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图书馆滞书现象及其控制

2019-01-29 10:27吴慧菁
卷宗 2019年3期
关键词:控制图书馆

吴慧菁

摘 要:论述中小学校图书馆出现滞书的问题,积极分析原因、提供出解决方法,尽量控制和减少滞书现象的形成。

关键词:图书馆;滞书现象;控制

所谓滞书,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条件内未被读者利用的馆藏。滞书就其范围可分为:复本过多而长期没有被利用的藏书;残缺破损已无法利用的藏书;内容陈旧过时的藏书;丧失实际使用价值的藏书等。据调查,中小学图书馆藏书平均利用率仅30%,这一结果意味着有70%左右的藏书是在书库内闲置。可见,滞书现象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图书馆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探明滞书现象的特点,研究控制滞书的必要条件及其有效措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滞书现象的特点

1)滞书的客观性特点。图书馆的滞书现象是无论何种规模、何种层次或何种类型的图书馆都客观存在的现象,所区别的只是在不同的图书馆或同一图书馆的不同时间间隔导致滞书的成因及其结构上的差异,使呈现出的滞书现象有程度的轻重、范围的大小之别。因此,图书馆只有滞书现象存在的客观性,又善于分析导致滞书的原因,对滞书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把滞书控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

2)滞书的复杂性特点。滞书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文献老化、需求变化、馆舍设备不足以及馆员素质不高、服务方法落后和管理制度欠缺等方面。由于滞书的形成既有人的原因,又有物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原因,又有自然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而且导致滞书的诸种成因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制约关系,因而,必须对各种成因进行全面、系统的控制。

3)滞书的动态性特点。由于滞书是在一定时间、空间与条件下形成的,因此也就决定了滞书并非都是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藏书。也就是说,有的滞书当前所处的时空条件发生变化时有可能变为非滞书。这是因为,任何馆藏在不同的时间间隔、不同的图书馆或同一馆的不同藏书区间内,并非都呈现为滞书或非滞书,甚至在同一藏书区内,若其存在和流通等方便的条件发生变化,滞书就有可能转化为非滞书,所以说,滞书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更不都是一成不变的。

2 滞书现象的控制

1)加强读者调研。读者的阅读需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受学校课程设置的变更或办学层次的调整,受教师教科研方向与主要科研任务的影响,受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变化的要求等,都会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导致对藏书需求的变化。图书馆若不能及时、正确地掌握读者阅读的心理与需求变化的特点,就会导致藏书建设的盲目而使更多的馆藏成为滞书。所以,图书馆必须加强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的调研。读者调研通常可采取直接调研法和间接调研法。前者包括调查表法、询问法和重点走访法等;后者指通过读者使用文献信息留下的记录,分析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的调研活动。如馆藏文献结构分析法和读者借阅数据分析法等。

2)重视藏书筛选。藏书筛选指图书馆对入藏前的社会文献进行初选和对投入流通的藏书进行复审与剔除这一不断运动的控制过程。首先,文献采购要進行严格的初选,在浩瀚的社会文献源中筛选出是否和本馆性质、任务且适合读者个体发展需要的文献,避免新入藏的书刊就成为无人问津的滞书;其次,要对馆藏定期进行复审和剔除。复审与剔除是以整个馆藏作为对象,以藏书流通频次为主要依据来确定馆藏中应继续流通或保存的文献。审出因文献老化或需求变化而待剔除或转移的文献,调配馆内各藏书区的藏书,使藏书结构与布局更趋合理和便利读者使用;其三,借助于文献管理系统的文献统计功能,对馆藏文献结构进行定期分析,及时为采购提供改进依据,为建立适应读者需要、具有本馆特色的藏书体系奠定基础。总之,中小学图书馆必须改变只注重藏书数量,不重视藏书的筛选而导致藏书良莠混杂,使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藏书也被湮没的状态,才能使滞书现象控制在最小限度成为可能。

3)深化藏书开发。开发藏书是指把静态的文献资源转化为动态的文献信息流的控制过程。深化藏书的开发主要有4种形式:一是服务型开发,将读者工作由“内向型”朝“外向型”转化,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如扩大服务范围、延长开馆时间、改进服务措施和消除人为限制利用藏书等,为了做好服务工作,我校充分利用中午午休和下午放学这二段时间,开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读学习;二是导读型开发,其方式主要有图示馆藏、推荐导读、举行读书报告、普及读者信息教育、开展阅读辅导、表彰优秀读者和成立读者协会等,促使更多的藏书通过各种导读活动进入流通以实现其价值;三是智能型开发,即根据学校的教科研热点、课程改革要求、读者的特殊信息需求等而开展的文献信息咨询、二次文献服务与专题服务等;四是技术型开发,主要指运用现代化技术对馆藏文献进行载体、存储与检索的数字化转换,使读者能更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藏书资源。

4)优化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有关图书馆藏书流通方面的措施、规则和办法,消除因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滞书现象。优化管理制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图书馆网上检索与预约的制度,以提供便于读者多途径检索馆藏、了解馆藏的窗口,消除以往目录无从反映馆藏而造成的滞书现象;二是完善书库管理制度,以消除由于藏书乱架错位导致漏检而产生的滞书现象;三是建立师生共享的借阅制度,以消除因人为限制使部分藏书不向学生流通而长期滞架的现象;四是完善藏书保护制度,以延长藏书的使用寿命,最大限度地控制藏书在流通过程中因随意破损而造成其无法流通的现象。

3 控制滞书现象的条件

上述控制滞书现象的各项措施来看,滞书现象的控制措施要得以顺利实施,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提高馆员素质。滞书现象控制的全过程都需图书馆馆员来具体实施,因而,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是保证各项滞书控制措施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思想素质上,要求图书馆馆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和读者第一的工作作风;二是在业务素质上,要求图书馆馆员应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语言文字能力和文献信息工作技能,熟悉业务、掌握馆藏,了解读者心理及其需求。同时还要加强岗位培训,建立中小学图书馆专业人员的选择、培养、考核与聘用的制度。

2)制定控制计划。滞书现象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计划,才能有针对性的防范滞书控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所以说,制定控制计划是进行滞书现象控制活动的依据和有效实施控制措施的必要条件。滞书控制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图书馆滞书的主要成因确定具体的控制目标,以及确定实施方法,选择可行的措施。以达到滞书控制的计划性、方向性和有效性。

3)建立监督机制。其目的是对实施的滞书控制计划进行测评与监督,发现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滞书控制计划的有效执行,促进馆藏多渠道地进入流通状态。由于滞书控制过程是对文献从筛选、分编、加工、布局到传递文献这一全过程的信息转换与控制的过程。因此,在控制过程中必须对每一环节进行分析与监督。如果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明确的职责规定,就会使滞书控制计划与措施流于形式。

中小学图书馆只有形成各具特色的馆藏,才能赋予中小学图书馆藏书保障共同体丰富的内涵,才能真正打开师生利用藏书资源的空间,使滞书在图书馆主动优化流通环境的过程中得以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沈晓华.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的特点分析[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0(01).

[2]任爱平.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特点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02).

猜你喜欢
控制图书馆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