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娴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对外合作交流处,江苏 镇江 212028)
《教育部做好2018年度现代学徒制试点相关工作通知》(教职成厅函〔2018〕10号)是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教政法〔2018〕1号)等文件要求而发布的[1]。国家十分重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和研究工作,希望能够在高职院校开展研究。
目前,高职院校对汽车、机械这类实用型“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比较多,范围也比较广,但对一些传统工艺的传承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通过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镇江高专”)与“正则绣”传人吕存的工作室开展校企合作,研究现代学徒制和校企合作优化结合的培养途径,传承镇江高专创始人吕凤子的“正则绣”,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光彩。
2018年5月,通过TIM在线问卷对是否了解“正则绣”、是否对此感兴趣、有无学习意向、影响学习的因素等问题在全校学生中进行了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共12个题目。
问卷第1部分是对被调查者个人信息及对“正则绣”了解情况的统计,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学院、对“正则绣”了解程度等,被调查者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问卷第2部分是关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正则绣”、如何学习等的调查。
调查共收到电子问卷968份,剔除无效问卷102份,无效问卷的判断标准如下:漏答(题目空白)或多答(单选题填写多项答案)。得到有效问卷866份,有效率达到89.5%,满足调查研究的需要。
从问卷第1部分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基本覆盖了不同学院和年级的学生,女生对调查的参与度更高。大一和大二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80.7%。丹阳师范学院参与人数最多,其次是卫生护理学院。综合来看,女生对“正则绣”的情况更为了解和感兴趣。调查对象对“正则绣”的历史和内涵有一定的了解,主要通过学校的校史教育、教师的讲授、网络宣传等途径了解。有52.7%的被访者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正则绣”相关课程,并且有近一半的学生愿意学习这种传统技艺。研究数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通过问卷第2部分的数据统计发现,调查对象大都认为学习“正则绣”有难度,但是如果学校开设课程,有名师指导,可以参加这种传统技艺的学习,并且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正则绣”的市场前景表示乐观。很多受访学生认为,传统的就是潮流的,越是手工繁复的技艺,越是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绝大部分调查对象都认为学校应该开设“正则绣”专业课程,或者至少要开设选修课程,让感兴趣、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参与学习。通过举办业余或专业的刺绣竞赛、开展刺绣技能大赛、组织刺绣作品的校内拍卖等活动吸引校内甚至社会上对“正则绣”感兴趣的人参与学习,把学校的特色传统发扬光大。
“正则绣”相关课程既应有深厚的理论文化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作技能。利用建构主义构建的课堂与传统课堂在课程标准、学习方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区别。镇江高专采取了一系的措施推进“正则绣”的传承工作。
学校与“正则绣”第三代传人吕存开展深度合作,创建了“正则绣大师工作室”。选拔丹阳师范学院对“正则绣”感兴趣且有良好美术基础的学生组成“大师学徒班”,由以吕存为代表的“正则绣”传人对这些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吕存是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的孙子,他长期工作生活于丹阳,代表作有《天禄》《杨澜肖像》等。吕存在“正则绣”的保护、传承、创作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首批授予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镇江高专“正则绣大师工作室”依托“正则绣”传统技艺,发挥大师工作室创新创意研发、交流研讨、示范引领的作用。重点做好学生培养、教师引领、示范辐射、课题研究等工作,大力推行现代理念下的“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这种校企的深度融合模式改变了原来的传统学徒制的做法,把“一带一”“一对二”的师徒模式改变为“1+N”的新型师徒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既能解决传统技艺在社会上的生存尴尬,改变无人肯学的局面,又能为在校学生探索一条新的就业之路。
为在制度和政策上扶持工作室的日常运行,镇江高专成立了“正则绣大师工作室项目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对大师工作室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数次修订和论证,为工作室提供场地及资金,保障大师工作室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加强工作室基本条件的建设,加大工作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整合学校人力资源,组成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政策上的支持对学校引企业进校开展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仅能够吸引企业积极投入设备、师资,还有利于吸引企业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把核心的技术力量放在校企合作项目上。
镇江高专在筹建“中国正则绣博物馆”伊始,就在建设定位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博物馆应具有收藏、展陈、研究、教育等功能。为此,学校邀请国内一流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就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和正则绣这一独特的绣种在展厅的布置和内饰的陈列方面都进行了论证。建成后的博物馆将分几个展厅分别展示“正则绣”的起源、发展、沿革、创新。在博物馆二楼设置了“正则绣大师工作室”,学生可以在此进行实训,学校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指导学生。博物馆的互动区也将教师精心制作的工艺课件设计成有切磋模式的电子刺绣体验游戏,可以选择难度不等的刺绣图案进行模拟体验,体会绣出油画感的电子作品。如果对自己的作品满意,还可以现场打印出来,留存纪念。博物馆还将设有专门的“正则绣”衍生产品出售区域,把学生的刺绣作品作为衍生纪念产品出售。学生不但可以借此找到学习的认同感、成就感,还可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
目前,“中国正则绣博物馆”正在进行建设。建成后,不仅本校学生可以领略“正则绣”的艺术魅力,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刺绣爱好者也可以通过博物馆展厅的陈列、互动设施等了解、学习并爱上“正则绣”。
虽然镇江高专为“正则绣”的传承做了许多前期准备工作,成立了“正则绣大师工作室项目领导小组”,与“正则绣大师工作室”开展校企合作,选择部分学生进行试点培训,但在实践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刺绣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最初课程设计的总体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了解并热爱“正则绣”这一传统技艺,学习刺绣初级技能。在这一总体目标之下设置了“认知目标、技能目标、行为目标”3项具体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课程目标比较模糊,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教师不能只是将知识直接呈现,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呈现。刺绣技术作为以动作为主的技能,在学习的难度上要比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求高,不仅有理论知识学习,还要有实践操作,是知与行的统一,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只有在实践操作中反复练习才有可能真正学会。因此,课程应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活动能力的训练,分理论课程和活动课程两部分[2]。前期开设的课程由于校内没有刺绣专业的教师,艺术专业的教师虽可以讲授视觉艺术、制作技法等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并不能给学生以专业的指导,大多数课程还是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
尽管学校有很多学生对“正则绣”感兴趣,想要学习这门技艺,学校也选择了一部分有艺术基础的学生组成了兴趣班,开设了一系列的选修课程。但是学生之前仅仅接触过“十字绣”之类比较浅显的刺绣技术,对专业性和艺术性很强的“乱针绣”技法一无所知,几乎是从零学起。部分学生逐渐丧失继续学下去的信心,甚至有部分学生选择退出。
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是上一个循环的结束,也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目前仅以课程的参与度来进行教学评价,没有引入作品技艺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灵魂,每一门课程或一种技能的学习,师资是关键。目前“正则绣”课程师资缺乏,“大师工作室”的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刺绣技艺辅导,而学校内专业教师只能讲授美学和刺绣史等理论知识,校内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师极度缺乏。要想将传统刺绣技术变成一门专业课程,就一定要拥有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为了更好地传承“正则绣”,镇江高专不仅通过校企合作努力探索专业化、系统化的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开展一系列的工作,促进“正则绣”的可持续发展。
建构主义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3]。最新的课程设计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构建多方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将“正则绣”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既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使传统文化不断成长进化,内生出新的生命力,又能使“正则绣”这门通过传统师徒相授的技艺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4.1.1 开发仿真教学软件
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或比较复杂的工艺,开发仿真教学软件。通过数字化手段模拟和再现“正则绣”技艺,不但可以记录、还原“正则绣”绣制过程,保存传统的刺绣技术和技巧,还能通过搭建数字化培训平台和实习平台,自动规划刺绣过程及绣品结果模拟。通过数字化展示,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极大简化“正则绣”绣艺培训过程,节约培训成本,缩短培训周期,实现拓宽培训渠道、培养后续传人的目标[4]。
教学软件不仅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充分依托镇江开放大学的平台,让社会上“正则绣”的爱好者在家里就能够实现与大师“零距离”的实时互动交流,获得指导。
4.1.2 建立名师工作室网站
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定期与吕存等优秀技师在线交流、研讨,解答教师、学生的问题,使学生不与教师见面就可以得到指导。还可以把教学平台建成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的生成站。
现代学徒制的实质是对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的培育,也是对高质量与技能的不懈追求[5]。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学主体关系学徒制实施的效果,必须选拔两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高素质的企业师傅队伍和双师型的学校专业教师队伍。
学校可以在前期通过广泛吸纳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教学。通过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顾问等解决前期校内师资不足的问题;学校还可以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学人才,通过进修、邀请专家讲座、互相探讨交流等方式开展这两支队伍的共同培养。学校教师的培养重点是增加实践经验和提升实践技能,企业师傅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对现代学徒制内涵的理解及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上。双方联合开展主题式、项目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特殊人才培养工作,使传艺与传道相结合,学技与做人相融合,共同推进刺绣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正则绣”课程评价应重点考核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和作品。如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说明,学生可以用录音、录像、照片等表现形式对刺绣作品产生过程进行记录、反思,还可以包括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学生对未来就业的关注度非常高。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和中小学基础教育不同,学生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一技之长,在社会上有自己的谋生手段,因此,要重视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就业相结合[6]。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向学生普及“正则绣”的市场价值及就业情况。学生学会“正则绣”技法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及手工技能,这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省级以上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通过参加各种比赛,获得奖项,增加就业机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仅靠吕存大师工作室的成员进行课程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依托学校和研究机构对教材、教学方式等进行相关研究。除此之外,定期对学校的授课教师进行课程理论与实践培训,让授课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责任者。学校可以在教师中先行开展“正则绣”文化培训班,利用学校聘请的非遗传承人,对教师进行传统技艺培训。教师通过培训将“正则绣”课程充分消化,与学生共同实施课程[7]。学校鼓励教师和学生自主创建研发团队,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走出一条产学研共同发展的道路,将“正则绣”推向市场,传承与弘扬“正则绣”。
镇江高专建立“正则绣大师工作室”,成立“正则绣大师工作室项目领导小组”,建设“中国正则绣博物馆”,传承“正则绣”。培养既具有刺绣技能,又具备较高艺术素养,同时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正则绣”人才。但是,由于师资缺乏,很多课程还在逐步完善中,还有待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检验。通过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这两支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发仿真教学软件,建设名师工作室网站,改进课程评价体系,拓展学生就业渠道,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让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