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保
摘 要:岩脚寨是彝、拉祜等多民族杂居的自然村落,寨内使用彝语、拉祜语和汉语方言三种语言。根据参与式观察走访获得的材料分析,岩脚寨这三个语言都出现了明显的代际变迁。主要体现在岩脚寨内三种语言在三个年龄段(60岁以,30~60岁,30岁以下)存在着不同的使用特点。认为语言竞争、语言接触及生活娱乐方式的改变是导致代际变迁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岩脚寨;彝语;拉祜语、汉语方言;代际变迁
1 岩脚寨概况
岩脚寨是以彝族为主要人口的与拉祜(拉祜西)等民族杂居的自然村落,隶属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扎渡镇响水河行政村,全寨共有56户,常住人口约160人,彝族拉祜族人口比约为3:2。除了彝族、拉祜族两个主体民族外还有少量的汉、布朗等民族杂居,不过从他们语言、日常习俗等方面看,汉、布朗三个民族都和当地的彝族相同,彝语是他们的母语。据村里老人讲述,数代之前,这些少量的汉、布朗、回等民族就已经和当地的彝族人民生活在同一个自然村,他们之间相互嫁娶并主要使用彝语,自己的母语则消亡了。
2 岩脚村彝语的代际变迁
当地使用的彝语为倮倮话,是当地彝族(自称和他称都为倮倮人)的母语,根据参考《彝语简志》(1985)朱文旭(2001)的彝语划分,岩脚寨彝语属于彝语分六大方言中的中部方言。从当下的语言使用现状看,岩脚寨倮倮话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代际变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汉语借词看各年龄段彝语词汇量的代际变迁
岩脚寨出现了许多汉语借词;这些借词中,有些词汇是新生词汇,如:“电视、电话、沙发、冰箱、洗衣机”等,有些词汇则是原有词汇,如:“数词、量词、瓢、犁、磨、碓”等。
新生词汇是全民借用,但是像“瓢、犁、磨、碓”等词,大部分30歲以上的人群都习惯用彝语表述,30岁以下的青年用汉方言借词表达是因为不知道用彝语怎么说,即便是知道用彝语讲的数词和量词,他们也会直接使用汉方言借词表达。从这些现象说明,岩脚寨青年和父、祖辈对彝语词汇量的掌握存在代际变迁。
2.2 彝族口头文学的传承出现了明显的代际断裂
包括神话、传说、谚语在内的口头文学一直是传承彝语的重要载体,口头文学不仅是历代彝族人民重要的娱乐方式,也是彝族教育孩子的经典内容,还是彝族追溯源头的钥匙。岩脚寨各年龄段的群体对于掌握彝族口头文学的情况出现了明显的代际断裂。60岁以上的老人不仅听到过彝族的神话、传说;有些老人还能传讲这些神话、传说、谚语;30~59岁的壮年虽然大部分人听到过这些口头文学,但是能用彝语讲授的人寥寥无几;30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听过这些口头文学,能讲的就更加少之又少。
2.3 彝语使用场合出现了一定的代际差异
30岁以上的人群无论是在村寨里聊天、婚丧嫁娶、集市赶集都会选择使用彝语交际;但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中,超过半数的民众喜欢使用汉语方言交流。
3 拉祜语的代际变迁
拉祜语作为岩脚寨曾经较为活跃的语言,其主要使用者是村寨里的拉祜族老人群体。其交际功能主要是与拉祜族亲戚、朋友进行交流;有时拉祜族客人来寨里时使用拉祜语,或者寨里人去拉祜族村寨时使用拉祜语。
据笔者(本人)的走访和观察,当前在岩脚寨拉祜语的使用现状是:60岁以上老人群体还有5人能流利的使用拉祜语进行交流,30~59岁壮年群体中,少部分人能听得懂拉祜语,极少数的几个人能简单的用拉祜语进行交流;30岁以下的青壮年群体则已经不会拉祜语了。
从以上描述的情况来看,拉祜语作为兼用语的代际变迁是非常明显的。
4 汉语方言的代际变迁
历史上不作为母语的汉方言,也是岩脚寨居民使用的又一主要兼用语,其兼用程度略高于拉祜语。赶集、寨里出售家禽、作物都需要用汉方言和汉、傣等民族交流,所以基本上所有人都能简单的使用汉方言。近30年以来,岩脚村汉语兼用程度越来越高,甚至有取代彝语成为第一语言的趋势。从当前使用状况看,各年龄段使用汉方言的情况各有不同。
总体来看,虽然许多人之前就能简单的使用汉方言交流,但是从老人到小孩都在学习使用汉语方言,他们所使用的汉方言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较于6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30~59岁的壮年群体所掌握的汉语词汇量更多一些,比如,除了“望、望见、瞧、瞧见”他们还讲“看、看见”等词;语序虽然也接近彝语,但是大部分人能流利的使用汉方言传讲故事、谈笑风生,并且能简单的使用普通话。
30岁以下的青壮年大部分人能使用普通话,他们所使用的汉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越来越接近普通话;无论是从语音、语序、词汇方面看都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从语音方面看,韵母出现了撮口音,如:“鱼”“圆”等。少量声母出现了平翘舌的区分,如:“四”和“是”。一般不区分前鼻韵和后鼻韵。
从语序方面看,他们使用的语序非常接近普通话的语序,比如:说“砍甘蔗”,不说“甘蔗砍”;不说“水喝”,说“喝水”;说“今天克哪跌(今天去哪里)”,不说“今天哪跌克”。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大部分人能使用普通话,但岩脚寨里不使用,因此不应算是岩脚寨的兼用语。
5 岩脚村语言变迁的原因
据笔者的观察、结合走访获得的资料,我们认为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拉祜语在彝语和汉方言两个强势语言的竞争中无法立足
使用拉祜族语人口在岩脚里少于彝族人口,寨里风俗也大都遵循彝族的习惯,不得不学习彝语;加上必须用汉方言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了交际的需要,就逐渐放弃了使用拉祜语,因而造成了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能够流利交流,而30~50岁的壮年只有少部分会听,30岁以下无人能讲的现状。
5.2 家长选择汉方言作孩子的第一语言的语言传承方式,加快了岩脚村语言代际变迁的速度
在岩脚寨里,将彝语作为下一代母语的传统习惯正在慢慢改变,取代彝语的是汉语方言。许多父母认为,从小接受汉语方言的教育,对孩子的学习大有益处,加上过去因为讲民族语被外界歧视的经历;有些家长刻意营造汉语方言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先学会汉方言,不关注孩子能否使用彝语。
5.3 娱乐方式的改变也是推动岩脚村语言代际变迁的原因
看电视取代了茶余饭后农闲时讲民族口头文学的娱乐方式。一般来说,过去的娱乐方式是老人给孩子用民族语讲授民族神话、传说、寓言等民间故事。不过这种传统的娱乐方式现在已被电视机、手机等取代。这些娱乐方式的改变使彝族口头文学的传承出现了代际断裂,同时,这些口头文学中较为生僻的词汇和用语都随之消失,也导致了岩脚村语言的代际变迁。
6 结语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岩脚寨语言的代际变迁是否只是当前少数民族语言发展中个别的存在,还是普遍的现象?本文可为学界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的变化提供一个个案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士林,边仕明,李秀清。彝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5.7.
[2]朱文旭.彝语方言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1.
[3]戴庆厦,杨再彪,余金枝.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小陂流苗语为例[J].语言科学,2005,(04):3-10
[4]戴庆厦,余金枝,余成林,林新宇,范丽君.片马茶山人和谐的多语生活——语言和谐调查研究的理论方法个案剖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