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措施研究

2019-01-30 02:24臧其林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全域苏州旅游

臧其林

苏州是一座有着2 500多年历史的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对这座著名旅游城市的意义非同寻常,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发展是苏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工程。系统化挖掘和梳理苏州具有旅游经济属性的文化资源,特别是苏州古城以及众多的古镇、古村落等整体呈现出吴地文化的案例,规划和构建苏州文旅高度融合发展的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重点突破,形成苏州文化融合发展的品牌项目。

引言

在“全域旅游”成为国家旅游业发展实践性政策的今天,旅游业由过去单一的景点旅游向“旅游+”的全域化旅游转变,旅游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有着2 500多年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城市——苏州的旅游产业也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推进区域旅游资源全面整合,加速与相关产业高度融合,推动苏州经济发展顺利实现转型升级。2017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胜地的若干意见》,为推进苏州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一体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苏州需要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深度体验的旅游新模式,重点是挖掘和整理极具旅游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

2 500多年的不间断性区域开发和城市发展,为苏州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影响力极强的吴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文化中七大区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相对完好、传承创新相对突出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现有的336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08处市级控保建筑以及海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部分都是具有文化和旅游双重经济价值的资源,为全域化建设国際文化旅游胜地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一、聚居文化资源彰显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始风貌

聚居文化资源很多,但只有那些保存完好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古城、古镇、古村落等原真性聚居文化资源才具有旅游价值。苏州古城及其周边诸多古镇、古村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资源形态具有或潜在具有旅游经济价值,特别具备全域化、高品质化旅游开发的条件。

(一)古城风貌

2 500多年的苏州古城基本保持着春秋时期伍子胥建城时的水陆并行双棋盘格局和吴地传统建筑风貌。城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控保建筑比比皆是,成片的街坊保持了原真性历史风貌,特别是闻名中外的古典园林一直在苏州旅游国际化发展中唱主角。据统计,清末时苏州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好的园林仍有60多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8处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古城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园林之城”。同时,古城20世纪末被划分成54个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阊门历史文化街区、拙政园历史文化街区、怡园历史文化街区、桃花坞街区以及紧邻古城的山塘历史文化街区等众多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几乎将古城具有文化和旅游双重价值的区域连成一片,非常有利于全域化旅游开发和申请进入世界遗产。

(二)古镇风貌

古城外围聚居了木渎、周庄、同里、甪直、震泽、黎里等上百个著名古镇,非常典型地反映出江南乡村的独特历史风貌,更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江南聚居特征,是打造旅游品牌的最好文化资源。如古镇周庄的典型是江南水乡风貌,拥有“井”字型的河道和14座古桥,明清传统建筑达6万平方米,著名的有张厅、沈厅等,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保留至今的“阿婆茶”“花灯船”等。古镇甪直历史悠久,从三国的吴王行宫到南北朝梁代的保圣寺、唐塑罗汉、清风亭、斗鸭池、万盛米行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和《多收了三五斗》都是甪直古镇风土人情的原汁原味写照。

(三)古村风貌

陆巷古村有明清建筑72座,现存10余座,以“明代王鳌故居”和“宋代叶梦得故居”以及三元(解元、会元、探花)牌坊著名于世,也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元宵出猛将、节日庙会等,保留了“一品状元糕”“水晶方糕”等传统美食。明月湾古村相传2 500多年前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曾经在此共赏明月,古村由此得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陆龟蒙等都曾到此,留下了赞美明月湾的诗作。明清两代,一批批明月湾人靠外出经商发家致富。清乾隆、嘉庆年间明月湾修建了大批精美的宅第以及祠堂、石板街、河埠、码头等公用建筑。这些宅第和祠堂,有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建筑极富江南地方特色。

二、水系交通文化资源彰显江南独有的水乡特质

“舟楫当车,以水为道”是历史上苏州水系交通文化的典型反映,600多年前的马可·波罗就已经让世界知道了苏州是一个“东方威尼斯”。如今苏州水系交通已经不再像历史画卷里描绘得那样繁荣,但历史上水系交通所积淀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具有旅游欣赏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古水系

苏州自古河网密布,水系交通非常发达,最为著名的就是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京杭大运河已经在2014年6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有四河道七遗产点段入列其中,具体河道包括城区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的护城河)和现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等河道,遗产点包括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晋会馆4个运河相关遗产和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3个运河水工遗存。

(二)古桥

水多必然桥多,唐朝白居易的“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经典诗句印证了苏州多桥的历史。苏州历史上留下的最完整的可考性地图——宋代《平江图碑》上刻有359座桥梁;至民国时城内仍有桥308座,加上城外700余座,总共达1 000多座;截至今日,苏州市区共有古桥约185座,其中石板桥104座、石拱桥80座、木桥1座,经修复改建保持原结构的桥梁约125座。这些保存完好的古桥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点布的桥边小品以及配置的桥碑、楹柱、咏联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文化艺术效果,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三、名人文化资源彰显江南一地的英才辈出

苏州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唐至清近1 300年间的科举取仕中文状元45名,进士千名,居全国之冠。至于封疆大吏、征战良将、地方官员、社会名流以及有贡献于社稷的苏州人或有功于苏州而为后人推崇的外地人更是数不胜数。建于2012年的苏州名人馆将447位历史名人、状元宰相和两院院士陈列其中,其间代表性历史名人有:吴地始祖泰伯、仲雍,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夫差,三国时吴王孙权,“六朝四大家”中的陆探微、张僧繇,南朝时编著现存最早楷书字典的顾野王,唐朝“草圣”张旭、“塑圣”杨惠之,北宋名相范仲淹,南宋诗人范成大,明代大学士王鏊,“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以及通俗文学代表冯梦龙、香山帮匠人鼻祖蒯祥,清代史学家顾炎武,虞山诗派领袖钱谦益以及苏州“贵潘”一族代表大学士潘世恩及其孙潘祖荫,民国时期国学大师章太炎、退隐苏州的同盟会元老李根源,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南社创办人柳亚子、陈去病以及被称为“苏州文化界三老”的程小青、范烟桥和周瘦鹃等。

众多的历史名人留下了大量的故居和墓祠。据统计,目前苏州古城区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古宅超过200处,其中名人故居占了很大比重。除故居外,古城内外的历史名人墓祠100多处,如景德路的王鏊词、廖家巷的唐寅祠、横塘王家村的唐寅墓、胥口渔帆村的蒯祥墓、石湖吴山的申时行墓等。

四、工艺文化资源彰显苏州传统手工的精湛绝伦

有着“世界手工艺之都”之称的苏州一直是全国工艺制作的重地,刺绣、缂丝、宋錦、玉雕、核雕、制扇、漆器、明式家具等巧夺天工,形成了独具特色“苏作工艺”。故宫博物院藏有180多万件(套)藏品,其中很大一部分與苏州有关系,如陈设类的“苏作”家具、玉器、钟表、漆器等,服饰类的“苏绣”“缂丝”,铺垫地毯类的宋式“重锦”“缂毛”,宫廷渲染气氛类的“苏式”彩灯、门神、彩胜等。苏州传统工艺门类齐全,形成了许多重量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通过传承人制作和开发推向旅游市场,成为游客来苏的“必购品”,更成为省际、国际友好往来、民间文化交流的“必需品”。

五、演艺文化资源彰显吴地生活的风雅愉悦

物华丰茂的苏州,千百年来沉淀绽放出来的演艺文化同样精彩多样,戏剧、曲艺、舞蹈、音乐、民歌等门类齐全、灵动雅韵,列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见表1),尤其是昆曲、评弹、滑稽戏等已经成为大部分旅游者来苏必选的欣赏项目。网师园的夜间游园演艺就是有机地融入了昆曲、评弹、古琴等传统演艺项目,时至今日仍不失为苏州发挥非物质遗产的演艺文化价值、做成复合型优秀旅游产品的经典案例。

六、民俗文化资源彰显吴地区域文化的活态形式

民俗文化具有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往往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苏州历史发展所积淀出来的民俗文化地方特色浓郁,具有旅游欣赏和极强的体验、参与价值,如元宵灯会、端午节划龙舟、江南水乡妇女服饰、轧神仙和各类庙会、水乡婚俗、寒山寺听钟声、阿婆茶等项目都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列入非遗保护的民俗文化一旦活化再现,将吴地人民生活习俗中精彩的一面呈现给旅游者,并让旅游者亲身参与和体验,定会给旅游者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充分满足旅游者最高境界的旅游期盼。

七、美食文化旅游资源彰显苏州美食的深厚底蕴

美食是旅游业发展最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要素,中国八大菜系所在地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异地旅游除欣赏美景外,更是对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情有独钟。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的苏州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菜系——苏帮菜,创造出江南风格的小吃——苏州小吃,生产出清香淡雅的中国名茶——太湖洞庭碧螺春茶。旅游者寻味苏州美食兴致盎然,苏州美食早已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瑰宝,历来文人墨客对苏帮菜赞颂从不吝惜笔墨,已故中国作协副主席陆文夫不仅以苏州美食文化为背景撰写了中篇小说《美食家》,而且高度评价苏帮菜:“它和绘画、雕塑、工艺、文学,甚至和音乐都有关联”。苏帮菜的色、香、味、质、形、器、声均有独到之处,特色鲜明,口味恰似吴侬软语,委婉糯甜,余味绵延,耐人寻味,充分体现苏州本土原料的自然之味。苏州美食文化讲究美感,注重艺术性,如代表菜松鼠桂鱼完全做出了松鼠形状,栩栩如生;苏帮菜中的花式冷盘造型别致、色彩艳丽,常结合苏州景点的图案,造出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给人以艺术享受。

八、山湖文化旅游资源彰显苏州自然景观的人文气质

从理论上来说,名山、湖泊、岛屿属于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但苏州的山湖、岛屿资源并不像中国西南、东北、西北等地存在许多完全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苏州的山湖、岛屿早已注入人文气息,属于自然人文复合性文化旅游资源,因此也应纳入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在苏州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金鸡湖、阳澄湖、尚湖、石湖、太湖以及太湖诸岛屿等众多湖泊岛屿已经完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在节庆或闲暇期间喜欢游历苏州湖泊岛屿,并留下无数与此相关的名诗佳句;穹窿山、灵岩山、天平山、太湖石公山等苏州西部诸山早就不再是单纯的青山美景,而是因孙武、范仲淹、夫差西施、海登法师等历史名人的故事吸引旅游者前往探究。

上述所列的八大类历史文化资源不代表苏州文化的全部,但却是整合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内涵。在全域旅游发展时代,苏州历史文化资源遍布城乡各地,吴地文化的特色明显,立体性强,尤其是完整保护下来的苏州古城以及众多的古镇、古村落整体呈现出吴地文化的立体形态,是“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建设的最佳切入点和路径。

九、结语

苏州历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长期以来,苏州坚持品质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双面绣”的旅游发展之路。展望未来,苏州旅游将再次踏上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开启全域旅游的新探索。拥有丰厚文化资源、历史文化旅游基础非常良好的苏州在新的城市发展政策推动下,一定能够创造出一片全域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猜你喜欢
全域苏州旅游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说个好苏州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