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帆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媒介平台和终端,其方式和内容与传统媒体相比,有根本性的改变。[1]在互联网、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时代,传统期刊面临收入产业发展下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发行10 084种期刊,相较2015年增长0.70%。从期刊种类来看,是有所增长的,但印刷数量为26.97亿册,相较2015年降低6.90%,定价总金额232.42亿元,较2015年下降4.34%。从总体上看,传统期刊的印刷数量,流通量和市场定价都呈下降趋势。[2]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纸媒的需求下降,传统的期刊市场萎缩是不可逆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期刊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个过程中,融合新媒体发展及时代发展趋势,一些传统期刊借助新媒体、互联网的力量,对内容创作的传播宣传,积极探索发展之路,从简单的提供内容服务向更多行业的方向发展,更积极地拥抱互联网,传统期刊知识服务在知识经济浪潮中流淌出来。[3,4]
面对新媒体的影响,科技期刊需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思考它们的角色。在新媒体环境下,期刊出版更加多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人追求巨额利润,一些不符合文化内容的方向严重影响价值观。出版作为一种继承文明,文化智慧载体,文化是最重要的属性,文化交流的基础已成为生活出版业的核心。[5]因此,坚持“文化”应该是编辑的使命,定义出版物的方向,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
科技期刊不仅仅是知识和科学成果的载体,也是推动和引领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是衡量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6]赋予科技期刊更多的新功能,使科技期刊的科技质量、学术导向、学术交流、学术评价和示范主导作用更加便捷、全面、可靠,为国家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7]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多媒体的出现给我国传统专业技术期刊的办刊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纸质期刊行业正处于转型变革的重要时期,要想立足于大环境中,必须快速适应当前市场化发展的需求。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已不能满足海量化信息及时传播的要求,信息的深度加工是否方便、读者服务是否个性化和读者信息反馈是否及时,这些都是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8]
2.2.1 主动适应媒体发展趋势
传统纸质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多渠道传播手段,建立期刊与读者、作者之间的新媒体平台,发挥出新媒体对纸质科技期刊的综合优势,包括内容的采编、信息的传播、客户的服务等。国内外部分知名期刊和学会已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尝试。[9]新媒体业务的开展,在提升期刊影响力的同时,也扩大了期刊的读者及作者范围,并且为相关科技期刊工作提供了未来发展趋势的借鉴。除了积极响应媒体的变革趋势,我国的科技期刊工作者还可以探索多种渠道方式。[10]
2.2.2 加强科技期刊的跨媒体融合
科技期刊可以积极探索融合方式,以实现科技期刊与目标读者的零距离、全方位接触,期刊在坚持传统纸质期刊出版方式的同时,还应全方面融入互联网中,通过加入期刊数据库,如万方、知网等,以加快期刊的数字化、媒体化建设步伐,拓展期刊的传播渠道,加快期刊的传播速度。这种发行模式不仅使期刊的传播力扩大了,同时也使期刊的数字化程度有效提高了,更多的中国期刊越来越国际化。[11,12]此外,部分科技期刊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这种方式打开了科技期刊对外宣传和传播的重要窗口,期刊与作者、读者、编辑委员、外审专家等的沟通交流,期刊的广告收入也随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而增加。
2.2.3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提升刊物的内容质量
学术质量对一本期刊非常重要,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提升刊物的内容质量可以充分利用新兴的多媒体手段。[13,14]充分运用大数据网络进行查询、筛选,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向读者及作者推送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及个性化的内容;优选读者关心的话题,筛选策划方案及行业内有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的审稿专家,在扩大审稿专家队伍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稿质量。[15,16]
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和地区纺织行业重点科研单位,主要从事安全防护用、产业用等领域纺织技术和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及纺织科技信息服务、检测计量等业务。下属企业包括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陕西棉纺织技术期刊社、陕西元盛进出口有限公司等,是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陕西省纺织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陕西省纺织计量中心依托单位,陕西省纺织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是具有法定资格的省级检测检验机构,被省工信厅认定为首批陕西省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纺织)实验室。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是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研发检测基地。陕西棉纺织技术期刊社编辑出版科技期刊,开展信息交流与学术活动,形成了以《棉纺织技术》月刊、中国纺织科技信息网、棉纺织技术新媒体及行业会议服务等为载体的多元化立体式信息传播格局。
陕西棉纺织技术期刊社,成立于1999年12月,编辑出版的《棉纺织技术》期刊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陕西省优秀期刊一等奖。与中国纺织科技信息网、展览会议、外文刊等信息服务媒介相互配合,发展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纺织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选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被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列为“首批大报名刊培育对象”,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AJ)、英国《科学文摘》(S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以及国内多家知名数据库和文献源收录。刊社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在传统期刊中的应用,期刊编辑可以方便、实时地与作者、读者和评论专家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实现远程编校、稿件征集和评审工作,相对增强了科技期刊和受众的互动,如作者、读者可以享受到良好的服务体验。建立微信公众号,例如可以发布期刊每期目录等的最新发展,使受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期刊的动态;另外,作者还可以通过该微信平台与期刊编辑部进行交流沟通,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完善期刊服务内容。针对固定的专业读者,部分科技期刊网站推广RSS提供信息和电子邮件提醒功能。通过创建期刊受众QQ群,编辑和作者、读者,在线解答和情感交流,促进了彼此的情感沟通,形成了期刊固定的忠诚受众群。
《棉纺织技术》在核心期刊的编辑出版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面对新媒体的发展,读者的需要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纸质杂志已经无法满足读者对《棉纺织技术》的需求,在始终秉承“严谨、创新、务实”的办刊理念下,形成了注重“前瞻性、适应性、操作性”的独特风格。目前,已形成电子刊与纸质刊同步发行,阅读方式与传播方式更加便捷。同时,《棉纺织技术》推出随刊赠阅,为企业特别定制个性化平台,凸显企业品牌优势。
棉纺织技术期刊社秉承传播纺织技术,为纺织行业技术人员提供交流分享平台,致力于为纺织人了解最新行业趋势、掌握最新技术动态、交流新产品开发经验、探讨转型升级新思路、交流分享技术创新成果。努力打造成为棉纺织行业最专业的技术交流分享平台、高端行业人员人脉拓展平台。期刊社打造了纱线会、浆料会、织造会等多个品牌会议,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除了期刊与会议,为了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浪潮,期刊社成立了新媒体信息平台,形成了以网站、微信为支撑,倾力打造“技术、信息、社交全媒体覆盖”的新媒体矩阵。其中,梭子讲堂是纺织行业移动学习平台,集业内专业大咖、一线技术人员,采用在线直播授课形式,打造共享经济下纺织人技术学习、技能提升的学习型社群。
棉纺织技术期刊社的采用在线采编系统,从作者投稿到编辑修改稿件,即采用规范的自动化流程,包括填写审稿意见、组稿、专题策划、制作排版目录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也便于管理读者的信息。期刊社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编辑人员不光具有纺织专业领域的知识,还有着扎实的出版实践经验,编辑均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的出版专业中级考试,并完成责任编辑的注册。编辑人员多次获得陕西省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奖。期刊社鼓励编辑人员走出去,多接触行业资讯,先后参加ITMA国际纺机展览会、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陕西省核心期刊编辑学会学术交流会、出版融合编辑创新研修班、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年度继续教育等。在人才培养计划的鼓励下,编辑人员的素质在不断提升,这也为期刊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升级与完善,传统期刊在媒体融合下发展的越来越丰富多彩。出版物的固有形态及行业从业人员的认知范畴均因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从固定产品到升级服务的转型,从文化精神产品加工到读者个性化阅读需求的转型。基于新媒体时代而发展的科技期刊传播,将逐渐成为今后出版业的发展主流趋势。科技期刊需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市场意识,拓展发行渠道建设,优化阅读体验,巩固数字化出版,加强媒体融合,并最终实现新旧传播媒体的有机融合和共赢发展。