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建 姜洪丽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6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明确提出了“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1]的要求。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学校新时期重要的办学战略和办学理念,已成为当前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专业学位教育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应用性、专业性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协同创新视角下如何构建有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各创新主体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推动高校研究生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是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医药工程领域任职资格关系密切的专业性学位,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各高校人才培养类型、生源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又与特色课程建设相辅相成。本项目充分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从协同创新角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途径进行探索,以期能够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协同在英文中由collaboration,cooperation,synergy等表述,中文是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意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Peter Gloor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从这个论述看,协同创新核心是资源协同,本质是创新,通过系统内部资源与要素的有效汇聚或同步联合及集体行为,结果产生1+1>2的效应。在高校中,协同创新就是高校与高校、企业、研究院及地方政府共同分享优质资源,实现教育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协同机制[2]。由协同各方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职业为背景,共同制订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标准,共同培养出高质量、高标准的创新型人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依托本校的生物学、化学、工程图学及药学优势学科,立足自身实际,从目标定位及实现方略等诸多方面着手,通过跨学位、跨学科、多元化导师、跨组织间的协同培养,设计和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规格及培养目标上是不同的,因而在课程设置、导师组成、论文要求等环节两者有显著差异,这就要为两种学位的研究生分别开设不同课程,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也应因类型不同而异。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宽泛性、务实性和实践性,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主的知识结构。许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是一起进行的,课程内容过于学术化。但调研发现,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共同上课,能够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读收获[3]。基于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将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分为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和人文素养3个模块。专业知识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选取制药工艺与工程、药剂学、药物合成过程模拟与优化课程,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共同开课,两种学位研究生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偏重,他们相互沟通协商、交叉融合、资源共享,则可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思想;实用技能单独开课,增加实践(验)教学课程的比重,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专题研讨、团队学习、实践观摩、模拟训练等形式,系统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药学、化学、工程图学、生物学学科范围内,选修实践(验)技能课程和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如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医学实验技术、绿色催化过程与工艺课程等,这样能够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以此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灵活掌握相同问题不同分析方法、不同问题相似的分析方法的应用技巧。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项目研讨,了解学术前沿,在共享的学术资源中,达到知识的转移和提升。
导师队伍是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我校《工程硕士(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这要求导师需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从2013年起,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鼓励导师参加实践项目,进入大型药企进行实践训练,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实践性课题和问题教学,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第二,构建多维度导师团队,让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形成协同创新团队可以克服单一导师指导方式的程序化、单一化;第三,建立“专业导师+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制度,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制药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担任校外导师,协助专业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及其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实验研究和论文撰写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突破高校独立式培养,跨组织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是大学与企业、研究机构发挥各自能力优势整合互补资源,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加快技术推广应用与产业化[4]。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探索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校所协同等协同的创新培养模式。合作模式主要有:(1)单向交流合作。受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自身办学层次与水平所限,向山东大学、济南大学等学校派送学生,进行校校协同人才培养。(2)地域教学联合。处于同省的济宁医学院、滨州医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高校形成联合培养共同体,可互推免试研究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开放实验室等。(3)产学研联合培养。制药工程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在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环节还是学位论文的选题环节,都要突出其实际应用、注重综合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特点,确立校企协同办学的理念。通过产学研合作渠道,研究生在合作单位至少要进行一年的项目开发与创新实践,熟悉生产流程,了解产业对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需求,使“大学内在发展逻辑和社会需求在协同发展中寻求共赢的过程[5]”。近几年,我校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在泰安市京卫制药厂、齐鲁制药厂等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产学研合作办学,现在研究生与企业联合申报国家专利及专著10余项,联合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实现校企互惠,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的客观需求,这样评价体系才能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注重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强调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质量评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部分:(1)专业基础方面,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是否按培养目标指定和课程考核成绩;(2)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包括研究生实习表现、校内实践课程成绩及学位论文开题、阶段性汇报、中期考核成果、学位论文答辩等;(3)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实习过程中对药品生产相关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能力。其具体指标及权重分配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根据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实际,形成学校、二级学院两级管理机制,一是对教学环节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各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二是对实践环节进行监控,制订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学业标准;三是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作为质量改进旳依据。
为保障培养质量,各院系从横向、纵向角度进行科学的梳理,从利益分配机制和导师团队协同机制着手创新管理,以实现统筹和优化配置校内外科研、教学等资源,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依托协同创新,通过跨学位、跨学科、多元化导师、跨组织协同培养研究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和实践,为保障培养质量,建立了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近两年的培养质量评价结果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直是个难点,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从“点”出发,力求对高校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研究生“面”上的培养有所帮助,推进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