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何君林 通讯员 李代良
“男人外出打工挣钱,咱们在家同样能致富。只要会动脑筋、肯吃苦,在家务农也不比外出打工差。”每每被人问及发家致富的事,家住重庆市潼南区古溪镇洗马村一社的留守妇女邱素英都会自信满满地说。自2008年起,丈夫在外打工,邱素英便“留守”在家,一边伺候多病的公公和上学的儿子,一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乡村妇女自强不息的创业之歌。
201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真诚沟通》栏目摄制组,专程到潼南县古溪镇洗马村,对邱素英在家创业的事迹进行了采访,内容包括她孝顺公婆、犁地插秧、鱼塘管护、下塘捕鱼、集市卖鱼等情况,真实记录了邱素英在自主创业路上的艰辛历程,反映了她朴实、善良、孝顺、勤劳、乐观向上的品格。
近年,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既叫人感慨,又令人钦佩。今年46岁的邱素英就是她们中的一员。
本来,邱素英是可以跟着丈夫一起外出打工的。当初丈夫准备外出打工的时候,也确实跟她商量过,问她要不要跟自己一起出去。事实上,在洗马村,几乎都是夫妻双双外出,家里留下老人照顾小孩。但邱素英心里清楚,跟着丈夫一起外出,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自己家庭的现实情况却不允许她这么做,丈夫之所以跟他商量,不过是体现他的一番心意罢了。
确实,除了丈夫和自己,家里还有一老一下,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公公和正在读书的儿子都需要人照顾,她又能往哪儿去?只能选择留在家里。选择留下来,既是迫于现实,也是出于自愿,原因很简单,邱素英不可能让丈夫留下来,自己跑出去。不过,选择留下来,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家庭的重担。丈夫离家那天,有些不放心地对邱素英说:“我真担心你在家里能不能扛得住啊!要是扛不住了,就给我捎个信,我回来和你一起守着这个家。”邱素英笑着回答:“有什么扛不住的?留守妇女又不止我一个,人家还不是照样把日子过下去了!你出去就不要担心家里的事,多挣些钱才是正事,但也不要太累着自己。”
她把话说得如此轻松,不过是为了让丈夫放心,能够踏踏实实地在外面挣钱。然而,丈夫一走,家庭的重担就像大山一般压到了身上。她几乎把所有的生产和家务劳动一肩挑,还要操心一老一小的衣食住行,其中的苦和累不言而喻。但邱素英从不叫苦叫累,常常只是轻轻一笑:“这点累和苦还是能够承受得了的,农村女人没有那么娇气。”
累点苦点确实都能承受,但过日子缺钱就很艰难了。丈夫在外打工收入很不稳定,有时几个月都看不到一分钱,眼见家里的开支日渐增加,公公治病和儿子读书都需要钱,尤其是公公住一次院就要花两三千块钱,邱素英心头的焦急可想而知。她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就这样守在家里等老公挣钱回来不是办法,好日子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但到底怎么去创造?靠双手去刨家里那一亩三分地显然行不通。
2008年,就在邱素英苦苦寻思该如何去“创造”好日子的时候,她从集市上打听到肉兔的销路不错,一只能卖到30元,特别是“新西兰”“八点黑”和“大耳白”品种的兔子卖得格外好,这不由让她眼前一亮。我何不也跟着养兔子?迸发出这个念头后,邱素英心头就像有一团火在燃烧,仿佛看到一条“金光大道”已经铺展在自己面前。她东拼西凑投入2万元建了8间兔舍,为了建这几间兔舍,她没有请人,也没人可请,全靠自己起早贪黑地干,居然把兔舍建得有模有样。随即,她又买回几百只兔笼,并选购了2 000只适销对路的优质兔,开始走上一条创业之路。
看着2 000只毛绒绒的小兔子在整洁的兔舍安了家,邱素英心里乐开了花。那情形有点像把土地翻耕一新后撒下种子,就等着发芽、开花、结果了。事实上,她在心里早就暗暗算了一笔账,按一只兔子卖30块钱,2 000只兔子就是6万元啊!为了这“6万元”的目标,她浑身上下都有使不完的劲,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割草、喂食、打扫,精心照顾和喂养着每一只兔宝宝,连儿子都说妈妈把那些兔子当成了宝贝。
俗话说: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邱素英满怀期待,等着兔子长大后买个好价钱的时候,一只只已经长到1 kg重的兔子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一天就死掉了100多只。当时,邱素英像是遭遇偷袭一般,显得惊慌失措,心都凉了大半截。从兔笼子里捡拾那些死兔子的时候,她沮丧到了极点,每捡起一只死兔子,心头都像被重拳击打一下,伴随着难以言说的疼痛。她把一只只兔子尸体塞进蛇皮口袋,然后又倒进沼气池里。最后,她压根都没记住自己到底往沼气池里倒了多少袋兔子,心里始终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自己往沼汽池里倒的是哗哗作响的“人民币”。当她倒完最后一口袋死兔子后,就彻底瘫坐在了地上,身上一点力气都没有了。说实话,那种透心凉的沮丧与无助,旁人很难体会,用邱素英后来的话说:“当时自己就差没有直接往沼汽池里跳了。”
刚创业就遭遇打击,确实叫人心里不好受。好在邱素英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兔舍里还有很多的兔子没死,还有希望活下去。于是,为了挽救这些兔子,她猛拍脑袋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赶紧跑到镇里的畜牧站请来养兔专家。原来兔子得了一种传染性疾病,需要隔离和打针。在兽医的帮助下,邱素英苦苦煎熬了一个星期,才把这场“怪病”彻底治住。虽然经历了这番波折,但随后的路就变得平坦起来,并最终等到收获的季节,由于养的都是优质兔,不愁销路,那些兔子给邱素英带来35 000元的纯利润。
在养兔上挖到第一桶金后,尝到了甜头的邱素英再接再厉,继续饲养兔子。此后,每年她都要养2 000多只兔子,仅仅养兔一项的收入除开一家人的生活费用及供儿子上学,给公公治病,还有不少的积蓄,日子过得颇为殷实。
俗话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更有人说过,女人要么不干事,一旦干起事来连男人都得退让三分,正所谓“巾帼不让须眉”。事实上,自从养兔子挣了钱,邱素英的内心就开始“膨胀”了,胆子也变大了,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已经不满足养兔子了,我想挣更多的钱,我想把日子过得更好。”
在洗马村这种地方,要想多挣钱,无非就是两种选择:一个是搞特色种植,另一个就是搞养殖。因为养兔子尝到过甜头,而且也积累了相应的养殖经验,所以,邱素英的心思偏向于搞养殖。到底养什么,心中也没有底。有一阵子,邱素英整天都眉头紧锁,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其实,她并没有别的心事,只是在心头琢磨到底该养什么而已。
有个周末,儿子从学校回家,夜里吃过晚饭,邱素英像往常那样,询问儿子在学校的情况,还问儿子在学校食堂吃得怎么样。儿子回答吃得还不错,就是好一阵没吃到鱼了,他很想吃鱼。邱素英随口对儿子说,自己明天就到街上买鱼,回来做一锅水煮鱼,让他一次吃个够。本来打算第二天一早就去古溪场买鱼,但早晨起来被别的事耽搁了一阵,半上午才赶往场上。到菜市场卖鱼的摊子,却发现鱼池子里几乎空了,只剩了两条半死不活的草鱼。老板说:“现在的鱼很好买,你再不买的话,等会儿连这两条都没了。”当时,邱素英并没有想别的,一心想着别让儿子想吃鱼的愿望落空,再加上时间也不早了,于是,赶紧买上一条草鱼就往家里走。
回去的时候,路过村里的水塘,邱素英不知怎么就想到要到池塘边洗一下手。当她靠近水边,脚下却突然一滑,本能地用手撑地,才没有落到水里。但是,就在她顾着用手撑地的时候,手里装鱼的塑料袋却飞落到水里,袋子还飘在水面,鱼却不见了。结果很明显,那天没能让儿子吃上鱼,但邱素英在懊恼和自责的同时,却闪电般地萌生出养鱼的念头。她有些歉意地对儿子说:“虽然今天没让你吃上鱼,但我保证以后让你想吃就吃,因为我已经想好要把那口池塘包下来养鱼,我要让跑掉的那条鱼给我们家引回一大群鱼来。”
那是2010年的春天,邱素英说干就干,投资2万元承包了那口面积有0.9 hm2的鱼塘,认真地养起了鱼。从养兔转为养鱼,邱素英最初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她觉得养鱼应该比养兔轻松、简单,不必整天提心吊胆地预防这病那病,也没养兔子那么又苦又累,还整天脏兮兮的,因为每天清理兔舍就是一个又脏又累的活。事实上,在邱素英决定养鱼的时候,丈夫曾从外面打电话回来提醒她,养鱼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并劝她还是好好想想。邱素英却说自己已经想好了,还说天底下那么多人都在养鱼,我邱素英也能养。
不过,正如丈夫提醒的那样,天底下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轻轻松松可以挣钱的好事。邱素英其实也知道这个理,但她好不容易找到一条新路子,决不会放弃。然而,这种坚定的选择变成行动之后,她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那是从筑鱼塘堤坝到购买鱼苗,再到鱼塘消毒、肥水以及晚上的守夜,都只有她一个人忙碌。她就像一个孤独的守望着,苦苦地经营着一个人的鱼塘,如同守护一座孤岛。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女人独自在外面守夜,肯定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刚开始守夜的那段时间,邱素英确实很害怕,野外的夜晚空寂得让人心头发紧,同时伴随着孤独、无助与恐惧,她甚至后悔自己选择了养鱼。不过,天亮后她像是重新活过来似的,又变得精神抖擞,还暗自嘲笑自己夜里的表现太可笑。这样反复折腾了一段时间,她不再害怕了。
对邱素英来说,忙碌和孤独其实还不算什么大事,最要命的是鱼儿也会生病,鱼一生病就“翻白”。按说,她的鱼塘是消了毒的,但养鱼头一年的夏天,一夜间,塘里的很多鱼就“翻白”了,看到眼前的情景,邱素英那个心疼、那个着急上火,根本没法用语言形容。她一边向水产医生求助,一边买来了《鱼塘养鱼技术》《鱼病综合防治手册》,对鱼塘重新消毒,重新配料,这才治好了鱼病,最终保住了鱼塘里的鱼。
养鱼除了要懂得鱼病的防治,还要严防夏季的洪水,必须在雨季来临前提前疏通好渠道,特别是有雨的夜晚,邱素英经常整夜不睡,打着手电筒在鱼塘里四处查看,以防堤坝出现漏洞,塘中的鱼儿顺水流逃走。干这种活应该是最折磨人的,这种折磨主要不是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搞得人提心吊胆,神经高度紧张。有几次,她实在太累了,便躺在鱼塘边的小屋里想睡一会儿,但好几次都梦见鱼塘缺了口,眼睁睁看鱼群往外游走了,她吓得大哭起来,同时也把自个从梦中吓醒。醒来后,她又赶紧四处查看。
村里人都说:“有些连男人做起来都很费劲的事,邱素英却能做得漂漂亮亮。她勤快、能干、能吃苦,像是一个铁打的女人。”
古话说“天道酬勤”,邱素英的付出迎来的是鱼塘的大丰收,由于喂的都是深受消费者青睐的鲤鱼、草鱼和鲢鱼,一年仅养鱼的收入就达到4万多元,不仅叫一家人欢天喜地,也让周围邻居羡慕不已。
2013年,对邱素英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一喜是她的儿子顺利考上了常德医学院,二喜是家里在古溪农贸市场后面买了一套新房。按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面对接踵而来的喜事,邱素英应该满脸欢笑才是,甚至应该停下长年奔忙的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尝一下幸福生活的滋味。面对喜事连连,她确实高兴了那么一阵子,但这样的欢乐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比以前更重了。
她有这样的感觉其实并不奇怪,由于在镇上买了新房子,加上装修,几乎把这几年挣下的钱都投了进去,再加上儿子上大学需要用钱,而且比先前上中学的花费要多出好几倍。一想到钱,她就没有办法再欢乐起来,也不可能轻松起来。她必须多挣些钱供儿子上大学,考研读博,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多读点书,读的层次越高越好,那样能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照她的话说:“自己苦点累点没什么,但是,我不能委屈了儿子。”
邱素英不仅心疼儿子,期盼儿子有个好前程,同时,也十分孝顺自己的公公。自从买了新房子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辛苦了一辈子的公公接到新房子里住,让老人享受晚年生活,自己却没有理由坐下来享福。于是,她把公公安顿好后,又独自回到了洗马村。周围邻居都感到很迷惑,说:“你都已经在镇上买房子了,应该洗脚上田过清闲日子,还跑回来干什么呢?难道洗马村真是个‘金窝窝’让你舍不得,还想在这里挖出几个‘金元宝’来?”
从某种角度讲,在邱素英心里头,还真是把洗马村当成了“金窝窝”,还真是想在这片土地上挖出几个“金元宝”。她回到洗马村后,除了继续养鱼,还把村里撂荒的地承包过来,种了0.7 hm2花生、油菜、水稻,还养了2头黄牛,以及一些小家禽。她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待在农村,嫌农村苦,嫌农村脏,嫌农村累,爱往城市跑,进了城就不想回来了,但是,村里的地总得有人来种吧,这样荒着多可惜啊。所以,她就承包过来了。虽然现在的日子苦一点,累一点,但是有盼头啊!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邱素英。
说实话,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是很难将0.9 hm2鱼塘、0.7 hm2花生地、0.7 hm2水稻田、2头黄牛以及一群鸡、鸭、鹅等家禽,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联系在一起,要知道这样的种养殖规模,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型的家庭农场了,而经营这个“农场”的仅仅只有一个女人,这实在叫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甚至认为不可能。但邱素英用行动把看似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她仿佛在告诉人们:世上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留守妇女,邱素英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也很朴实,她不等不靠不要,默默承担起家庭重担,竭尽全力多干些活,只是希望靠一双勤劳的手走上致富之路,让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这几年来,她始终埋头于自己的活计,辛勤地挥洒汗水,时时盘算着能有一个好收成,从未想过要引起别人关注,要出名什么的。但她最终还是出了名,因为她留守在家大胆创业的事迹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吸引了周围无数关注的目光,还深深打动了中央电视台记者。2016年5月,央视《真诚沟通》栏目摄制组专程赶到潼南县古溪镇,真实地拍摄了邱素英种田、养鱼、犁地、卖鱼、服侍公公等许多感人至深的镜头,并制成公益宣传短片在央视的新闻频道播出。
用央视《真诚沟通》栏目编导的话说,邱素英吃苦耐劳、朴实善良、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在农村留守妇女中特别具有代表性,值得宣传。或许,邱素英对自己是否具有代表性并不那么在意。但她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劳作、生活的镜头时,还是默默地流下了眼泪。这样的眼泪,有激动和喜悦,也许还有怅然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