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探索

2019-01-30 02:22谢汀芬
教师·中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全人教育课程设计人才培养

谢汀芬

摘 要:在新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应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建立学分制课程管理机制,提升选修课程比例,兼顾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以知识、能力及人格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设立通识教育机构,构建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全人教育;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5-0027-02

一、引言

高职院校教育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重,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然而,只强调专业性,必将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低、综合能力不佳等问题,使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全人教育”是既重视学生自身价值又注重学生社会价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将人本教育、知识教育及新知教育充分结合起来的教育理念,“全人教育”的出现弥补了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足。

在“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包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完善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拓学生的视野等,可以说,全人教育理念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意见[1]。

但目前“全人教育”理念并未在高职院校中广泛推广开来,因而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可能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但社会责任感缺失、综合素质水平低下、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创新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钻研精神及吃苦耐劳素质缺乏等局面,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全人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缺陷

(一)高职院校过于重视职业教育,轻视人文教育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明确其应用型办学理念、制定各类学科培养计划、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校企合作理念、更新其软硬件设备等,从而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具有职业技能的人才。但由于高职院校过于重视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忽视了“全人教育”理念下人文素养的培养,以致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但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综合素质水平。

近年来,由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掌握职业技能的高职院校学生显然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兼顾学生的社会价值及个人价值,为其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以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二)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失衡现象严重,科目设置功利性明显

大多数高职院校受功利主义影响,并不重视“全人教育”理念的推广,其课程体系失衡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设置严重失衡。高职院校在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等方面课程设置较多,在人文素质、思想修养及个人成长(如马列及思修方面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传统文化课程、人生与哲学类课程)等方面课程设置极少。且很多教师与学生对这类课程极不重视,很多学生都利用这类课程复习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个别院校甚至都没有设置人文课程。高职院校这种过于强调就业、过于强调职业技术、过于强调职业标准的课程设置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便于学生就业,但却并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同时,单单重视基础知识及职业技能培养很容易造成高职院校学生中“空心人”的出现,从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类型固化,难以满足“全人教育”需求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课程能够有效践行“全人教育”理念,但当前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即通识教育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没有系统的规划及完善的选课系统,致使通识教育课程类型固化严重,课程千篇一律、划分不合理,进而导致通识教育课程吸引力不足,严重影响通识教育课程的地位,这也不利于“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此外,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仅仅是由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决定的,缺乏必要的调研工作,这致使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影响通识教育质量,使“全人教育”理念无法在高职院校中有效落实。[2]

三、“全人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

(一)高职院校应树立“全人教育”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的终极价值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不仅包含职业技能的培养,还包括精神素养及道德情操的培养。然而,长久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存在“忽视人才全面发展”的现象。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显然与人才培养初衷相背离,高职院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即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还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独立的思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树立“全人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及其他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精神素质、应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注重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二)以“全人教育”理念重新规划课程,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趋于平衡

大多数高职院校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在课程设置上偏向于职业技能课程,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因而,高职院校需要基于“全人教育”理念,从以下方面平衡人才培养体系。第一,建立学分制课程管理机制,提升人文类选修课程比重。高职院校应建立学分制课程管理机制,充分尊重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让学生依据自身需求及自身兴趣进行选课,满足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一些已经施行学分制课程管理机制的高职院校,其培养计划中涉及的人文类选修课程的比重往往较低,因而应逐步提升其比例,呼吁学生重视各类选修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践行“全人教育”理念应统筹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实现协同培养。与职业技能实践教育一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全人教育”并不能完全依赖于校内教学,还应注重校外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教师在校内开展“全人教育”,从理论教育方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终身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及社会责任感;来自企业的校外导师则从实践活动(如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志愿活动服务、文化艺术活动、科技创新創业活动、各类实习活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4]第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计应以知识、能力及人格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计应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根本,以知识、能力及人格培养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而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计的目标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一要让学生用成熟的思想思考问题,以端正的态度学习及行事,让学生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二要开展丰富的人文教育类课程,使学生的自我修养、道德素养、创新精神、批判思考精神、表达能力、理解判断能力等得到协调发展;三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其个人职业决策能力及职业素养,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全人教育课程设计人才培养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