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闫琰 袁方菱
95后大学生作为信息全球化时代下成长起的一代人,面对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他们的价值认同有明显的时代特性。本文将95后上海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来研究,研究表明,95后上海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认同感较好,对于传统文化的地位有着理性的判断,并对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有着较强的责任心。本文也从政府宣传、大众媒体应尽到舆论引导、学校完善教育体制和校园文化、大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等几个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传统文化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脉,是一个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其蕴含的深厚的精神内涵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了上下五千年古人智慧的文明结晶,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内在情感联结的精神纽带,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使得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国民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对于从小就被烙印下互联网基因的95后来说尤是如此。经济发展的文化困境、教育内容的被动接受、虚拟空间的潜移默化、文化弱势的心理驱使、人文素养的主观忽视都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高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多重问题,传统文化教育之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必然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之必要性认知不足(李文凤,2016)。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贫乏,民族传统美德淡薄,民族文化审美观点偏颇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扬中面临的主要现实困境(唐晓燕,2010)。
95后大学生具有自我性、叛逆性、从众性的特点,并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张缅,2015)。95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为人生价值积极向上但人生目的现实化;消费观趋于理性但有享乐主义取向;人生态度较务实但有拜金主义取向(胡凡凡,2016)。95后大学生是当代大学校园的主要构成。他们有独立自主和勇于创新的鲜明个性,同时又依赖网络且行为带有功利性色彩。只有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才能更深入地探知其对于传统文化认同的内在原因。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网络因其对于信息传播的高速、便捷、开放性和交互性,加剧了多元文化互相渗透和影响,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95后大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的高峰期,人生观、价值观都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中的新生代力量,他们带着强烈的互联网基因,面对着当下西方价值观的不断冲击和现代社会的快速推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是什么?具有怎么样的认同感?作为文化新一代的传承人,他们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是什么?又对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了解?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95后上海大学生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进行探讨,通过对95后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熟悉程度及态度的研究,了解这一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总体的认知与认同现状,为今后的文化传承、发展和弘扬提供基本思路与解决性措施的相关意见。
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地区七所高校(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大一至大四年级不同专业的95后本科生,针对被调查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形式、接受途径,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产品的偏好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4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17份。
本次研究的问卷四个模块的Alpha值都超过0.873,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四个模块的KMO值都超过0.785,具有较好的效度。
二、数据分析
1.人口统计数据
本次被调查者性别、专业和年级分布广泛,具有抽样的合理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出95后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
2.95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较高
95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主要受制于对其的认知程度、了解程度以及对其的态度。认知是构成认同的基石,95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比较高,约65%的95后大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基本了解,其中近5%被访者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了解。但同时通过离散分析发现,95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呈现较为明显的离散趋势,可见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但性别因素在此并不影响95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高低。
在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地位的问题上,近九成的95后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有36%的大学生强烈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在如今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本次调查中,没有被调查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是完全不重要的。总体而言,95后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从性别角度上看,统计数据显示在0.01水平上,性别因素与被调查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地位的认同度显著性相关。从交叉分析可知,男性比女性整体上更认同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地位。
3.95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度与熟悉度正相关
对于文化的认同,需要一个由了解到熟悉、再到认可认同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衍变也在不断地流变和完善,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生活中,但不同的人对传统文化自我认知的熟悉程度有所不同,我们往往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不自知。
因此,问卷对熟悉程度这一变量进行操作化,从喜爱程度、重视程度、身份认同三个方面,在假设语境下请被调查者选择与自己最相配的程度。在与“我非常喜欢传统文化”这一问题的符合度匹配上,文科类95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最深,“完全符合”的占比达到了24.69%。此外,通过回归分析可知,95后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与了解程度在0.05上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主要是受喜爱程度的影响,被调查者越是对传统文化持有喜愛的情感倾向,越是愿意继续了解、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4.95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与态度正相关
95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以下三个陈述得以操作化,分别是“我非常喜欢传统文化,经常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并愿意了解它”、“我觉得传统文化非常重要,了解它是我应尽的义务;如果传统文化得不到弘扬,我将觉得很遗憾”和“我认为传统文化是个人和民族区别于其他个人和民族的重要符号,我愿意向身边人推广传统文化元素”,数据结果显示95后大学生整体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传承意识。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程度越高,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越积极。
虽然被调查者都認为自己对于传统文化有较高的了解,但在调查中也反映了一定的问题。首先,被调查者因个体的差异和生活背景的不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受到个性的驱使。同时仍然有部分大学生不能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人数虽然不多但却应该得到研究者的重视。
5.互联网是95后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途径指的是获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信息以及经验的方式和方法。关于对传统文化的接触途径,问卷涵盖了家庭、学校、媒体、互联网、活动等多种元素,被调查者按照接触频率对其中三种途径进行排序。
根据数据,95后大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最频繁的途径都被各种各样的媒介形式所垄断,前三者分别是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其占比分别为54.3%、33.0%和24.7%。显然,因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特点,超半数的95后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新媒介形式已经取代了传统家庭和学校“言传身教”的传播模式,成为了信息传播最主要的途径。虽然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的急剧变化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趋于衰微,然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却能为传统文化的生息演变带来强大的助力。95后顺应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崛起之潮流,通过互联网来接触世界、了解世界,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迎来了传播的又一契机。
同时应该意识到,家庭、学校、线下活动这种深入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方式,在实际传播过程中的无力。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所在地,对大学生思维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目前来看,学校对传统文化的融入尚显不足,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建设和思考,不利于大学生更多、更系统的接触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6.95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偏好程度最强烈
基于95后大学生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较高的认同度,本次调查又针对95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偏好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众多类目,有着数量庞大的分支体系,笔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进一步细分为传统思想和观念(重人伦、忠孝等)、技艺(琴棋书画等)、民俗(工艺、武术、民风习俗、衣冠服饰等)、宗教哲学、文学、曲艺(京剧、皮影戏、样板戏、相声等)、节日、汉字汉语(对联、灯谜、歇后语、成语、酒令等)、中医、建筑、神话传说、器物和饮食。
从统计数据可知,95后上海大学生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上,37.6%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学有偏好,30.5%对传统音乐有偏好,17.3%对民俗有偏好,14.6%对曲艺有偏好,其中属爱好文学的人占比最多。而从性别层面而言,对传统文化中文学、音乐、民俗、曲艺四项上有偏好的女性都多于男性。可见95后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学的喜爱程度最强烈,与此同时,相较于男性,女性95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学、传统音乐、民俗和曲艺的喜爱程度更高。
可见95后大学生最喜爱的内容相较之下显得集中,是目前来看社会普及和宣传较高的文化表现形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学作为重要的艺术内容应该被重视。但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着琴棋书画、宗教思想、传统中医、中国建筑、民间工艺、中华武术、中华戏曲、古玩器物等众多内容,但是被调查者对其的喜爱程度却远没有与其在文化中所占的地位相匹配。往往很多情况下,被问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时,中国传统文学往往先映入眼帘,而其他的一些优秀文化成分却不能直接被提及,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人士一定的思考。
7.节日是95后大学生最熟悉的传统文化的形式
95后上海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总体了解程度持中等水平,其中最熟悉的传统文化形式是节日(mean.=3.9),最生疏的是专业性较强的中医(mean.=2.5)。节日文化是一种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社会文化现象(肖池平,2007)。
95后大学生对于节日的高度了解,主要是因为节日渗透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时间上看,节日具有规律性;从形式上看,节日往往是亲朋好友庆祝团圆的时刻,节日的习俗、来历等知识在节假日中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从教育层面上看,传统节日从小学起便是学校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口与重头戏;从国家政策上看,2007年起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一调整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是直接强调了传统节日的重要性。而中医的弱势与当下西医蓬勃发展而中医备受质疑的社会现实有关,同时与医疗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密切相连。95后大学生即使主动了解中医的相关知识,但缺乏系统的教育背景,也很难在短期内掌握或做到对中医的深入了解。
8.95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较好的主动性
整体上看,95后上海大学生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主动性呈现中等偏上的表现,其中最愿意了解的是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最不愿系统了解的是宗教哲学方面的内容。经过对总体了解程度与总体主动程度的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后发现,两变量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总体了解度与总体主动度之间高度相关。
整体上看,95后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传统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形式较为单一,从内容看多集中在文学层面,从形式上看多集中在节日、饮食等相关层面上。可以发现,被调查者对于传统文化更多的了解是基于与生活的相关性上的,并且和受宣传教育的程度有关。
95后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形式了解的单一性,可能存在以下原因:首先,从传统文化本身来看,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迭代,部分传统文化形式不能紧跟时代的速度,而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上,部分传统文化十分受限,对于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因此表现手法的局限性、传播上的慢速度导致其不能被当代年轻人很好的认知;其次,从教育宣传角度来看,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导致社会心理需求的多元化,在各种文化冲击下,文化信息出现的形式和频率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受众的印象,受到国家重点宣传的形式和内容,比如传统节日和音乐、文学就受到了更多受众的认可;再者,从95后大学生群体本身来看,这一群体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面对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显得非常有限,而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往往需要较长期的探索和感悟,因此除非是自己偏爱的内容,大学生很少有足够的精力去增加对其的了解。
9.95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极强的责任感
对于以国学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支持”的观点在95后上海大学生中占据主流。63.1%的被调查者强烈支持社会机构举办的有关传统文化的国学班,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必须要更专业,投入更多精力;16.7%的被調查者并不支持这类学习方式,认为传统文化没必要在课外学习,家庭和学校已经足够;还有11.9%被调查者反对甚至反感国学班这种学习方式,认为会失去传统文化的意味。但即使是反对国学班的建设,大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担心的态度。可见95后大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知识有着足够的主动性和好奇心,是渴望对于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以弥补自我知识上的不足。这也侧面反映出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尚有欠缺。
三、结论和展望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精神家园,是民族不断进步的动力来源。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日益加重,国家的软实力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深深地扎根在民族记忆中,对民族性格的养成、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实现都有着重要意义。
95后的大学生,成长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接触着这个世界,自身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特征。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传承者和未来的主力军,其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尤其值得社会的关注。
从整体上看,95后的上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理性,肯定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地位和重要意义,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较高的责任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新一代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最受大学生偏爱的内容仍是文学、音乐等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传统节日是相对来说大学生最熟悉的文化承载形式。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95后大学生普遍呈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并能在生活中积极接触传统文化,提高对文化的熟悉度。
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表现出的冷静和敏感都值得我们肯定,但同时仍应保持高度的文化责任感,积极从各方面提高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从政府到大众媒体,从学校到个人,都应积极主动将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进步和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是认同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对传统文化有了发自内心的认同之后,才会在实践中自觉践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调查得知,95后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整体上呈现良好的趋势,虽然实际的了解程度不深,却愿意主动学习和接触相关的知识。从客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理性,在肯定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的同时,对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较强的责任感和意识。
95后大学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文化复兴和传承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青年,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们的主体意识强烈,重视个人的价值判断;价值观更加的多元化、现实化和功利化(王圆圆,2015)。因此对于提升传统文化在该群体的认同度,应受到高度的重视。
1.社会引导
面对时代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于大学生传统文化重视的提升,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首先就要有良好的社会引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以人为本”正是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位的思想,同时传统文化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和支持。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自信自强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满足了民族自信心的要求,增进了对国家的情感,维护了国家的和谐和统一。因此从政府层面上,作为社会文化的引导者,应该不断鼓励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从媒介渠道的角度上,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介得到快速发展。新媒介之“新”在于它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即“数字化”、“易检索性”与“高交互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带来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传播行为的主动性以及传播效力的显著上升等传播学意义上的改变。媒介的内容总是和其所依附的载体相关,95后大学生更多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介来接触传统文化早已是显著事实。这一趋势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和形态属性的变革,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这一趋势也可能会对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产生强烈冲击,并对文化传承和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借助全新的媒介形式,促使传统文化在内容更新的基础上实现多媒体传播与深度互动。
大众传媒应该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将传统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注重数量传播的同时进行质量的监督和提高。
2.教育手段
大学校园作为学生的主要生活学习场所,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因此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融入到教学体系和校园文化构建中,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专业课程、研发特定的教材、完善考核的机制,从思想上正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增进作用,明晰传统文化的价值。优化教学的内容,增进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在进行学术化研究的同时,將学术精华以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播下去。在教学中更新教学手法和方式,将多媒体、实践性的方式充分应用到教学中来,从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充分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增强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运用,利用广播、微信、微博等多种传播方式实施内容的覆盖和推广,举办相关讲座和研讨会,增进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的深度和广度。
3.认知实践
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相关的社会实践中,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增进对传统文化理解和认识直观而有效的方式。大学生个人在生活中应形成自我价值判断,辨析传统文化的价值,保持接触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好奇心,处理好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形成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利用传统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将之与自身专业科学技能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发展,综合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胡凡凡. (2016).“95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武汉纺织大学).
[2]李文凤. (2016).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山东师范大学).
[3]唐晓燕. (2010). 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与提升. 湖南社会科学(6), 141-143.
[4]王圆圆. (2015). 传统儒家文化视角下90后青年价值观的塑造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1), 111-113.
[5]张缅. (2015).“第五媒介”与“95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建构. 黑龙江高教研究(12), 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