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雪晶
1963年,山东肥城小王庄的社员在平整土地时发现青铜器,随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山东省博物馆接到通知后,立即对发现青铜器的区域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这里是一座春秋时期贵族墓葬。经过科学发掘清理后,墓中共出土13件青铜器,包括两件铜壶、三件铜鼎、两件铜鬲、两件铜簠、一件铜盘、一件铜匜、一件提梁小壶、一件铜勺,其中最珍贵的是两件陈侯壶。除1989年调拨一件陈侯壶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外,其余12件青铜器都在山东博物馆收藏[1]。
陈侯壶
壶盖
器内铭文
壶盖铭文
陈侯壶壶高51厘米,口长16.8厘米,宽12.2厘米。壶体扁方,长颈,配有圆角长方形盖子。盖顶饰长方形捉手,盖子的下方部分可插入铜壶的口沿处,铜盖翻过来,可做盛酒的杯子。壶颈两侧的壶耳被设计成象鼻形,并附有一对大套环。因壶口内侧和壶盖外壁上铸有“陈侯”二字而得名陈侯壶。陈侯壶表面的纹饰比较朴素,腹部由带状纹饰构成,“田”字形网格,每个交叉点上均有凸起的方椎状装饰,在壶盖、壶颈和圈足部位铸有弦纹,纹饰简单大方,毫无繁复之感。值得注意的是器上的铭文,对研究春秋时期的婚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甚至可以视为信而有征的历史文献。陈侯壶上的铭文共13字:“陈侯作妫橹媵壶,其万年永宝用”,据《礼记·祭统》记载:“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这13个自名铭文传达了一位父亲的拳拳爱女之心。陈侯,是陈国国君,“陈”字在“耳”“东”的右面又加了一个“步”字,经王恩田先生考证认为,陈侯壶之陈就是河南的陈国。“妫橹”是陈侯的女儿,“妫”是姓,“橹”是其名。“媵”即嫁。这件器物应是陈侯为他的女儿陪嫁做的媵器,希望他的女儿将其视为陈氏传家宝,世世代代永宝用。据文献记载,媵,古时指随嫁,也指随嫁的人。《仪礼·士昏礼》“媵御馂”,郑玄释“媵”为“女从者也”,“御”为“婿从者也”,所以“媵御”指古婚礼中男女双方的侍从。郑玄注:“古者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侄,兄之子;娣,女弟也。”也就是说古时诸侯的女儿出嫁,随嫁的奴仆或婢女称之为媵侍或媵婢。春秋贵族嫁女不仅要陪送奴仆、婢女,还要制作铜器作为陪嫁的礼物,即媵器。根据文献记载,不仅所出之国将媵器作为陪嫁之物,而且同姓之国也有赠送媵器之礼,甚至异姓之国也有赠送媵器之俗。春秋时期,大夫嫁女,只有娘家陪送礼物;诸侯国君嫁女,不但娘家陪送礼物,他国也会前往送贺礼。娘家之媵器,与后世的妆奁陪嫁相似。他国之媵,与后世的一家嫁女而亲戚前去送礼致贺相似,只是所送礼物不同。
陈侯即陈国国君,妫姓,是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建的诸侯国,也是周初最重要的封国之一。周王朝建立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商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入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之祀,是为胡公。”也就是说,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朝后,有一个叫妫满的人,作为舜的后裔,受封到陈这个地方,于是就有了陈国。周武王十分器重陈胡公,把大女儿嫁给他,并封陈国作为周朝的东南屏障。存世的有铭文的陈国青铜器,风格、形制上与周王室的一致,反映出陈国与周王关系密切,政治上与周王保持一致。陈国自周武王始封至春秋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被楚国所灭,前后共存在500多年。
陈国的疆域包括今天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北部,都城在宛丘,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淮阳县。春秋初期,陈国与蔡国、郑国同为中原大国,后来因为楚国、齐国、晋国的兴起,争夺中原,陈国身处战乱之中,国势日渐衰弱,加上陈国君臣荒淫无度,相继发生两次争夺君位的内乱和残杀,国势从此一蹶不振,于是只得依附楚、齐、晋之间以求生存,朝齐暮楚,投靠在强国膝下过日子,最终被楚国所灭。陈国内乱,王室逃离,随之将陈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带到异国他乡。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桓公时期,陈国的太子陈完,因为宫廷政变被迫逃亡到了齐国,当时陈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先进,陈完又是贵族,于是齐桓公封他为齐国的工正,掌管齐国的工业制造,为齐国的青铜铸造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传世的陈国青铜器甚多,特别是出土发掘的一批有铭铜器,既让今人得以一睹陈国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也为研究陈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春秋时期,周室东迁,五霸兴起。周王朝的中央集权逐渐分散到列国诸侯之手,他们各霸一方,各自为政,冶铜铸器各得其便。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除礼器外,还有一部分青铜媵器,也就是陪嫁品,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中特别流行。当时诸侯们和大夫们为了维护彼此的政治地位和利益,或者小国求助于大国的保护,往往通过联姻来加强他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一定的政治集团。诸侯国之间的这种关系在青铜器铭文中有记载。陈侯壶出土后,多年来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陈侯壶出土于山东肥城,而肥城在春秋时是铸国的地望,陈侯壶应是陈国和铸国联姻的物证[2];还有研究者认为,出土陈侯壶的墓葬可能是鲁国的墓葬[3],陈侯壶可能是妫橹因为政治联姻远嫁鲁国的物证;也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列国相争,势力范围不稳定,属地已有犬牙交错之势,虽然这件陈侯壶是山东境内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陈器,但是判定其国属还需更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予以证实。妫橹身嫁何国先搁置不议,但是春秋时期像妫橹这样远嫁他国的陈国女子,史书上多有记载。春秋中期以后,陈国受到楚国的威胁,于是依附楚国,又受到北方齐、鲁、郑、晋的攻击,后来又受制于吴国。陈国国君不断在这几大势力之间寻找平衡点以求得生存,联姻就是其重要的手段之一。据史书记载,公元前684年,陈国国君陈宣公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蔡国国君蔡哀侯以及息国国君息侯,其中嫁给息侯的女儿因为相貌姣好,面似桃花,人们称其为“桃花夫人”。陈侯壶的问世,揭开了陈国“妫橹出嫁”的神秘面纱:陈侯的女儿妫橹在远嫁他国的路上,随着载满丰厚嫁妆的车队,来到与陈国交好的异国他乡,成为了陈国与异国友好交往的使者。春秋时期,很多如妫橹一样的女子在异国他乡度过了婚后的漫长时光,这些父母之邦铸造的青铜媵器一直陪伴着孤独的主人,甚至主人去世后,又作为陪葬品一同埋入幽冥。直到2000多年后,考古学家的发现让这些载有丰富历史信息的精美媵器重见天日,让我们得以了解到陈国女子妫橹的婚姻之路,了解到春秋时期诸侯联姻频繁的缘由。
[1]杨波、李大营:《山东文物丛书·青铜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第228页。
[2]杨波、李大营:《山东文物丛书·青铜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第229页。
[3]孙敬明:《西周东周两寝盂》,《中国文物报》1998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