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虎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不只是一个“授人以鱼”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面广、人生哲理丰富,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能引导学生发掘知识的深层内涵,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中语文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内涵相对于小学阶段更加深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主要是通过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应试教育使得学生陷入一定模式的大体框架,致使思维受限。而新课改的实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脱离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掘语文课本中表层涵义下隐藏的深层意义,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小学时期的语文学习,以拼音、汉字的为主,但升入初中以后,语文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加深,难度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只有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从而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目前,在中考的大环境下,大部分教师字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实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例如:在学习文言文时,“者”“也”“之”等字在不同的句子里代表意思不同,但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一带而过,直接进行了翻译,忽略了学生思考的环节,学生机械接受老师所讲述的知识,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遇到问题时只会等待教师说出答案,削减了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新课改的提出,以往传统、死板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今教育的变化,但现在仍然有很多学校、老师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的优秀程度。在课堂教学时,没有将课堂还给学生,仍以教师自我为中心,整堂课下来,教师讲述的内容占95%,学生的思考时间严重不足,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学质量也无法提高。
在初中语文教学时,为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则需要设计不同环节,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初中时期,学生的思维较活跃,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听、说、读、写、练等各方面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用眼睛看、耳朵听,还需要好笔记,勤于观察,用心思考。在人教版的初一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都是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思考写出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对课文进行重点讲解,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启发。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一年级诗歌《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启发学生对诗歌内所描写的景象展开联想,体会作者写作时内心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经过联想或想象,将心中所想之景记录下来,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离不开课堂学习。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针对所学知识点,使用提问法、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中《春》时,教师在进行导入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春的歌曲和图片,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描述春天的特点,再引入“春”这个课题,通过讨论,思维的相互转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课文背后所蕴含深意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为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应该给学生创设问题的“两难情境”。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风筝》时,课文中用到了“嫌恶”一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将“嫌恶”换成“讨厌”好不好,有什么区别?通过对问题的创设,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嫌恶”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俗话说“阅读是语文的根”,语文的学习并不仅仅只是课堂上课文的掌握,课外丰富的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让学生寻找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历从量变到质变,思维能力不断升华。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初中语文思维培养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相互配合,只有进行不断探索,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收获更多,思维能力提升才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