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雪芬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主要落实在对字词句的掌握上,课堂上主要是串讲文言字词,由此产生一个结果:学生学了一篇课文,往往不知所云,留在脑子里的只剩下一些支离破碎的文言字词现象,更遑论由文章得到文化的熏陶与审美的体验了。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好好品读、思考这些文章,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因此,我觉得,应以这些文言文为载体,着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今的学生作文,多数用语低幼、拖沓或词不达意,语言表达能力着实堪忧。而选入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用字精辟,用语凝练,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的很好的范本。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或以单音节字或双音节词的形式得以沿用,或以俗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压缩凝结而成成语,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句式变化等现象也还存在于现代汉语中。可见,古代汉语还保留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学好汉语应重视古今汉语的血脉联系,落实文言文字词,从而丰富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
其实,在高考文言文题的考查中,其中的翻译题就直接考查文言字词,翻译除了考查学生对关键字词句的准确把握外,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大意的理解。国家的用意已不言自明,通过文言文如翻译的考查,促进学生把握字词的含义,读懂文意,以提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因此,从落实字词入手,学好文言文,从文言文中汲取养料,发展中国的文字,亟不可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中的阅读经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诵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对字词的理解,还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形成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良性循环。如《祭十二郎文》一文,用了很多的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篇中常用“呜呼”“呜呼哀哉”这两个悲叹词,来表现情感,凡是用这种词的地方,都表示感情变得更加强烈。在学生诵读时,他们会感觉到从第一个“呜呼”开始,作者由含着眼泪的深沉倾诉,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至“汝之子始十岁”一段之末,连续的两个“呜呼哀哉”,我们会感觉到作者仿佛是号啕痛哭,感情发展到一个高潮。到“呜呼!汝病吾不知时”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通过诵读,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十二郎去世给韩愈带来的深切的悲痛。
文言作品,大多气韵生动,文采斐然。从加强诵读突破,学生自然能学习古文语言文字上的精妙之处,学习古文的思想精髓。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古文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文化底蕴,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
语言是人类智力活动的工具,既是思维的载体,又是思维的外化形式。在语文课程里,语言运用与思维活动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精华,应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渗透思维的引导,以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文言文简洁凝练的文字中往往蕴含大义,需要教师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巧设问题,或由此及彼,或对比关联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如教《项羽之死》一文,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对于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你是怎么认为的呢?由此,学生对不同诗人的观点进行审辨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文言文简练的文字中也有分明的脉络,因此,引导分析文章的脉络,学习文章缜密的构思,可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如通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思路:第一部分写行刺缘起,第二部分写行刺准备,第三部分写廷刺秦王,第四部分写故事结局,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可从其清晰的脉络中领悟作者严谨的思维,久而久之,可促进自己思维品质的提升。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内容主要用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高中所选的文言文,富含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不仅有姓氏名号、职官、乐律、天文历法、风俗礼仪等丰富的知识,还有反映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等的内容,如《赤壁赋》中苏轼虽被贬黄州,却能从自然中得到解脱的乐观旷达;《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虽有不得重用的不平,但却能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深明大义……因而,作为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的课堂,应重视通过文言文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老师没有重视文言文中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没有重视文言文对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而把文言文课上成了古代汉语课,忽视了文言文的思想文化精髓。这种课堂必须进行改革。教师要改变观念,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使命。
首先,挖掘补充,丰富文化知识。文言文中蕴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掘出这些内容,并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丰富学生的认识。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涉及古代座次礼仪,教师应给学生补充这一知识,再引导学生由座次的安排看人物的性格,学生就不难看出项羽、刘邦的性格以及他们当时在军中的地位及处境。
其次,涵泳体悟,领会文化精神。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悟,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如读《师说》学生懂得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读《离骚》,屈原九死不悔的爱国情怀让年轻的心灵肃然起敬;读《项脊轩志》,归有光深挚的骨肉亲情让人久久沉浸其中……这些文言文,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熔铸着古老民族的精魂,上课时应重视让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并涵泳体悟,领会精神内涵。这样就能为学生传承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人格和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之下,我们要改变传统教法,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