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村庄美 生态文明谱新篇

2019-02-02 03:59
浙江林业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全村山村生态

编者按:

近日,由中国生态文化協会组织的2019年“全国生态文化村”遴选命名活动结果公布,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德清县新市镇蔡界村、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潘家浜村等7个行政村获此殊荣。至此,浙江省已有45个村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本期“特别策划”将为读者介绍这7个行政村,展示生态文化村建设成果,传播生态文化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

柿林村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东南部,地处四明山腹地,平均海拔550米,属高山台地。村区域面积6.0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289家,人口650人,其中党员40人。2018年,柿林村人均收入达2.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余万元。

村庄依山而建、西高东低、错落有致,是一座文化结构十分完整的古村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0月,金黄银杏、火红柿子与古村构成一幅唯美的秋日山居图,柿林村目前已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列入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又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柿林村以丹山赤水景区为依托,集“绿色、红色、古色”文化于一体,不断推动生态环境、文化、产业建设,2018年已成功创建成为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

柿林村的景区由以丹山赤水、鹰岩洞天、狮王悟道、淡瀑飞水、八卦仙台、仙人指路、秋水长滩、四明道观为代表的“丹山八景”和30多处其他景点组成。区内古树参天、竹木蔽日、溪水潺潺,是人们享受自然山水风光、了解历史文化、品味山乡风情、休闲娱乐度假的极佳生态旅游地。

柿林村拥有粮田面积572亩、旱地面积341亩、柿子林面积200多亩、山林面积6202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1.1%,污水处理率100%。村中有10个山塘水库,两条大溪流:一为北溪,源自四明山镇梨洲,至柿林白鳖洞附近出境,注入鄞州区皎口书库;另一为赤水溪,贯穿整个丹山赤水风景区,通过近几年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五水共治”、省生态基地和省森林人家的成功创建,柿林村的村庄更整洁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

柿林村自古以来“重教敬学”风尚盛行,形成了独特的“耕读传家”文化。历代柿林人,皆以“耕读传家”和“善于学习”为传统美德。“耕读传家”突出的是一个“读”字,主张“重视知识、培养人才”,宁可自己艰苦,也要让孩子上学读书,走出大山,成为历代家风,此亦逐渐成为柿林全村之民风。而柿林村村民历来质朴、善良、勤劳、聪慧、待人诚恳的传统美德也至今未变。除此之外,柿林村延续至今的一些婚俗、上学仪式、沈氏祖训等民俗文化同样延续至今。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柿林村根据村落独特的人文魅力,把这一元素特点融入到村庄的建设之中。重修沈氏宗祠,传承祖训,改善民风;开辟中共四明山第一支部纪念室,展示柿林村厚重的红色文化,使之成为宁波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给古树标上树龄,展现柿林村久远的生态文化;举办丰富的文化节庆活动。

柿子、茶叶、竹笋、花卉等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吊红”柿子播种面积200多亩,年产10多万公斤,产值60多万元,2006年柿林“吊红”正式注册为“阳春红”柿子,从此有了自己的品牌。茶叶1200多亩,产值50多万元。满坡遍山的茶树,犹如翠龙蜿蜒盘旋,与绿水青山为伴,与清风云雾为侣,成为四明山上一道绿色的风景线,为山区农民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柿林村有竹林400多亩,盛产毛竹、竹笋,其中又以“笋干菜”“羊尾笋干”为主产,随着旅游业的开发,笋干菜、羊尾笋干等农副产品以向游客销售为主。

柿林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经济。2002年按照“一点启动,全面带动”的旅游发展思路,成功开发“丹山赤水”风景名胜区,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使其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2016年研发的柿子酒,还在2017年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世博会上荣获金奖。随着这几年柿林村旅游业的发展和柿子酒知名度的不断提升,销量也节节攀升。目前柿林村拥有农家乐餐馆23家,民宿19家,总餐位数1750个,床位293余张,全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00余人,可以极大满足游客的需求。

德清县新市镇蔡界村

蔡界村位于杭嘉湖平原中部,德清高新区北侧,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京杭大运河穿村而过,村里河道密布,村民沿水而居。2000年由新联、杜井和蔡界三村合并组建而成,村区域面积5.6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223人,785户,党员99人,主要以水稻、桑蚕、蔬菜及农业观光旅游、特色农家乐等产业经营为主,先后荣获湖州市美丽乡村、湖州市农村文化达标村和美家园精品村等荣誉称号。

蔡界村坚持“村强、景美、民富”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村庄人居环境,创造出符合蔡界发展的振兴乡村模式。近年来,蔡界村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面貌进行整体提升,通过对村庄多处闲置用地进行小公园式的节点改造,美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大增强。依托这次蔡界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创建契机,结合蔡界村民俗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以此来带动民宿、农家乐等特色经济的发展。

蔡界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湿润多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蔡界村乡村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和休闲公园绿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逐步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精品村庄。当地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也十分支持该项工作;村里还享受到了上级部门给予的农村绿化用地政策,租用、流转、补助相结合的方式,也保证了绿化用地需求;在当地林业部门的指导下,还建立完善了绿化管护制度、长效管理机制和平原农田林网产权制度。蔡界村还统一租赁了1.3万多平方米的边角区块,种植千余棵榉树、香樟、红枫等绿化苗木,形成村庄绿化新景象。不仅如此,每户农户家门前都开辟了一块庭院绿化,种上金橘、海棠、南天竹等花卉苗木,全村庭院绿化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在千亩农业园区内,榉树、北美红枫等2000余株珍贵彩色树种,形成了一个高标准的农田林网。

蔡界村从2015年开始通过“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等專项行动,拆除涉污企业17家,彻底告别了散、杂、乱,迎来村强、景美、民富,如今的村庄干净、整洁,河面清澈如镜。

蔡界村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在每年清明节,组织村民参加镇上的蚕花庙会活动;在端午节,组织村民进行裹粽子比赛等活动;在重阳节到来之际,为村里的老人送上蛋糕;在元宵佳节时,组织妇女组长、党员同志做元宵,送元宵上门;在腊八节那天,村干部和党员志愿者为村里的老人、孩子准备腊八粥;每年春节前,都会举办“蔡界村年俗文化节”。除新建的3个安置区外,蔡界村还打造了田口古村落,同时还新建了老年活动中心、灯光篮球场、图书阅览室、乡村大舞台、文化礼堂等活动设施。

蔡界村以“公司+村+农户”的形式成立了旅游公司,注册了蔡界商标,开发水田面积535亩,投资建起一个2000平方米的商贸中心、一个面积约2500亩的休闲农业观光园。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的50多万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117万元。围绕“运河粮都、甜园蔡界”发展定位,以千亩粮田为依托,努力引进农业观光项目,实施全域美丽目标。目前村内耕地面积4426.85亩,效益农业种植面积1.5万亩,主要有水稻、桑蚕、养殖、蔬菜等产业,全村现有企业48家,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10.6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万多元。蔡界村大力支持村民开办特色农家乐,发展高端民宿、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蔡界村经济向绿色、健康方向发展。例如,通过政策宣传引导一大批农户建设民宿,增加床位、餐位,利用电子商务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农户发展旅游经济,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潘家浜村

潘家浜村位于秀洲区新塍镇南端,区域面积4.06平方公里,嘉湖公路和洪新公路呈“十”字形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耕地总面积3535亩,有村民小组13个、美丽乡村保留点1个和别墅规划小区1个。潘家浜村领导班子现有成员5名,全村现有党员53名。农村经济总收入1.49亿元,集体经济收入96万元。

自创建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以来,通过努力实践,全村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潘家浜村主导产业有翠冠梨、葡萄、蔬菜、水蜜桃等产业,另外苗木产业发展迅速,全村拥有苗木基地10个。有家庭农场4个、传统蚕桑文化博物馆1个和综合性文化礼堂1个。目前潘家浜村绿化公园面积55亩,小区公园亮化景观按照景点式打造,全村自然环境优美,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形成了产业、公园和美丽乡村精品路线相结合的生态文化基地,近年来获得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浙江省森林村庄、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和市级生态村等荣誉。

潘家浜村规划较为合理,全村在2002年就开始发动农户做好产业结构调整。村庄内部道路两侧实现绿化全覆盖,主要道路洪新公路沿线和嘉湖公路两侧水杉树树龄都有80年之久,风景秀丽。最近几年全村河道完成清淤和护岸修剪,对河道进行自然修复,清理沉船和渔网。村中的绿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嘉兴市唯一一家餐厨垃圾回收处理企业,是国家循环经济环保试点企业,负责整个嘉兴市的餐厨垃圾回收,变废为宝,产生生物燃油和肥料,企业示范性和带动性较强。潘家浜村通过两年建设,2016年全村完成4个污水处理泵站和农村生活污水纳管收集,现在村内无废水排放和空气污染。

2017年潘家浜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通过一系列文明创建,全村百姓对居住环境、生态保护、治安状况和村里的服务模式满意度达到90%。目前潘家浜村已建成灯光篮球场、室外室内排舞场以及综合性文化礼堂,百姓业余活动丰富、安居乐业。

目前在潘家浜村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每年组织村民进行义务植树,并申请珍贵苗木树种发放。村内有一棵1200年树龄的唐代梓树,对其进行了保护性养护,并开发成为古树旅游参观地。村内还有100年以上树龄的榉树9棵。潘家浜村还建立了“生态保护村规民约”,重点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化写入村民规章制度,并以制作成通讯录的形式发放到每家每户,每年还会通过“村晚”宣传生态文化。

潘家浜村有独特的生态产业传统。在2002—2003年完成土地整理后,发动村民种植翠冠梨、枇杷和苗木。通过这几年产业结构调整,潘家浜村现有土地流转面积2100亩,全村仅翠冠梨就有1200亩,葡萄种植550亩,苗木650亩,目前全村林木覆盖率68.8%,村内乔木树种达30多种,人均拥有乔木数量达9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13平方米,其中公路、河道、干渠、堤防等干线绿化率达97.6%,林网林带控制率93%,单位林木覆盖率29%。中心村庭院绿化率达99%,中心村视域内宜林绿化率100%。传统蚕桑产业每年有递减趋势,取而代之的是绿化和翠冠梨。目前潘家浜村产出水果主要销往浙北最大的水果批发市场——嘉兴市水果批发市场,或在网上、线下零散销售,农户增收效益明显。产出苗木主要供应当地和相邻省份绿化工程等项目。

目前潘家浜村有家庭农场3个、农庄2个、水果产业基地1个。成立了本地“新塍”品牌推广,对外包装全部统一。成立了潘家浜村水果专业合作社和桑梓乡村旅游有限公司,逐步发展壮大水果产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随着生态产业的发展,目前潘家浜村有农家乐10户和民宿5户已经对外经营,村民增收渠道增加。

诸暨市赵家镇宣家山村

宣家山村位于赵家镇东南部,距赵家镇镇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村庄整体坐落于会稽山西麓丘陵山区,由里宣、外宣、杜家坑、黄坑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12.67平方公里,有村民小组17个,共674户,人口2343人,其中党员95人。村内有香榧林5500多亩,千年香榧树近500棵,有着“中国香榧第一村”的盛名。村内始建于清代的宣氏宗祠,古色古香,身处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梁柱上的木雕“牛腿”栩栩如生,目之所及,不得不叹服先辈们手艺之精妙。

宣家山村以“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为发展目标,努力打造“村美、户富、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利用宣家山自然山水等生态资源及村庄的文化魅力,发展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实现了跨越发展,成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宣家山村已先后获得“全国基层党建示范点”“全国绿色小康村”“浙江省旅游特色村”“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绍兴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宣家山村为建设美丽乡村,共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各项民生实事工程建设。

宣家山村土地总面积共1.9万余亩,林业用地面积为1.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2.5%,村内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有生态公益林1.33万亩,拥有野生植物143科379属627种,野生动物22目55科217种。有香榧林5500多亩,位于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的核心区域,是国内香榧栽培面积最大,香榧古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2013年5月,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12月,会稽山古香榧群入选“中国最美森林”,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的最美森林。宣家山村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榧山云海、黄檀溪、走马岗练兵场、望湖崖、乌龟岩、引马池、三坑湖等多处景点。

近年来,宣家山村在香榧、茶叶等农业种植方面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加强对水源水质的保护。同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户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降低化肥用量,提高有机肥使用量;严禁秸秆焚烧,加强秸秆还田利用,适时使用秸秆腐熟剂,有效减少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在,村内环境优良,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土壤和水体质量更优,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非常适宜居住。

宣家山村结合“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河道清理、山塘水库清淤等一系列行动。为了美化村庄环境,宣家山村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建设,在村内党建公园、道路等处设置绿化景观15处,在村主要道路旁种上了桂花和香樟树等景观植物。完成污水处理工程,实行雨水管和污水管分流,污水管接入沼气净化池,通过沼气净化达标排放。通过科学规划实施,如今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宣家山村正逐渐展现在大家眼前。

宣家山村本着人文化原则,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注重挖掘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元素,把文化融入村庄建设中,体现村庄独特的人文魅力。本着这一原则对宣氏宗祠进行了修复和立面改造,对嵊诸古道进行了修整,整理了一批历史典故、口碑传说,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内涵。

宣家山村非常注重文化传承,主要有三大文化传承。勾践精神的传承。在宣家山村深处有着一处神奇的自然景观“走马岗”,其上有一方大岩石,有着一个个马蹄形的足迹,相传越王勾践曾在此艰苦练兵。这个传说代代相传,故此,有恒心、有毅力、能吃苦的“勾践精神”深深地刻入每个宣家山村儿女的骨子里。一代代宣家山村人秉承着这种精神不断奋斗,造就了现在村美、民富的美丽宣家山村;剪纸艺术的传承。宣家山村有一批热爱剪纸艺术的传承者,更走出了像宣利清这样多次获得全国剪纸大赛奖项的优秀非遗传承代表。她每年都会在村里开展一次剪纸技艺的培训活动,让剪纸技艺得以在宣家山村薪火相传;香榧文化的传承。宣家山村是古香榧的核心产区,据科技工作者调查,宣家山村的香榧人工栽培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关于香榧的采摘、炒制技艺文化代代相传。如今,榧农传统的枫桥香榧采制技艺已入选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宣家山村注重村民的生态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开展内容积极向上、形式多样,每年开展各类活动不少于12次,以此提高村民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此外,村内还通过举办香榧节、樱花节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形成对比,提高村民对生态文化的兴趣。

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

独山村位于遂昌县西南,距县城48公里,全村由8个自然村组成,共249户,619人,地域面积30.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37亩,山林面积4.35万余亩,茶叶种植面积865亩。独山村是一个历史文化保护村,村西有天马山、小赤壁等景点,几百年来,独山村的典型古代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整个村庄仍保持着古色古香的风貌,享有“明代一条街”之称。

独山村位于乌溪江水库,是一个移民聚集村,全村共386人,其中有120多人是乌溪江水库后靠移民。同时,独山村又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历史建筑和独特自然山水资源的古村落,是浙江省首批3个历史文化保护村之一。村内不仅拥有明代一条街、古城墙、独山牌坊、贞节坊、隆庆古井、古栈道、遗爱亭、天马山等旅游景点,还流传着“纸帽铁帽”“石狮子偷麦吃”“七仙女”等民间传说,以及叶奥中举、汤公情等名人典故,更有当年遂昌县令汤显祖的华丽诗篇让世人广为传颂。

近年来,随着遂昌县委、县政府“统筹城乡,经营山水,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战略的提出,独山村依托丰富的文化和山水资源,以及周边飞石岭景区、王村口红色古镇等景区的辐射效应,积极发展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焦滩乡党委、政府及县移民办的关心支持下,独山村村民投资近百万元创办了9家农家乐(其中2家系乌溪江水库移民创办)。开业以来9家农家乐接待了近3万人,先后组织了“端午独山访古游”“汤公情”情景表演等活动,将400年前叶奥中举、汤公贺喜、品茶吟诗、收徒拜师等情景再现于人。2011年被列为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村,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村委会积极开展天目山防护栏游步道,钓鱼台遗爱亭修复,文化场地、村庄道路硬化,新建独山村小区,委托中国美院完成古寨建设性规划前期工作。县移民办先后扶持资金40多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等项目建设。

衢州市衢江区黄坛口乡茶坪村

茶坪村位于衢江区南部山区,与大洲镇、举村乡和遂昌县交界,为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村。茶坪村风景秀丽,森林资源丰富,竹海荡漾,景点众多,是名副其实的“江南小九寨”。整个村落沿茶坪溪南北两侧依山而建,平均海拔572米。目前全村村域总面积15.9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27万亩,其中毛竹林9007亩,公益林8299亩。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1.5万个/立方厘米,素有“天然氧吧”之称。

茶坪村自然资源丰富,村民主要以种植高山蔬菜、茶叶、板栗、毛竹等作物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茶坪村依托“绿色茶坪、千载仙谷”的独特环境,在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前提下,投入700余万元打造美丽乡村,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先后实施了污水处理、地标景观、墙体景观、游步道及护栏建设、垃圾分类等项目,打响了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名号。目前全村共有农家乐经营户12家,带动当地100余人就业,年接待游客逐年上升,全村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营业总收入200多万元。

2014年,依托黄坛口乡“紫微星谷”国家3A级景区创建,茶坪仙人谷景区成功打造“灯笼谷”景观。茶坪村仙人谷挂起了1230盏灯笼,每晚齐齐亮灯。古色古香的白墙黑瓦,铮铮淙淙的山涧流水,盘旋竹海的游步道,四季不同的梯田美景,修旧如旧的历史文化古村落,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让游客们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茶坪村一直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茶坪村古树较多,近年来茶坪村民高度重视古树保护工作,定期检查古树生长情况,邀请区林业局专家指导保护工作。茶坪村在进行项目建设时不忘环境保护,在建设漂流项目中,注重保持生态原始风貌。“五水共治”以来,村内溪水变得更加清澈了。

桐乡市大麻镇海华村

“三千亩水域秀和美,八百年村庄云和海。”海华村地处杭嘉湖平原的中部,是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村落。村内河道纵横,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生态宜居,获评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森林村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慢生活休闲旅游示范村等诸多省级荣誉。

海华村四面环水,村内河道纵横,河网密集。沿河有成片的杨柳、翠竹、香樟、水杉、榉树以及合欢等名木古树,现有各类树木数十万株,仅树龄在30年以上的大树就有3万多株,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村内不仅绿树成荫,更有野生鸟类40余种,其中数以百计的野生白鹭和灰鹭更是海华村的一道独特风景。村内至今保持了原始的江南水乡村落风貌,是浙北有名的景区村庄。

海华村以改善村民生活水平为着力点,不断美化乡村生态人居环境,逐步提高广大村民生态环境意识。集中治理工业“三废”,有效控制了工业污染;严禁秸秆露天焚烧,推广生态型农业技术和农药的控制使用,有效控制了农业污染;完成生猪养殖转型升级,对排放废水较多的高温水产养殖实行退养;全面实施环境洁化整治工程,全村建设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有效杜绝了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

海华村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建立生态环境长效机制,在全村上下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生态生活方式。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资源,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建造18公里环河绿道,通过各个旅游景点作为展示场地,既提高了生态文化建设的辐射影响,也使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揚;建设桐乡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设置生态文化教育课程,提高青少年的生态环保意识,用生态结合历史文化,全面提升生态文化基础建设;不断健全生态文化制度,不断加大生态环保宣传力度,在村委所在地、村公园、主要道路等地设置一批美观大方的生态环保宣传牌十多处;建立生态文化活动室,订阅环保科技书刊,使村民及时了解国家的环保动态,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猜你喜欢
全村山村生态
全村唯一收件人
我请大雁落山村
山村之晨
山村晚归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Beams Up
盱眙生态藕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