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伟教授健脾清化方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学验点滴※

2019-01-30 00:05刘光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转氨酶酒精性脂肪肝

彭 珂 刘光伟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7级,河南 郑州 450000;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三病区,河南 郑州 450000)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患者长期大量饮酒引发的一种肝脏类疾病。近年来,由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酒精性肝病早期可发展为酒精性脂肪肝,后期则可能进展为肝衰竭甚至肝癌等严重症状,所以对酒精性肝病的早期阶段即酒精性脂肪肝进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是预防疾病进展恶化的关键手段。

1 现代医学对于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是由于酒精进入人体肝细胞后,在乙醇脱氢酶和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反应转变为乙醛,进而转变为乙酸,导致还原性辅酶Ⅰ(NADH)与反应性辅酶Ⅰ(NAD)的比值升高,使得线粒体三羧酸循环过程被抑制,导致肝内脂肪酸的氧化功能进一步减弱,引发代谢障碍,最终结果为中性脂肪堆积于肝细胞中,即酒精性脂肪肝形成[1],亦有学者[2]研究表明,对肝脏造成损伤的TNF-α和IL-8也可能是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原因之一。治疗方面,现代医学主要是改善饮食结构和调整生活方式,其中戒酒是首要。临床治疗方面,根据相关指南[3-4]推荐使用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和他汀类降血脂药物,临床效果良好,长期疗效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 传统医学对于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医学中并无明确的定义,通常可从广义上将其归属为中医内科学中“伤酒”“胁痛”“积聚”“酒癖”等病的相关范畴。《诸病源候论》阐述有相关疾病起因与症状:“夫酒癖者,因大饮酒后,渴而引饮无度,酒与饮俱不散,”此为起因,进而有“停滞在于胁肋下,结聚成癖,时时而痛,因而即呼为酒癖,其状胁下弦急而痛”。明·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也认为酒是“大热有毒之品”。古人提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即少饮酒,少食肥甘厚味之品,适当锻炼,通过饮食的调理起预防作用,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3 刘光伟教授对酒精性脂肪肝的见解与认识

刘光伟教授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论治,肝五行属木,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主藏血;脾五行属土,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肝属于天脏,应四时,脾属于地,天动地随,阴阳合而万物生,若无肝脏的疏泄,脾胃则无法运化;若土实,则影响肝脏的升降,肝本克脾,但脾实则反褥,导致土壅木郁之证;脾胃为后天气血来源之根本,若脾胃功能异常,气血生化乏源,肝本得血则卧,若气血虚弱,肝不能藏血,肝体阴而用阳,柔性丧失则肝旺。所以刘教授通过从脾胃来论治肝脏疾病。

刘光伟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酒精性脂肪肝是由于病患长年大量饮酒,导致酒中的湿毒积聚并长期浸淫身体所致,长期饮酒,损伤正气,正气不足,湿热疫毒羁蕴于肝脏,伏于血分,致肝失疏泄调达,脾失健运,造成气血失调,其病因主要有湿、毒、痰、虚。刘教授对该病的病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患者过度嗜酒,导致酒毒湿热之邪蕴结于中焦,从而湿热稽留,蕴结中焦,阻滞气机,水谷不化,日久脾气渐虚,气血运化失司,导致气血痰互结,酒湿浊毒蕴而不化,继而汇聚为痰,表现为痰阻气滞,血脉瘀阻,之后将逐渐导致气滞血瘀症状,此时气、血、痰相互搏结,形成积块,滞于胁下,患者表现为胁胀满而痛,纳差,面色萎黄,形体日渐消瘦,则此时可诊断其酒癖已成。长期饮酒正气亏虚,邪正交争,邪胜正虚,缠绵难愈,疾病病程较长。刘光伟教授认为酒精性脂肪肝以脾虚、湿困、毒聚为主要特点,中医理论认为湿毒,湿热蕴久毒,毒则助湿生热,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因此“化湿”的治法理论上可有助于“毒聚”的清除。

刘教授据此以健脾、清热、利湿为主要治法研制的健脾清化方用于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主要党参、白术、薏苡仁健脾益气;加以淡渗利湿之品,以柴胡引经入肝为使,全方共奏健脾、清热、化湿、解毒之效。

4 医案举隅

患者冯某,男,30岁。2018年11月12日初诊:饮酒史7余年,每周饮酒约450 mL,精神差,面色黯淡,右胁隐痛,纳差,乏力,口干口苦、腹部胀满,眠可,小便黄,大便黏腻难解。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滑。BMI:34 Kg/m2;肝功能:谷氨酰转肽酶(GGT) 96 U·L-1,谷丙转氨酶 (ALT) 65 U·L-1,谷草转氨酶 (AST) 45 U·L-1,血脂:总胆固醇 6.49 mmol·L-1,甘油三酯 2.85 mmol·L-1;彩超提示脂肪肝(重度)。西医诊断为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诊断为酒癖,证属脾虚湿盛。治宜以健脾和胃、疏肝清热、解毒化浊。嘱其戒酒,规律饮食。处方如下:党参15 g,白术20 g,柴胡15 g,清半夏9 g,黄芩9 g,黄连6 g,陈皮20 g,厚朴15 g,车前子15 g,泽泻15 g,薏苡仁30 g,赤芍15 g,决明子15 g,生姜9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共10剂。

二诊右胁隐痛缓解,轻度乏力,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黄稍腻,脉弦滑。测肝功能:谷氨酰转肽酶(GGT) 74 U·L-1,谷丙转氨酶 (ALT) 52 U·L-1,谷草转氨酶 (AST) 40 U·L-1,血脂:总胆固醇 6.21 mmol·L-1,甘油三酯2.39 mmol·L-1;给予上方去车前子,加黄芪30 g,当归15 g,每日1剂,水煎服,共10剂。

三诊:乏力明显好转,悉症皆轻,舌淡红、苔薄黄,脉略滑。查测肝功能:谷氨酰转肽酶(GGT)49.4 U·L-1,谷丙转氨酶 (ALT) 48.1 U·L-1,谷草转氨酶 (AST)29.9 U·L-1,血脂:总胆固醇 5.74 mmol·L-1,甘油三酯2.01 mmol·L-1;彩超提示脂肪肝(轻-中度)。上方黄芪减至15 g,每日1剂,水煎服,共14剂,治疗半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诸症消失,当地复查肝功能,彩超均正常。

按语:酒精性脂肪属于中医学 “胁痛”“积聚”“酒癖”等范畴,刘光伟教授据实践经验认为酒精性脂肪肝属湿热痰毒,湿热痰毒初时蕴郁于肝脏,伏于血分,并逐步侵犯脾肾等脏器,使脾失其健运,导致气血失调,此外,痰湿若蕴结于肝经,日久则使得气滞血瘀,痰瘀胶结之后而发为本病。刘光伟教授遵循中医推崇的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以健脾清化为主要治法研制 “健脾清化方”,方中主要由党参、白术、柴胡、清半夏、黄芩、黄连等组成,其中党参、白术、薏苡仁健脾益气兼以利湿;清半夏、陈皮、厚朴、生姜健脾和胃;柴胡疏肝解郁;车前子、泽泻淡渗利水渗湿;决明子清肝化浊,黄芩、黄连清利中下二焦湿热,赤芍柔肝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健脾和胃、疏肝清热、解毒化浊之效。二诊患者乏力明显,此乃邪正交争之故,气血亏虚,此时增强扶正之功,故加强益气养血之品。三诊乏力明显好转,悉症皆轻,邪气渐弱,因黄芪为滋腻碍胃之品,故减其用量。随访患者用药效果良好,且经过多年来对 “健脾清化方”抗脂肪肝作用的系列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该法具有有效的保肝、降酶、降脂以及抗炎的作用。

此医案是刘光伟教授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辨证思路、治疗经验的介绍。中医临床强调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疾病诊治还需各家更多临床经验的总结,为临床提供更多诊疗思路。

猜你喜欢
转氨酶酒精性脂肪肝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转氨酶高与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