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发展路径研究

2019-01-30 19:38王晓蕾林妍梅
职教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校企

□王晓蕾 林妍梅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新形势亟需人力资本供给改革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竞争日益加剧,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新形势迫切需要改革人力资本供给结构和方式。 与此同时,大学已走出象牙塔,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多元的社会需求进一步考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内涵式发展。

针对这一形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办学定位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2015 年10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 提出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对高校转型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随即,广东、河南等全国各省市纷纷发布相应文件,启动转型发展试点、示范性建设等项目,引导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落脚点

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自上而下,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发展定位,重组专业结构;又需要自下而上,改革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水平。其中,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潘懋元教授认为“在各国的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一向是改革的主战场。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 ”高校转型要向纵深迈进,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改革应是落脚点。

(三)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转型”尚未达成

《指导意见》提出至今已经有近四年时间,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就课程建设方面而言,还存在如下问题:课程设置没有真正实现围绕职业能力进行整合,不同程度存在的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与产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等问题,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合作办学、课程建设的程度低,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或案例开展教学还不充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漫灌式”课堂、“单声道”教学依然占主流,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抬头率低,课堂氛围差,教与学效率低等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应用型课程的内涵及建设原则

(一)应用型课程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和企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为主要育人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如下特征:

1.需求的适应性。 应用型课程要适应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产业革新需求、专业知识需求、职业发展需求等,依据需求确定要讲授什么,怎么讲,怎么评价的问题,因而具有从“用”到“学”的特点。

2.知识的复合性。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学科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1]。应用型课程尤其强调学科知识的复合性,强调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的整体协同作用,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学习的建构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基于建构主义认知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知识的接收者,而是学习的决策者,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对知识和能力进行主动探究。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力达成是根本。

(二)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1.课程目标遵循能力本位原则。 课程目标应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课程目标应面向社会需求、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的需求,突出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2]。

2.课程内容源于真实场景。 课程内容的编排选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相对于依据学科逻辑编排课程内容及结构,应用型课程更侧重于针对研究和解决真实场景中某个实际问题,对相关知识或理论进行整合重组而构成课程内容和结构。将源于社会和生产中的真实案例内化为教学内容,有助于培育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应用型课程应及时汲取行业最新技术和创新成果,保持内容的前沿性。

3.教学模式推选实践驱动。 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不仅依靠学科知识的积累,更要通过不断实践内化而成[3]。应用型课程强调从真实项目入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融汇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践驱动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提升。

4.学习效果评价坚持成果导向。 应用型课程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成果这两个指标。 科学开发达成度评价模型、及时进行达成度检测有利于不断提升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同时,学习成果也不再是单一考核掌握多少知识,而应建立多元化的成果评价体系。通过以上指标,形成“监控-反馈-评价-改进”质量保障闭环系统。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尽管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和应用型课程改革整体尚未到位,但也有部分高校(包括参与改革试点的地方高校、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高校等)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高校对转型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对深化课程改革的方法和路径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产生了一些值得推广的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和创新理论。

(一)课程体系趋向能力为本

1.学术主导向行业企业需求主导转变。 按照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部分应用型高校提出“需求导向”“能力核心”“综合课程” 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理念。以产业、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兼顾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潜力,对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4]。将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胜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采取“倒推”式分析入手确定专业课程。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围绕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课程结构打破传统学科本位的知识体系, 以产业链为主线开发课程;人才培养从传统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 企业课堂、社区课堂延伸。这种理念体现在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如某院校培养方案按照课程性质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岗位能力、拓展教育四大课程平台;岗位能力平台课程包括岗位基础、岗位实训、综合实践系列;拓展教育平台课程包括专业拓展、职业拓展、素质拓展系列[5]。还有的院校根据“四个对接,一个核心,三个统筹”的思路修订培养方案,“四个对接”指学校对接地方、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证书对接职业;“一个核心”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三个统筹”包括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2.独立课程向课程模块化转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变化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部分高校开展了有功能性的课程模块化设计开发。 课程模块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 围绕特定主题设计课程结构,重组各类课程,并组建课程团队。 课程目标对接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课程内容实现“专业与产业、理论与实践、创新与创业”关联交融。 例如,某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开设了家居产品设计、机电产品设计等两个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家居产品设计包括了当地的龙头产业厨卫五金产品、灯饰、家具设计等;机电产品设计包括了当地的重点产业交通工具设计(摩托车外形设计)、机械产品造型设计、家电设计等。 某高校老年护理学专业建立岗位胜任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医学基础、护理学、老年护理三个课程模块,既保证了护理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又体现了老年护理特色。第三方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核心课程与实际应用领域的接轨程度较高。

3.就业指导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化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助推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的有效途径。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体系,构建“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项目实践+服务孵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同时,通过增设创新创业课程,科学合理设定教学内容,聘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校友等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实施细则》等指导文件,全员、全程、全方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二)课程开发体现多元协同

1.行业企业在课程开发中发挥合作者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产学合作模式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应用型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 在其开发和资源建设过程中,同样体现出开发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多元协同的课程开发模式体现在, 课程目标源于市场和行业需求,课程内容贴近真实工作情景,课程实施以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为主,课程评价遵循学习产出的成果导向,考核标准契合行业企业能力指标。目前,行业企业已参与到应用型高校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大纲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教材编写、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参与形式多种多样,如形成校企战略联盟,与学校签订教学合作协议,行业企业人士作为顾问加入学校教学研讨小组,企业独立开发课程、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基础开发教学资源等。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保障作用,以政策促合作,以制度促责任。如某地政府通过建立合作机制统筹协调校地合作,实施“双百工程”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人才交流,并提供专项经费资金支持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开发。

2.信息技术促进优质课程资源整合共享。 信息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以信息化教学为首的一系列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成为有效整合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路径,为应用型课程成功转型带来重要机遇。 在应用型高校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将线上优质课程进行本地化改造,探索多种应用模式,打造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吴岩司长认为, 普通院校要用传统的方式与百年老校去比拼,很可能多年以后仍然落在后边,而用这样的方式,未必不能实现“变轨超车”。在实现教育资源动态积累和广泛共享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改造教学目的还在于通过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摒弃了面对面课堂教学的“单声道”弊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

各地应用型高校纷纷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如:通过自建和引进并举,打造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让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的特质;通过高校间组建课程联盟,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形成凸显应用特色的课程资源库;通过制定《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引导教师利用“泛雅”“蓝墨云”等网络教学平台,从学校层面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 运用互动、开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融教、学、做于一体。

(三)课堂教学注重应用性特色

1.教学内容结合行业企业需求,面向职业和服务当地。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注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产业核心技术和企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编排课程结构; 在教学内容引入行业产业标准、职业要求,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职业性与前沿性。各地政府在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引导和支持作用。西藏自治区明确要求转型试点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要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时代性。 海南省要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化,这种实用不仅体现在针对当地服务需求,也要结合未来学生毕业需求。各地转型高校进行了有益探索,如,以职业行为特征为导向,重构和优化教学内容,减少课堂理论教学时数,着力解决重知轻行,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以岗位或岗位群无缝对接为目标,及时调整课程结构,重点讲授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性、基础性的课程知识;课程教学大纲引入与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关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选修相应课程;实践课程所用教材完全按照行业实际标准开发与建设等。

2.推行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围绕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而教学方法则是讨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从而达到培养目标。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方法改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以真实项目为载体, 形成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例如,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推进真实任务、真实环境,实现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课程教学模式,专业课程真实案例教学覆盖率逐年递增;有的高校采用“基于项目学习(PBL)”的方式,将专业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全过程紧密结合,解决了学生职业素养缺乏的问题;有的高校与企业广泛合作,推进“工厂化教学”。

四、应用型高校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策略

(一)构建与专业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创新创业金课

目前,应用型高校已经从组织机构、制度保障、实践平台等方面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设计方面仍不够精细。不少高校已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未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仅仅是独立的一门或几门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真实项目或案例资源不足;课程质量不高,受欢迎程度低。

应用型高校应把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首先,构建与专业有机融合的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门课程,需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基于项目或任务的专业课程内容解构重组, 开发跨学科课程,建设层次递进、灵活多样的课程模块等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7]。其次,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充实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模式。设置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经济类知识内容讲授,包括管理、税收、法律和市场营销等[8];联合行业企业开发教学资源,完善依托专业的创业项目案例库;采用小组任务、项目合作、沙盘模拟的实践教学方式,打通一二课堂之间的壁垒,实现课堂内外的融合式教学,打造创新创业金课。

(二)建立可持续性的校企合作机制,增强校企合作资源开发力度

校企合作开发应用型课程和教材数量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已成为共识。各地应用型高校均已启动了应用型课程与教材建设方案。 但是,由于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前沿性强、迭代快,行业企业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和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等原因,在校企合作开发应用型课程和教材等方面进展缓慢。本研究分别对2016 年和2017 年全国各地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及教材数量情况进行统计,2016 年平均每个专业拥有1.1 门合作开发课程和0.2 部合作开发教材;2017 年这个值为1.3 门和0.3 部。可见,转型高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的平均数量还很少,整体水平不高,仍处于起步阶段。

多元协同模式下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应从企业视角出发设计多方联动机制[9]。教育情感、社会责任、组织利益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内部动机的基本要素,因此,需要在厘清多元主体内部属性及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处理好行业企业、院校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建立行动准则、激励措施和保障机制。可以借鉴国外校企合作中企业需求导向、中介组织协调、政府制度保障的模式,通过经济补贴、项目设立、道德奖励、文化影响等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校课程开发的积极性[10]。

(三)推进学生中心的教学范式,推动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实践

国内应用型高校针对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教师和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课下自发探究的学习时间偏少,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仍待激发,达到自主学习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应用型高校需进一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营造良好氛围,推动教师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加强对学生与学习的研究,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主学习者,当学生认识到学习的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自主学习就产生了。鼓励教师以“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为愿景,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开展“滴灌式”、行动学习模式[11]等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针对相应教学情境,重新设计教学策略,完善考核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建构式学习,实现课程中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完善激励机制,搭建优秀成果分享交流平台,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创新举措,推动应用型课程教学创新改革。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