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准扶贫”是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生活困难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更要稳定脱贫成果。当前大部分贫困户实现了脱贫目标,但部分顽固的旧有致贫因素仍有存留。脱贫攻坚任务并没有因为全体贫困人员实现脱贫目标而结束,如何防范返贫和出现新的贫困仍然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打赢脱贫攻坚战依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地区;稳定脱贫;对策
稳定脱贫成果要坚持中央政策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各地区要积极探索符合地区实际的有效途径,发挥地区主体作用。
一、做好地区稳定脱贫工作的战略地位
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仅剩一年,全国范围内贫困人口也基本实现脱贫,如何进一步稳定脱贫成果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一紧要关头,全国范围内任何一个市任何一个县,如果能在推进稳定脱贫成果方面有好的对策方针,作出表率,都必将对全国稳定脱贫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每一个地级市,都具备自己的独特优势,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稳定脱贫成果工作,都有可能成为我国地级市稳定脱贫成果的先进表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脱贫成果、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果实贡献力量、提供案例。无论当前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但也必须要确定这样的战略地位。
如何稳定脱贫成果,不仅仅是某个地区面临的新课题,就全国而言,同样是一个新课题,尚未形成权威的稳定脱贫成果的供全国各地效仿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地级市,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探寻本市稳定脱贫成果方面,更应结合本市稳定脱贫成果的有效措施,积极探寻能为全国稳定脱贫成果做出贡献做出表率的稳定脱贫成果的路径方法。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责任担当的重要体现。
二、做好地区稳定脱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致贫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农村经济不发达;二是农村人口受教育普遍偏低;三是因病致贫。致贫的三大因素同样也是稳定脱贫成果面临的主要挑战,稳定脱贫成果面临三大难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对于很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偏远农村,兴建了基础设施,未必经济就能理所当然的迅速发展起来,甚至对大部分偏远农村来说,只是生活条件相对更便利了,但当地经济依然难有起色。何况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多方面的,并不是修了一条公路就解决了一切问题,而要在短期内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太现实。这都表明,虽然国家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让落后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依然困难重重,经济发展落后致贫这一因素并没有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而彻底消失,甚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影响稳定脱贫成果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教育问题
免除贫困学生的学费及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主要是解决因学费致贫的问题,让贫困家庭孩子上的起学对提高贫困群体的整体素质非常有益。但提高贫困群体整体素质并非短期内就能凑效。一方面免费教育只是针对贫困家庭孩子,对其它贫困人口素质提高无影响,而孩子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这批接受了教育的孩子长大成人了,也不是说落后农村的社会风貌就焕然一新,现有氛围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依然存在。故免学费及助学资金补助,并不能在短期内完全破解教育致贫这一难题,为贫困家庭孩子提供上学机会更主要的作用体现在长久,而短期内贫困地区那种消极氛围仍然会成为稳定脱贫成果的重要障碍。
(三)因病致贫问题
医疗费用高是当前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精准扶贫政策中的帮扶对象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然并不是说未建档立卡的其它农村人就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突如其来的大病或长期性的慢性疾病。贫困地区的非贫困人口,大部分只是相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经济条件稍微好一些。通常情况下,他们过上小康生活自然不存在问题。但若遇上难治的大病,面对庞大的医疗费用,同样可能一下子就陷入资不抵债的经济困境。在缺乏其它有效保障下,就可能形成新的贫困户。这是对稳定脱贫成果的极大挑战,并且是无法掌控的因素,无人能事先判断谁家可能会遭遇病魔侵袭。
三、做好地区稳定脱贫成果的具体对策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同理,实现脱贫目标容易稳定脱贫成果难。但稳定脱贫成果是时代发展之必然,即便稳定脱贫成果面临着不少困难,我们也必须发扬迎难而上的精神,攻坚克难,排除一切障碍,稳定脱贫成果。
(一)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想方设法增加收入
贫困地区一般都会具有一显著特点,即人口分布相对稀疏,即地广人稀。在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地广人稀的偏远山村发展现代化企业大生产,不现实也不合适,但却可以因地制宜发展一些当地特色小产业,比如养殖业、种植业甚至是渔业。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尤其是乡村道路的修建,偏远农村与城市的交通基本打通,那么农村可以向城市提供部分生态产品。利用农村地广生态条件好的优势,不求单位面积产量有多大,但求产品生态效果。种植蔬菜水果少施肥、少使用甚至不使用农药,饲养鸡鸭采取野外放养,野地觅食,养鱼直接取用野地自生草料,等等。不但能节约成本,而且可以提供更营养、更生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绿色食品,形成风气,做出品牌,即便价格比规模化大生产的产品高出数倍,依然会有市场。加上政府政策的帮扶及稳定脱贫政策的持续执行,必能破解偏远农村增收难的问题。
(二)推进基础教育保障与信心信念教育相结合
“扶贫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贫困人口已经实现脱贫目标的情况下,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关键得靠自己努力。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已经脱贫及国家各项帮扶政策支持下,脱贫群众应积极努力,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仅有基础设施的改善还不够,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及思想观念也要不断改进,营造积极上级的良好氛围。
破解贫困地区人们精神上缺乏积极性、上进性的问题,可以采取推进基础教育保障与信心信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確实保障落后农村孩子能够正常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则要对贫困地区群众大力开展“精神扶贫”,开展一系列信心信念教育活动。第一方面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已基本做到,以后只会越做越好。有待加强的是第二方面,这是当前稳定脱贫成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完善惠民政策建立大病难病帮扶长效机制
因病致贫是一个无法把控的问题,疾病侵袭很多时候是突如其来的,也无法事先判断病魔会潜入谁家,而一旦病魔来临,给相应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及各方面压力都是巨大的。破解因病致贫这个问题是最困难的,不过也不是素手无策,虽然难以把控,但却可以建立大病难病帮扶长效机制。只要建立了这么一个机制,无论谁家遭受病魔侵袭,都能灵活应对,及时提供帮助。
精准扶贫后,贫困户都已脱贫,那么在后续政策帮扶上对同一个村子的人就要注重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在大病重兵帮扶上,不能曾经的贫困户就可以长期无条件的享受优厚待遇,而其它未被评为贫困户只是相对情况稍好些的家庭就长期不能享受相关待遇,遭遇病魔侵袭也只能靠自己扛着,进而成为新的贫困户。
总之,“精准扶贫”政策以及之后的稳定脱贫成果的政策,都不是针对特定的人而制定,而是针对一种社会现象,即相对贫困现象,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实施的帮扶手段。原有的贫困人口脱贫了,新增的贫困人口仍然要扶。稳定脱贫成果,不仅要预防已经脱贫的原贫困户返贫,也要预防处在贫困线上的非贫困户成为新贫困户。稳定脱贫成果的最终目的是要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好基础。
作者简介:王文华,男,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
课题说明:此文系中共郴州市委党校2019年校资政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