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宁 王丽军
[摘 要]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理应奋进其中。阐述创新创业的意义,并对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不足四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进行思考和探索,提出适合大学生的措施,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 键 词] 高校;创新创业;现状;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34-0094-02
2018年9月26日,《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中提出:“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创业带动就业
能力,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活力,有利于创造优质供给和扩大有效需求,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指出要大力促进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升级,如加快推进互联网创新发展,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创客中国”“创青春”赛事中的重点展示品牌,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新时代要求企业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来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要求高等教育系统培养出具
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引领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高校大学生,应正确面对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提高成功率,让更多的大学生抓住时代发展特点,投身创新创业大潮。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指通过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最终使受教育者拥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通常被称为“双创教育”,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笔者认为高校进行“双创教育”的本质主要有两点:(1)“双创教育”的本质是关注大学生在双创教育中展现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综
合能力;(2)“双创教育”中的高校大学生范围不仅仅指在校的学生,也特别强调一直坚持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一)国家发展与人力资源建设需要
新时代要求企业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来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并要求高校应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
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引领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型国家建设,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战略支撑,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之一在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高校是培养这一人才战略的主阵地。在“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大学生成为社会各界和高校大力扶持的重点群体。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专业教育融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这是高校肩负的责任,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途径之一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紧密相连,将不断提高、激发高校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充分将自己的专业优势
融入其中,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进而激发传统高校专业教育的活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两者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尝试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促进专业课所学
知识的巩固,通过实践获得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相应的技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都过硬的应用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
(三)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良性发展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不完全数据显示:2010—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706万人。而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了800万人,教育部消息称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的新高,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自主创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目前创业的成功率较低,但对缓解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法,利于创新创业与就
业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发展。
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其在校期间参与的创新创业
项目一般是从所感兴趣的项目入手,经过一定时间的实地调研、实践,积极参加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等活动,推广项目成果,助力实现更大的突破,可以有效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四)提高实践能力,满足自我发展
部分有创新创业潜质和能力的在校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是满足个体发展的客观需要,创新创业对新时期大学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适合创业的学生只占少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走上就业道路。
三、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伴随智能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活动受到极大关注,存在诸多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挑战。
(一)高校学生进行双创活动的优势与机遇
1.高校学生是最适合创新创业的群体之一
他们充满活力,敢于创新创业,善于创新创业,不惧怕失败,不迷信权威,另辟蹊径,打破陈规,且具备专业知识;紧跟消费潮流,产品贴近消费市场,大学生正符合创新创业的基本姿态。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创业导师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给予大学生更有效的指导,为学生指引方向。
2.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大力支持青年创业。大学生创业工作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例如,各省、市、自治区也积极地响应国家号召,广泛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基地,鼓励和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在税收、房租、贷款等方面给予减免、优惠等大力支持,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创新创業环境。
3.国家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鼓励提升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增加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鼓励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为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撑;鼓励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序对接。
4.学校提供丰富的资源
创新创业作为新时期国家的发展战略,得到高校的积极响应,各高校统筹资源,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或“创业学院”等机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二)高校进行双创活动存在的不足
据教育部统计,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创办以来,累计有947万名大学生、230万个大学生团队参赛,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根据前四届获得金银奖的528个项目调研数据显示,创意类项目赛后成立公司的,有一半左右完成融资,19%的项目完成5000万元以上的融资;实践类项目2018年的年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占比为13%,最高的项目年收入突破2亿元。但是,目前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仍存在几大问题。
1.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比较传统
大部分高校对双创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明确,注重专业学科教育,忽视“双创教育”,或者直接将两者分离。(1)“双创教育”课程大多以讲座、选修课等第二课堂模式进行,并没有真正纳入学校的必修课程中;(2)师资匮乏,“双创教育”多数依靠本学科或不同学科校内教师,多数是行政类教师、“双师型”教师占比较少;(3)开设的实践课程数量很少,且没有统一的教材,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高校学生缺乏创业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资金紧缺
启动资金来源于父母,创业项目以小微企业、“互联网+”为主;专业知识处于学习阶段,在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创业领域略显吃力,社会经验不足,对市场认识不够,风险意识不强,创业中面临诸多风险。
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途径
作为在校大学生,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有效创新创业呢?可行的途径探索如下。
(一)专业基础知识学习
1.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和自主学习,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弥补知识的欠缺;积极参加创业训练营、KAB创新创业教育等培训活动,接受专业的训练;积极请教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投资人、专家学者等创业导师,请他们在创业方案、创业渠道等方面进行创业辅导,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2.通过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训练发现创业机会,理顺创业思路,形成创业规划的能力;通过参加企业经营模拟类比赛,如创新创业杯”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新道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比赛,训练企业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与执行力,提升了学生的企业经营能力,培养了管理素质,训练了创业技能,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提升。
(二)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1.自主创业。利用自己熟悉的环境和资源,如以校园学生群体消费市场、所在城市的消费市场为目标,从自己身边寻找市场机会,整合学校、家庭等各方面资源,进行创业实践,例如开网店、海外代购、加盟店、供水代理、物流代理等校园代理,新生入学日用品销售,工艺美术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如咖啡店、甜品店、奶茶店等餐饮店,维修站、打印店、旅游服务社等。
2.依托学校资源平台创业。依托学校创新创业中心等平台提供的场地、资金、服务等,进行创业实践。理工科学生可利用自己或教师的发明专利,形成产品,并以专利产品为依托获得风险投资的资助建厂,进行市场化推广,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创业。文科如经管类学生,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组成团队进行企业咨询,提供咨询服务等。整合校企合作资源,利用合作企业的资金和市场,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创业。
五、结语
根据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高校应结合社会
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业
能力,不仅推进高校自身发展,也为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为世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涛.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7).
[3]徐占东,梅强,陈文娟,等.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特质与创业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究,2017,37(9).
[4]冯琳.大学生创业的形式和途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9(11).
[5]吴敏.对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形式的几点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