用,相互补充,具备以下优势:一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二是完成各种语言学习任务,保证足够的信息量,并拓宽活动范围,从而在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应变、人际交往以及思考能力,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始终保持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激发内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的实施意义和原则
(一)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的实施意义
2000年,教育部颁发《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明确指出,三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但应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还应提高语言使用技能,具备听、说、读、写的技能,可以在规范书写各种应用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书面与口头交流,充分熟悉行业中常用的中英文文本,学会利用工具书查阅相关的语言资料,为此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在高职英语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确定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目标,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制定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英语教学内容。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管理、服务、生产以及技术型人才,为各个领域培养更多高等应用型人才。高职学校在开设英语课程时,不但需要讲授语言知识,打好基础,还应注重提高自身的英语应用技能,尤其重视涉外业务活动与英语处理日常活动的工作。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打好语言基础,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涉外交际活动中有效应用语言,反复训练,对此,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多开展变化性较强的互动活动,学生在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互动,产生英语的语言习得。任务型教学模式具备上述性质与特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为了更好地达成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应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的实施原则
如前所述,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之一便是通过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任务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要考虑任务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要考虑其中。一般来说,在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堂上开展任务型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为了达到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英语知识与技能可以全面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效果。二是可操作性原则,在设计英语教学任务时,应保证具有可操作性,保证应用效果。三是实用性原则,设计英语教学任务时不能仅注重形式,更多应考虑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任务设计中为学生创造活动条件,提供更多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四是趣味性原则,教师在设计英语教学任务时应保证形式的多样化与任务的趣味性,从多个方面保证教学任务的趣味性,保证班级学生多向沟通,充分利用人際交往、情感交流以及教学道具学习英语知识,及时有质量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运用的实例
Skehan(1998)将任务型语言教学任务分为任务前、任务中以及任务后三个层面,设定具体的运行步骤。任务前活动(pre-task)的主要目标为重构,包括教学活动与教学计划等方面,确定目的语,在减轻学生认知负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后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任务计划与语言点,促进后续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保证学习效果。任务中活动(while-task)主要设计多个微型任务,包括执行任务、计划后报告以及报告等方面,此阶段需要为学生建立完善的任务链,在简化单元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由易至难地完成教学设计,将初级教学任务转化至高级教学任务,促进高级教学任务的良性循环。任务后活动(post-task)包括操练与分析内容,且任务后的第一阶段则是保证教学目标的准确性,不能鼓励过度流利性。而在任务后的第二阶段,教师还应分解教学目标,保证综合性。
根据任务型英语教育的思想,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任务准备,布置相关内容,学生要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背景知识,熟悉课程话题等。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任务来分组并加以适当引导,在任务完成后还应做出课后任务总结以巩固学习内容。拿笔者学校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精读课程的课本《新编英语教程》第一册Unit 3的Language Structure的一组对话练习为例,该对话的基本句型之一为“This is the first time Ive been in Shanghai.”原对话中的城市为上海,由于笔者所在是广州,而且正好适逢第126届广交会期间,本校高年级部分学生可直接参与广交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能与外商直接沟通的实践机会。所以对大一新生来说,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很有必要。这种准备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明确交际任务来进行训练。教师可在学生熟读基本对话结构基础上进行任务分配,要求学生模拟在广交会上某企业的展位和外商进行简单的沟通。使用的核心句型为“Is this the first time youve been in Guangzhou?” 以及 “This is the first time youve been in Guangzhou, isnt it?”还要根据对方的肯定或否定回答进行更进一步的沟通,比如:
——Is this the first time youve been in Guangzhou?
——No, this is already my second visit.
——When were you here last?
——In 2017. I came with my colleagues to buy...
…
教师可以根据肯定和否定两种回答来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然后再将这两个大组按照外商所在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或其他国家再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完成他们将要采购的商品以及对话的结束,时间控制在三五分钟左右。然后两大组的角色可以调换再练习一次进行巩固。
通过这种明确自己任务和利用已获得的语言资源,结合他们可触及的生活情境,学生自然会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和动机,也会按照分配的任务和角色去思考、去设计、去参与、去合作、去操练,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实施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也达到了该语言技能训练的目的。当然,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应该作简明扼要的点评和总结,表扬好的环节,也指出不足之处。
四、结语
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主力军。高职教学任务的关键在于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为技术、生产、管理以及服务领域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对此,在高职英语课程的开设期间,教师不但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还应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在英语处理日常业务与涉外业务活动中有效应用英语知识,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更是重要。而任务型教学法在紧紧围绕教学主题,尽量紧贴学生生活经历、社会经历和认知范畴的前提下,通过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参与开放型的交际任务,从而符合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的原则,因此是行之有效并值得大力推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S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Cambridge:CUP,1998:130-132.
[2]陳科.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5).
[3]冯亚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方法浅析[J].职业教育,2016(26).
[4]李运祝.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俪人教师,2015(5).
[5]刘庆国.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12(6).
[6]魏永红.外语任务型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