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娜娜 袁梅 王建伟 祝英苏 刘希胜
在我国医疗新政策的实施后,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制度下,如何不断完善规培生的培养模式是现如今学者的关注热点。影像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是影像专业高素质人才存在着短缺的现状[1-2]。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影像专业规培生,其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目前,规培生的培养存在着重临床、轻科研或无科研的现象。而科研与临床相辅相成,临床是科研的基础,掌握一定的科研基本方法可以更好地服务临床[3]。故而,本论文结合近年来本科室的影像专业规培生的现行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着重关注影像专业规培生的专科业务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论文的分析总结得到一些经验及不足以期为影像专业规培提供创新性的培养模式。
规培生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来科室的第一步应当是尽快适应本科室的日常工作、尽早掌握影像报告的书写。规培生毕业的学历不同基础不一样,还有他们的实习时对影像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所以对他们也不能同一标准要求。研究生学历规培生经历了本科及研究生期间两次实习,因而他们的影像基础一般较本科学历规培生的影像基础稍好。他们基本都可以熟练书写普通平片,CT及MR报告书写可能欠熟悉,应当尽快上手。对于本科学历的规培生应当要求他们尽快掌握普通平片的书写,随后再学习CT及MR报告书写。本科室每天轮班安排主治医师初步审核规培生所书写报告,随后再经高年资医师最终审核,这样规培生及本院住院医师两者的业务水平均能得到提升。规培生在掌握基本的影像知识及影像报告书写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学会阅片的思路,结合临床资料看片子,想到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甚至更进一步可以对临床治疗及疾病预后提出建议。
在规培生有一定基础的阅片能力之后,科室安排他们参与每天早晨的读片会。早读片每天的主题不同(周一腹部专题、周二胸部专题、周三疑难病例讨论、周四肌骨专题、周五中枢专题),规培生可以自主选择每个专题下的疾病作为自己的读片主题。读片会以PPT形式汇报,包括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基础、影像表现、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治疗等。每天不同专题的读片汇报结束后,各个相应专业组的高年资医师进行点评及补充。疑难病例讨论则需要读片者首先汇报上周疑难病例的随访结果,然后再汇报本周疑难病例,包括每个病例的基本临床资料、影像表现、诊断思路及初步诊断。汇报结束后,所有参会者均可以发言讨论,最后高年资医师进行总结分析以待下周回顾。除了早读片,规培生还参加科室每周一次业务学习及英语沙龙。业务学习的内容不限定,可以是小专题讲座、阅读外文文献或是病例随访。阅读外文文献需要较好的英语基础,而本科室的英语沙龙锻炼了参加者的英语听读写能力。除以上主动参与的学习形式之外,科室安排每周晚上2~3次主任医师专题讲座,涵盖所有系统的影像专题,在基础的医学知识之上引入一些国内外文献最新进展。多学科综合治疗诊治模式(MDT)亦可引入规培教学中,满足规培生多层次的学习需求[4]。同时还可以借助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communications system,PACS)的平台,将MDT结合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带入规培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升规培医师的综合能力[5]。通过上述主动及被动的学习形式,规培生可以更深入掌握更全的医学知识,夯实自己的英语基础,为后续的科研垫好基石。
在前期的报告书写及参与科室学习的基础之上,规培生逐渐调动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读片选题、病例随访、查阅文献、病例总结等,这为日后论文撰写奠定了基础。在规培生们基本适应科室日常工作安排之后,安排主治医师及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作为带教老师,做到一对一科研指导。本科室的规培生带教老师均为博士研究生,完全可以对规培生进行一些基础的科研指导。由带教老师和规培生共同协商定医学论文题目,然后由带教老师带着规培生制定论文书写计划,并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文献下载、资料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及论文撰写。
影像专业规培生的科研选题应当注重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临床科研,这种科研选题贴近临床需求,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可以兼顾收集随访病例[3]。回顾性病例总结类的医学论文大都不涉及统计方法的运用,侧重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对于刚上手写论文的本科规培生来说相对容易。而研究生毕业规培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所以他们可以进行一些前瞻性创新性的科研选题。对于有继续学习需求的本科规培生亦可以引导他们学习一些基础常用的统计方法,运用统计软件(例如SPSS),帮助他们对最后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并指导他们在论文的讨论部分如何引入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在培养规培生的科研能力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有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或抵触情绪。科研论文的撰写确实是他们规培计划外的新事物,但是本科室的初衷并不是培养只会阅片的放射科医师,同时希望能引导他们科研这一方面加强训练,最终规培结束时能成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放射科医师。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成,同时科研能力的培养亦有利于日后的职业规划及晋升职称。
目前,多数的规培生在规培基地没有归属感,而且工作生活压力大,待遇不高。其实,规培生是规培基地的新的特殊群体,他们为科室建设也是出了一份力,我们应当重视他们的成长。科室应当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重视培养细节[6]。将每位规培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落实到每位带教老师,做到责任到人。本科室实行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规培生科研汇报,科室负责人、规培生及其带教老师均参加此科研汇报。每位规培生将自己的课题设计、进度及初步成果等做成PPT汇报,如若出现科研设计不合理、科研进度滞后等问题时,参会者可以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和规培生及其带教老师进行讨论。科研汇报带给每位规培生及其带教老师一些压力,促使他们不断的反思自己的科研进度,改进自己的科研设计等。科室还开展相关讲座,包括本科室主任医师的影像专业讲座、统计教研室的统计讲座、国内专家讲座、临床医师讲座等。这些讲座让规培生们不断的巩固复习和加深理解影像专业知识,且广泛接触各方面的医学知识。但是,目前存在着讲座出勤率不高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除了需要科室的强制管理,更重要的是每位规培生的自愿主动参与。
科室还应加强考核制度,考核不是规培学习的最终目的,但却是规培学习的有效方法[7]。考核制度对规培生有着一定的约束力,通过考核可以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能及时地调整学习方法以弥补不足。考核可以开展多种形式进行,包括笔试、阅片考核或小组病例讨论等。不论何种形式的考核,都旨在通过这些方式让每位规培生能查漏补缺,化压力为动力掌握更多、更全面的医学知识。
本院是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师资力量足够,因而本科室选拔优秀的带教老师一对一指导。带教老师首先应当正确理解科室规范化培训的培养理念,对规培生带教工作有着责任感,能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8]。带教老师还必须有着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经验,同时对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带教老师应本着负责的态度,对所带的规培生悉心指导,从最初进科的报告书写、早读片PPT指导、文献查询导读、课题设计、论文撰写等等。带教老师不仅仅是指导规培生完成日常工作及论文撰写,最主要的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影像诊断的思路及科研思维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规培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有利于他们日后回各自医院后的职业发展。PBL教学法在本科室的见习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9],同时在规培带教过程中亦发挥着巨大优势,师生间进行双向交流互动,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得以深入理解,而对老师而言也是个知识再回顾再学习的过程[10]。有文献报道采用导师责任制结合PBL教学能有效提高规培生的影像诊断思维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及自学能力[11]。此外,有规培基地对影像规培医师采用“sandwich”教学法,即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模式,亦是值得推广的医学教学模式[12]。每年底医院对科室带教老师进行评奖,择优选出优秀带教老师并给予奖励。这一机制亦是对带教老师工作的肯定及激励,而且通过医院、科室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本科室的带教老师工作得到诸多肯定。
本科室培养的规培生经两年或三年的锻炼最终规培结束时他们已经能胜任放射科日常工作,而且临床能力不亚于本科室低年资住院医师。总结我们的经验,科室应当给规培生创造良好的科室工作学习氛围及多种形式的学习形式,带教老师必须有责任心起到督导的作用,运用MDT、PBL多种等形式于带教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规培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不足的是,规培生及带教老师的科研意识淡薄。规培结束时并不是每位规培生都有论文发表,分析原因可能是规培生及带教老师双方面的原因。确实存在部分规培生在科研上的存在懈怠的思想,也存在着部分带教老师对规培生监督指导不力,这方面还需以后进一步探究科研培养模式。
总体来说,规培学习是个不断持续的过程,最需要的是恒心,科室给予每位规培生最大限度的学习资源,更需要他们自己的自发主动地去学习。每位规培生经过在规培基地的两年或三年的系统学习后,最大的收获是能养成自己良好的工作及科研的方法和态度。而我们所需要注意的是规培生的培养不是流水线作业,我们应当因人而异做到“个体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