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聪儿
写作是学生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再创造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写作激情,就谈不上审美的创造。为了促进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笔者以为不妨尝试让学生写写随笔。随笔是随意而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文学样式,题材广泛,写法随性,结构自由,学生往往乐于接受。
随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把生活中的各种元素都纳入到写作范围中来,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肯把目光投向生活,细心观察生活,那么就可以搜集到很多素材,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话题进行写作,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在随笔训练中融入自身的真情实感,遵从自己的内心,写起来自然会感觉到创作的愉悦。汪曾祺在回忆他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时,曾提到过沈从文先生的教育风格。他说沈先生不赞成命题作文,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所出的题目都很具体。有一次沈先生给出的题目是 “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最后都发表了。由此可见,沈先生当年的教学方法也在于让学生把目光投向生活。
高中生的心灵已经受到无形的束缚,他们经常苦于两点一线的日常,随笔这块自留地可以让他们随时倾诉学习生活的烦闷和压抑,也可以让他们放下包袱,尽情感悟现世的美好,从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只要学生在随笔中体现出那一抹亮色,我们就应该给他点赞。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释放他们的性情,唤醒他们的心灵。
有一位学生喜欢看本地的姚剧《九斤姑娘》,于是写了随笔《九斤的眼睛》。文中写道:“九斤的眼睛是灵动的,她说话时,眼睛机灵地转着,对方每个细微的举动都被尽收眼底;她高兴时,眼睛也盈满了笑意,整个人就像一阵春风,为他人送去温暖;她思考时,双眉紧蹙,一对眸子如黑葡萄一般滚来滚去,滚了几圈,就定在中间,嘴角一扬,嘿,有主意啦……”
姚剧是我们这儿的地方戏,现在的90后和00后大多不感兴趣,但这位学生因为从小就是戏痴,所以把它写入了随笔,写得十分贴切生动,真可谓是发现了生活中的美,体味到了生活的乐趣,后来我把她的随笔推荐给班上的同学们,没想到班上竟掀起了一股戏曲热,无意间一篇小小的随笔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强调生活体验的日积月累:“人的满含思想感情和记忆的印痕的意识”。这些 “意识”从何而来呢?从生活和观察而来,创造力离不开客观世界,离不开生活的土壤,这位学生的写作触点就是观察生活,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呵护学生敏感的心灵,教会他们用心生活,留心观察,积极发现生活之美,并且诉诸笔端,而显然写随笔是很好的方式。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直接经历,尤其是高中生。所以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也可以成为丰富人生阅历的重要途径。解读他人的优秀作品,通过阅读有意识地透过文字的表面,看人家怎样组织语言,表述思想。每一次阅读总会或多或少地被文字传递的情感打动,或者对书中人物的经历体验产生共鸣,或者被优美或深沉的语言震惊。这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们及时以随笔的方式记录下这些感受,哪怕是零星的,逻辑不通的!只要有思想的火花就好,即使没有各种体验和感受,也可以把看过的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转述出来。这样做既可以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也可以叩击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在体验他人的心路历程时,不断积累和丰富另一种人生经验。
在授完《项脊轩志》后,我给学生们推荐了《浮生六记》和《活着》。于是就有学生在随笔中感慨“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可见,阅读过后,在内在情感驱动下,表达的欲望已被点燃,他已经在主动思考人生了,只是有点消极。我深知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解放的过程,艺术的心灵首先是自由的心灵在解放的状态下,个体的生命能量和想象力才会充沛而活跃,创作主体的深层心理才会充分绽放。如果教学给学生太多的束缚规范,模化训练或者过于具体的预设,都会影响学生的自发性创造。因此,对于这位学生流露的消极情绪,我没有过多点评,我只是顺势又推荐给他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他自己慢慢体会。水到渠成,两周后,这位学生的随笔如是写道:“我欣赏苏东坡的绝对不仅仅因他是天下奇才,然更多的是他一生中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豁达的心……”读到此,我倍感欣慰,原本的消极没了,字里行间洋溢的是对苏的敬佩,以及他本人对生命的参悟和宽容。
在尊崇学生心灵的自发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阅读,去发现文学作品的美,然后激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用随笔的形式随意记录自己的感受,这样,既能丰富他们的阅读积累,又能储存写作素材。而且因为随笔的活泼和自由,学生会更乐于主动地写,也即主动地创造美,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写随笔的态度应该是“随意而不随便”,个别学生看待随笔有时也会流露出“不当一回事”的情绪,真把随笔理解为了“随便写”,顺手涂几下,应付了事。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切莫听之任之,应积极想好应对的策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积极性产生于成功的体验,所以老师应在这方面多加努力。譬如可以每周或间隔一周进行一次随笔交流会,鼓励学生们拿出自己认为不错的随笔与同学们分享交流,也可以由老师推荐优秀随笔上墙;再者也可以把一些优秀随笔装订成册作为班级的阅读资料。这些分享无疑会激励士气,开拓思路,启迪智慧,当然还可以让学生们在同龄人的作品中借鉴到宝贵的经验。对于被分享的学生而言,同学的肯定和赞美也会让他收获满满的创造美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曾经遇到过一位女生,平时对写大作文兴趣不浓,但每每写随笔时,总见她思维活跃,很富才情。为了彻底激发她的写作热情,我经常挑一些她的随笔跟同学们分享。一次,她竟用文言文的形式描写了她家中露台的情景,让人叹服。记得文中写道:“蹑足花间,寻空地避低檐而行数步,豁然开朗。盆瓶交错,陶瓦皆有,上有绿蓝黄杨为雨所洗,下有苔痕之新出而附于盆上。土尘皆去如观音之瓶中柳且仙水欲滴尔。进前细看,倒垂于槛外,去年死而今年复生者,仙人掌也……”全文整散结合,韵味十足,简直称得上文采斐然。于是我立马把它打印好,分发给全班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还特地请那位女生跟同学们分享写作经验。当同学们都冲着她竖起大拇指时,我想那份创作带来的成功体验,对这位女生来说应该是终生难忘的吧。在后来的写作训练中,我发现她对大作文也不像原先那样敷衍了,足见随笔彻底激发了她对写作的兴趣,让她真正体味到了创造美的乐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中对“审美鉴赏与创造”如是表述:“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可见,语文课离不开审美教育,而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几乎是一同成长的,学生能够发现美、鉴赏美都还不是审美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创造美,培养他们的审美再创造。巧借随笔,不给学生太多的束缚规范,让学生在这块自留地中畅快地呼吸,让他们去主动地发现生活之美,阅读之美,努力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如此创造美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语文的美育功能也就会得到真正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