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双溪
摘 要:让青少年参加户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培养青少年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补充和延伸学校体育教育。然而目前青少年户外教育依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尤其是体系混乱、课程设置单一、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引人关注,极大地制约了户外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此,优化构建青少年户外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文章以此为视角,结合户外营地教育理念,提出建立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内容课程的建议,以及有效实施“三位一体”的路径,旨在为推进青少年户外运动和优化课程内容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户外教育;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5-0076-02
一、开展青少年户外教育的必要性
(一)深化教育改革的途径
随着校园体育教学工作改革的深入推进,开展户外教育活动有助于满足青少年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尤其是青少年正处于叛逆和个性发展的阶段,在此阶段加强户外教育能够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最终生成核心竞争力。以往学校课堂教育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流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而青少年户外教育则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关注学生多方位的自主学习,能够全方位丰富教育的各项育人功能,进而达到深化教育改革的效果。
(二)促进户外运动的和谐发展
户外运动具有一定的环境依赖性、高风险性及不可预期性,因此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遵循环保和团队、安全、理性、科学的理念,进而在寻求精神、心理和身体满足的基础上,达到健身和锻炼意志品质的目标。然而近年来,户外运动发展迅猛,一些安全事故频发,而且对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破坏,给户外运动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而从青少年户外教育抓起,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并构建完善的户外教育推广模式。在户外文化的熏陶和魅力感染下,青少年会提升爱护、尊重大自然的理念,确保从源头上促进户外运动的和谐发展。
二、构建户外教育内容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众对文化、健身的需求随之提升,逐渐向多元化趋势发展。为此,在户外教育体系中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不能片面或孤立地强调,而是要整体、全面抓落实,确保为培养更出色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服务。虽然经济和社会发展会对教育体系改革产生影响,但是教育内容体系改革与创新也需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实现二者的平衡与统一,确保教育体系改革关系的规范化。其次,以往体育教学多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地位被忽视,而在现如今大教育趋势背景下,应该努力改变这一现象,稳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体,学生有权利积极、自由地参与和选择,力争教育的公正与平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可以让青少年深入体验和感知,进一步提升兴趣,这种体验帮助其形成深刻的情感,同时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再次,在内容的选择上还需要坚持思想性和教育性、时效性和可行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独特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强调从做中学,经过体验和信息回馈,侧重提升对青少年实践的培养。
三、青少年户外教育内容分类研究
(一)户外运动技能
户外运动课程内容可以包括自然水域项目、绳索、拓展、攀岩、定向、山地自行车、登山等,是指在自然的环境中利用自然力或人力进行的体育活动的总称。户外运动既包括运动技能,也包括运动理论知识。教育内容要结合青少年实际情况,进而科学设定项目的时间长度、强度、难度。
(二)野外生活
野外生活是青少年户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半自然或全自然的条件下,所完成的环保课堂、野外安全、野外生存、自救自护项目或露营等活动。通过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野外生活的实践,青少年可提升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
(三)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以学习自然、感受自然、亲近自然为立足点,即在自然的环境中,培养自然人。青少年自然教育包括植物标本的制作、夜观星体、野生植物的辨别、动物的欣赏与识别,主要引导青少年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帮助其尽快适应和融入自然。
(四)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在户外文化项目中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通过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理想人格塑造及人性境界教育的提升,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又培养了其综合素养和独立自主能力。尤其是借助亲情课堂、乡村体验、心理疏导、户外电影欣赏等项目,能够促进青少年人文内涵的提升。
四、青少年户外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特定目标体系
(一)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就是通过户外教育来干预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户外运动不但能够培养参与者成为运动强者,还能够帮助参与者熟练地掌握户外运动所涵盖的各项专业技能。这些户外运动也能够帮助青少年释放生活中所遇到的各项压力,使得青少年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得到健康成长,这对其终身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生命教育
当前,我国社会青少年普遍心理脆弱,伤害他人和自杀现象频发,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而致使这些青少年蔑视他人的生命或忽视自身的生命?应试教育的功利培养忽视了对青少年情感和生命价值的引导,学校和家长的“唯成绩论”使得学生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学生在面临困局时往往会走入极端。户外运动的自然性就是一门十分丰富、生动的生命教育课堂,学生通过火灾、地震、溺水等模拟逃生自救演练可以重新审视生命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生活教育
“体育來源于生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重要论断,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于生活。户外运动课程作为一门与社会和自然密切接触的体育课程,能够帮助青少年应对生活中所没有面临过的各种应急性突发事件,这些优势符合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主流需求。户外教育课程与青少年真实生活情境融合使得教育过程更加生动,青少年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必然事半功倍。
(四)生态教育
户外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为青少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提供一个完美的契机,这是一种完全状态的生态教育形式。首先,户外教育并没有传统教育那种虚无缥缈的教育理想。青少年在进行户外教育的过程中不需完成十分艰巨的学习任务,这种追求无求之境正是生态化教育的最佳展现。其次,户外教育就是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极其贴近真实生活和环境的外部教育环境。这种教育环境的展现是有“缺陷”的,并没有像传统教育展现得那么“完美”,青少年在这种低“过滤”的教育形式下能够真实地进行情景体验,这也是生态教育中“原生态”的完美体现。再次,青少年的户外教育体验是潜移默化的,是自身感悟的,户外教育如春风细雨般走入学生的心田,顺其自然地对青少年进行滋养,这种“无痕”式的教育理念也是户外教育“生态性”的集中表现。
五、推进青少年户外教育质量优化的路径及策略
(一)合理设置户外营地课程
为了让学生在户外教育中实现理想的目标,教师需要采用以生命意义、生态自然、生存本领、生活技能为主题的教育内容,结合情景、研究、探究、分享、体验、参与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分层次课程体系。此外,课程内容要体现地域特点,增设升级项目,组合运用灵活的课程学习,培养丰富的心灵和情操。
(二)分阶段有序推进
课程内容要与环境保护相互融合,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强化青少年环保作为,针对性地高效开展相关教育。此外,分阶段有序扎实推进,参考和借鉴发达国家青少年户外教育的成果、案例,系统地研究和挖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不断提升户外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户外教育
户外教育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模式,首先,学校要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营造户外教育的新氛围。通过打造专业化户外教育师资队伍,提升青少年对户外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其次,家庭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努力营造向上、健康、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家长定期带领孩子去户外参与活动。再次,社会还需要做好推广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户外教育舆论氛围,发挥宣传和推动的职能。
(四)增强户外教育的实效性
继续创新户外教育的方法手段,健全监督评估体系,定期举行户外露营活动,出台管理标准,完善监督评估体系、人事制度、营地管理制度,确保户外运动的安全性、实用性、准确性和系统性,突显青少年户外教育活动所应有的作用和價值。
总之,我国目前青少年户外教育还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可避免。因此,需要积极开发课程内容,结合我国国情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围绕户外运动技能、野外生活、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等环节开展,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模式的推广工作,适当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户外教育理念,完善户外教育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学习氛围,让青少年学会勇于担当并真正健康成长,最终促进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个人意志力、团结合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正民,杨秀梅.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青少年性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3(2):77-79.
[2]周红伟,傅钢强.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开展现状调查及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3(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